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房,26岁的陈明辉看着心电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突然想起半年前入职时HR说的那句话:"我们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就是年轻人。"此刻他戴着呼吸机,胰腺炎引发多器官衰竭——连续熬夜三个月赶项目的结果。

在互联网大厂当高管的许小曼,曾以为用十年时间就能完成阶层跨越。当她穿着香奈儿套裙坐在肿瘤科候诊区时,终于发现银行卡余额和病理报告单形成诡异对比。女儿小学毕业典礼那天,她在手术台上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

某些企业把"狼性文化"包装成奋斗者协议,就像把氰化物装进维他命瓶子。他们不会告诉你,体检报告上的"建议复查"其实是器官发出的求救信号;不会提醒你,深夜打卡照片里的黑眼圈正在吞噬免疫力。这些聪明人深谙心理操控术:用股权吊着你的野心,用房贷拴住你的恐惧。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写着每日工作不超八小时,但某些公司的"弹性工作制"实则24小时待命。更荒诞的是,当员工猝死事件曝光,公关部门熟练祭出"痛心哀悼+加强关怀"的标准话术,仿佛在流水线上处理次品。那些会议室里讨论的"人力成本优化",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如何让员工在报废前产出最大价值。

有个黑色幽默的职场段子:面试时问能否接受加班?正确答案是"前公司就是加班太多才倒闭的"。这看似戏谑的自保策略,恰恰暴露了整个系统的溃烂。当"加班光荣"成为集体潜意识,拒绝内卷的人反而成了异类。

日本经济泡沫时期流行的"过劳死"概念,如今正在中国职场复刻升级版。某电商平台把行军床摆进办公室时,可曾想过这些"奋斗者装备"会成为未来的呈堂证供?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地方把GDP增长与企业家贡献直接挂钩,变相纵容违法用工。当监管者变成拉拉队员,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就成了空头支票。


改变正在发生。95后求职者开始把带薪病假写入劳动合同,00后整顿职场的话题屡上热搜。这不仅是代际更替,更是被过度索取后的群体觉醒。毕竟,用健康换来的晋升通道,很可能通往重症监护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