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是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参考信息来源,请知悉。
7月8日,美国《外交政策》发布消息,美驻北约前大使表示,如果想搞垮中国就要搞垮他们的经济,不给他们投资,让中国人失业。那么,美国说这句话的底气从何而来?他们有没有机会得逞?
不少人认为,美国这时候忽然把矛头指向中国,并说出如此大言不惭的话,是为了掩盖特朗普被刺杀的丑闻,但不能否认的是,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美国现在是彻底摊牌不装了。
作为北约前大使的哈奇森,就表示美国接下来是加大西方和日韩对中国的打压。她认为中国未来一定是难以阻挡的风险国家,并指出中国的军事和航天事业已经发展得相当迅速,并对美国和西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想要阻止中国,就必须要从经济入手,最好的办法就是阻止外资不再对中国进行投资,让中国人面临失业的困境,最终导致经济的崩盘。
哈奇森实际上是在打一副名牌,将打击中国的办法都放在了台前,可仔细想想,这番言论虽然有力量却没多少价值。
首先,从美国的角度出发,固然是希望能通过控制西方国家来实现打压和制裁中国的目的,并且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过,从限制芯片出口到各种领域的故意阻拦,都昭示着美国要打败中国的决心。
美国的一套阴谋阳谋,换做是其他国家,恐怕早就被卷入美国设下的陷阱而投降。
比如早期的欧洲,美国就通过马歇尔计划牢牢控制住欧洲,至今欧洲都无法彻底摆脱美国的掌控。
为了转移美国的风险,避免因国内过剩产能而导致大量失业和破产,美国利用二战后对破败的欧洲进行慷慨的援助,让美国势力趁机钻进欧洲,实现“长臂管辖”。
其实所谓的“长臂管辖”也很容易理解,就是美国依靠美国企业对欧洲的大量投资参股来控制欧洲经济。
虽然欧洲不需要理会美国的法律,但这些有控股的美国企业是需要遵守的,这就使得这些欧洲企业也要遵守美国法律,自然而然的,他们就会在无形中被美国控制。
就在7月17日,彭博社还发布了相关报道称,美国想利用“长臂管辖”控制日本和荷兰的企业,限制向中国提供半导体技术。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美国从未放弃对中国的管控和打压。
一旦被美国控制,就很难再做到自我独立,比如欧洲,欧洲人不一定都服气美国的所作所为,但对于他们而言,也不得不臣服在美国之下,因为他们无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欧盟的成立在美国的眼中就相当于“反抗”,所以自从欧盟成立,就被各种手段打压和排挤,最终内部瓦解,整个欧洲都处于动荡不安中,最后还影响了欧元的地位。
那么,如今的美国能实现他们的“夙愿”吗?
痴心妄想还是运筹帷幄?从2018年开始,美国就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争,那时美国就将中国当成了假想敌,而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霸权地位。
美国通过对中国技术、关税和金融等领域发起限制、打压等行动来实现目的,阻止中国进一步崛起。
美国以为利用压倒性的力量就可以禁锢住中国的发展,并围绕着这一动作进行了很多行动。
尤其是在拜登坐上总统之位后,对抗中国的目标和信念也越来越集中。
先是让中低端的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凸显出中国产品的价格高昂,从市场上就削弱了中国产品的优势,毕竟价格这个东西,面对市场和民众时就是最大的衡量标准。
不仅如此,美国还组织西方国家一起针对中国发布贸易限制政策,比如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企图减少华为在欧美市场的占比,想通过驱逐华为来维护西方国家科技产品的稳定。
就在今年,美国还频频带动西方国家炒作中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舆论,试图想借此来增加中国的关税。
此外,美国还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战,这里主要体现在对技术出口的管制,比如把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加强中国技术出口的审查工作,还提高了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并购的门槛,加强审查力度,让中国企业吃瘪。
不过美国最想的还是希望能从金融的角度出发彻底击垮中国,他们也做过尝试,比如利用资金链打压中资企业,一方面改革相关的外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制度政策,另一方面干预美国投资中国企业。
此前美国一直处于世界金融中心的位置,所以想利用资本的力量打压中国,还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
不过,美国的这些手段效果如何?
