张译新片《刀尖》即将上映可是让一众影迷激动得不行。
虽然导演高群书近几年电影的质量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但是高群书搭配好演员往往都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对于大家对谍战大戏的期待。
或许高群书自己也知道圆不过来这个话。
所以一直说自己拍的并不是谍战片。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谍战片巅峰早在十四年前就已经定死了。
就是曾拍出豆瓣4.6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高群书。
和另一位拍了7.8分《征婚启事》的台湾导演陈国富。
竟然联合指导出了一场让六十万人打出8.4分的国产谍战巅峰《风声》。
超一流阵容
或许高群书自己也没想到《风声》能达到这么高的地位。
这对于一直以电视剧为主战场的高群书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虽然高群书在对演员的调度上的确有非凡的功力。
可是对电影剧情节奏的把握上。
高群书确实和一些电影大导有所差距。
而偏偏谍战剧是最需要情节节奏把握的。
所以说一开始人们对《风声》的诟病还是很多的。
但是后来《风声》的口碑逐渐走高。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
《风声》汇聚了让人无法想象的庞大阵容。
且不说两位女主李冰冰和周迅了。
即便是配角也有王志文、苏有朋这类的大腕。
可以说《风声》在阵容上就已经领先同行不少了。
而如何发挥演员的功力,就又到了导演高群书擅长的领域。
其实很多人也分析过。
《风声》的故事是有不少漏洞的。
甚至很多逻辑也是经不起细细推敲起的。
但是这种感觉在一遍观影下来后并不强烈。
甚至说这些漏洞很多都不会影响观影。
这就是高群书作为导演的高明之处。
他能够捕捉到演员表演的最大值。
可以说这出戏是被李冰冰和周迅两个人撑起来的。
两个人之间的对手戏让观众难忘。
甚至看完了还有二人暗生情愫的幻想。
观众第一次看电影时很容易被节奏主导。
所以说只要能够一直压着观众。
让观众跟着剧情走。
那么很多漏洞就不是那么致命。
除了演技之外。
这部电影在视觉观感上的呈现也是非常震撼的。
而最为大家所讨论的。
就要数对刑具的讨论了。
除了早年一些大尺度三级片外。
《风声》是第一部正面面对审讯的谍战片。
虽然很多人诟病对于审讯的大尺度刻画拉低了电影的逼格。
甚至说影响了整体的叙事逻辑。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
其造成的视觉冲击绝对是能够掩盖这些不足的。
这一场面设计有两个也是有两个明显优点的。
一方面是突出了演员的演技。
李冰冰和黄晓明两个人的演技能够撑起来这场戏。
并且完成衔接和过度;
另一方面就是高群是在兼顾商业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它的立意。
将剧本杀式的谍战剧上升到了家国情怀的高度。
情感与视觉效果并存
其实关于这种时代剧的度是很难把握的。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太“正”或者太娱乐化。
比如近期上映的《我本是高山》就因为这类问题深陷舆论风波。
拍的太正就会让人感觉是在上课受教育。
拍的太商业又会被指责魔改。
而对于《风声》审讯段落的处理上。
高群书通过一种很巧妙的方法把这些商业段落合理化了。
他加上时代的大背景。
并且渲染这些所谓香艳大尺度镜头的时候。
用一种审视历史的客观角度来进行审视。
也就避免了历史剧的怪圈。
《风声》也算是一部主旋律作品。
他其中对于爱国精神的刻画并不少。
但是却并没有流于宣教。
就像是之前人们评价美国主旋律,不会让变形金刚大喊为了星条旗一样。《风声》将自己想要传达的爱国精神和对先烈的致敬都融入了剧情中。
这种处理手段比起同期的很多主旋律作品就要高明许多。
所以如果真的说起来主旋律的话。
《风声》绝对是最早的一批主旋律影片。
但是《风声》不会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
他对主旋律的理解要更为自然。
是在叙事之外附带的精神价值。
展望《刀尖》
所以说《风声》的成功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在当时那个商业电影发展的早期。
《风声》的口碑还并不如今天这么好。
但是也是绝对的大片。
而今天的《刀尖》在制作阵容上明显要比《风声》差些。
虽然有张译撑台。
但是和高群书导演直接的磨合就还有待观察了。
高群书一直在强调《刀尖》是历史片。
和《风声》不一样。
其实本身就是为了避免观众用《刀尖》去和《风声》比较。
今天《刀尖》就要正式上映了。
根据导演的风格来说。
《刀尖》的观感大概率是不如《风声》的。
所以观看的时候不能带入《风声》就非常重要。
作为电视剧知名导演。
高群书处理这种时间跨度较大的剧本很可能会让剧情节奏怪异。
张译是好演员。
高群书绝对能最大程度发挥张译的演技。
不过一部电影光靠演技还是撑不下去的。
张艺谋的《一秒钟》已经给我们打底了。
再好的演技配合一个剧情性较弱的故事。
同样难以拯救一部电影。
所以说《风声》的成功是必然的。
但也是偶然的。
因为就连高群书导演自己都很难再复制自己当年的成功。
很难在拍出第二部《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