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镜=地狱?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光鲜亮丽的明星,在镜头前笑得有多灿烂,背后可能就有多心酸?
别只看到颁奖礼上的衣香鬓影,也看看那些在化妆间里,手抖到拉不上拉链的年轻演员。
2019年,小棠还是个刚入行的新人。
那年寒冬,她去横店试镜,结果却成了噩梦。
导演说摄影棚空调坏了,让她换上露背的试镜服装。
类似的经历,还有其他三十七位受访者提到过。
她们的自述里,都提到了晚上九点后的酒店房间,永远显示25℃却让人发冷的空调,还有导演口中突然冒出来的“艺术需要牺牲”。
有个选角导演悄悄透露,这行里有自己的“暗语辞典”。
“讨论角色深度”?
那可能就是要动手动脚了。
“临时加戏”?
通常发生在只有你和导演的房间里。
更可怕的是,他们用一套完整的说辞,把这些暴力行为包装成“职业必经之路”。
数据显示,近五年公开的娱乐圈性侵案件里,78%的施暴者都用“培养新人”来当幌子,而超过60%的受害者,一开始甚至没意识到自己被侵犯了。
满月=噩梦?
心理咨询师杨青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受害者。
在她工作笔记里,有个细节让人难受:92%的人在事发后,都出现了“时间感知障碍”。
就像时间被偷走了一样。
有人永远活在受害的那一天,电子日历上的日期再也没变过;有人一到满月,就能闻到当时房间里那股龙涎香的味道;还有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会突然陷入几分钟的“记忆闪回”,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脑海里重演。
这些创伤,正在悄悄改变整个行业。
编剧陈默说,现在剧组合同里,都加了“心理健康条款”。
听起来是进步了,但实际上,不过是把维权的成本,转嫁给了受害者。
就像给骨折的人吃止痛药,却不把让人摔倒的陷阱拆掉。
法律=摆设?
在朝阳区某法院的档案室里,有几份特殊的判决书。
仔细看看那些用荧光笔标出来的段落,你会发现,如果受害者是娱乐圈新人,那“自愿合意”的标准,就会变得特别低。
而那些施暴者,总能用一句“行业惯例”来为自己开脱。
法学教授陆远志说,现在的法律在界定“职场胁迫”的时候,根本没考虑到娱乐圈特殊的权力结构。
导演手里的选角权,可比老板的绩效考核更有威慑力。
选角导演能有多大的权力?
这么说吧,他一句话,就能决定你能不能演上戏,能不能红。
对于那些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来说,这几乎是生死攸关的。
所以,就算心里再不愿意,很多人也不敢反抗,怕得罪了导演,断了自己的星途。
“娱乐圈的‘潜规则’,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敢说。
说了,可能就没机会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演员这样说道。
这种沉默,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一种对现实的妥协。
黑暗=光明?
当然,改变也在慢慢发生。
2023年,有个影视基地开始实行安全计划,在化妆间里装了紧急报警装置;还有视频平台推出了“演出出约区块链存证”,想用技术手段来固定证据。
这些小小的改变,就像在黑暗的幕布上,刺破了一个个小孔,让一丝丝光亮透进来。
韩国演艺工会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他们要求所有夜间对戏,都必须开启云端同步录像。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很荒谬,但实行之后,性骚扰投诉量竟然下降了43%。
这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就藏在那些我们觉得“不可能”的细节里。
现在,有个公益组织正在训练AI,让它识别剧本里那些有潜在风险的台词;还有律师事务所,在开发“演艺行业反骚扰合同模板”。
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正在一点点重构整个行业的生态。
就像生物学家在深海里发现的发光菌群一样,个体的微光,终将照亮整片黑暗的水域。
在整理完第49位受访者的录音资料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细节:这些受害者中,有68%的人还在参与影视创作。
有人转型做选角指导,坚持在试镜间里摆上三把椅子;有人成立戏剧工作坊,教新人演员如何保护自己。
伤痛的星火,正以自己的方式,改写着行业的剧本。
沉默,不是他们的保护色,而是整个社会的伤口。
当我们学会倾听幕布后的细语,法律条文终将长出锋利的牙齿,而那片曾被遮蔽的天空,阴影会重新被勇敢者的萤火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