首先对于西方不断用舆论攻击中国是产能过剩的行为,美国经济学家罗奇认为是非常虚伪的,因为美国攻击的点在于中国的光伏能源产品,但基于当下的气候环境,能源产品是不可能会过剩的,并指出美国纯粹是想打压中国。
另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萨克斯教授也曾在2023年9月对外表示,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一系列剧本很大概率会失败,并且自食其果。
他指出,美国对付中国用的手段是20世纪80年代时就已经用过的,当时的对手是日本和苏联。
日本是因为制造业比美国发展的强所以才有所针对,如今中国在各领域都显现出了强势的力量,美国的危机感加重。
然而,美国的处境并不好,美国在阻碍中国发展的同时,自己的经济也没能维持,反而中国的经济以迅猛的势头发展。
的确,如今中国在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的投资都是比较高的,还拥有先进的技术产业,5G、新能源汽车等,华为更是没有因为此前的限制而受影响,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崛起的证明。
同时,北约针对中国一系列的发言也被海外网友们驳斥,他们认为北约才是真正的战争机器,一直在到处引战,而这一次针对中国的言论就是他们暴露本性的最好证明。
也有网友认为,中国是一个独立成熟的国家,根本就不需要北约来教导。
其实中国经济究竟有没有发展前景,看数据就很清楚。
7月16日,IMF基金组织发布了一则报告,报告中显示,202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上升至5%,反观美国,则只有2.6%。
一个数据被上调,一个数据被下调,仿佛是两条平行线在上下交错前行。
这意味着在国际社会的眼中,中美这两大世界经济体之间,中国经济是强于美国经济的。
在有关美国经济的关键词中,放缓、下调和降温这三个词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因为美国劳动力和消费都在放缓,IMF预计,美国经济的增长会在2025年放缓到1.9%。
6月,美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数只有20.6万人,失业率反而呈现上升的趋势,目前有4.1%,光是2024年上半年,美国一直在领取失业救助的人就有186万人,这个数据是从2021年年底后最高的。
就业率上不去,美国的消费就上不去,消费者的信心也不断下跌,尤其是在面对长期的高利率和通胀之后,他们对美国经济就更没有信心了。
美联储主席就曾表示,如果美国不能及时降息,美国经济还会持续受到影响。
反观中国,在数据被上调后,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开始相信中国经济。
根据中国发布的半年经济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的GDP同比增长5%,同时,工业增加值也同比增长6%。工业生产、出口等都是中国经济发展良好的最大亮点,而涨势最好的,莫过于太阳能电池、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能源产品。
投资上,基础建设也同比增长了5.4%,而这些大多数是来自国债的支持。
2023年,中国增发了1万亿的国债,主要用于应对灾难,目前超长期特别国债也在持续发力,未来也一定会给中国的建设项目带来更多的支持。
很多人担心中国国债会发生和美国国债一样崩盘的现象,其实两者所处的背景环境都不一样,发行国债恰恰是让中国保持竞争力的工具,能够带动有效的投资。
不仅如此,中国为了刺激经济,利好民众,还推动许多以旧换新的政策,比如汽车、家电等,正是因为有以旧换新的政策,才更好地激发了民众的消费潜力。
不少企业都对中国经济充满了信心,不过这并不代表就毫无风险,外部压力还是存在的,只有通过政策加快落地才能更好的化解。
当然,面对美国坚持不懈的挑衅和各角度的刁难,中国也始终抱着迎难而上的态度去应对,比如一带一路政策推动,让中国在发展的同时还能为别国助力,相比暗流涌动的竞争和霸权掌控,中国采取的是共同进步的方式,让经济发展更稳定。
参考资料:
[1]外资金融机构持续看好中国经济|来源:新华社
[2]下调美国,上调中国|来源:光明网
[3]美经济学家:西方攻击中国“产能过剩”是虚伪的,只是想打压中国|来源:观察者网
[4]美国对华发起的三场经济战与未来中美战略竞争的三个空间|来源:中国日报网
[5]美知名经济学家: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很可能严重失败|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