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讨董时,所谓讨董联军,其实多是乌合之众。
在董卓军的反击下,各路讨董军队皆一败涂地。
然而,孙坚的军队,却能连续击败董卓,并一举攻入洛阳。
这个孙坚,怎么就这么强呢?
不堪一击的联军讨董联盟形成后,联军对董卓组织了北、东、南三线包围。
北线,以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进驻洛阳以北之河北郡,韩馥留守邺城,为袁绍供应军粮;
东线,以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与曹操集结了十数万兵进驻扎洛阳以东的酸枣,孔伷进驻颍川;
南线,以袁术、孙坚进驻洛阳以南的鲁阳。
虽然兵马甚众,但是,多是乌合之众,不能挡董卓一击。
董卓首先对北线动手。
当时,河内太守王匡率领泰山兵进驻小平津,企图渡过黄河进攻洛阳。
董卓以疑兵佯渡平阴,精兵秘密从小平津北渡,绕击王匡侧后,在渡口北岸打破王匡。王匡军几乎全军覆灭。
随即,在东线,董卓军又与曹操大战。
曹操,同样大败,几乎全军覆灭,连自己都险些丧命。
许多朋友认为曹操是孤军而进,兵力悬殊,甚至是以三千敌十万而败,其实不然。
曹操做了魏王后,做《魏鼓吹曲》,回顾创业历程,客观介绍了作战经过:战荥阳。汴水陂,戎士愤怒。贯甲驰,陈未成。退徐荥,二万骑,堑垒平,戎马伤,六军惊, 势不集,众几倾,白日没,时晦冥,顾中牟,心屏营···
由此可见,曹操所部集结了约二万骑(除曹操本部外,多为鲍信部及张邈的一部分军队),并非兵力悬殊而败,实在是战斗素质不如对手而败的!
以此来看,当时董卓的西凉军战斗力,明显高于联军。
这并不足为奇,毕竟,董卓的凉州军、并州军,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精锐之师,而联军多为缺乏战斗经验的内地军。
然而···孙坚是一个例外。
连挫董卓的孙坚军孙坚所部,是与董卓军进行了多次激烈交手的。
1、从容退敌。
孙坚驻扎鲁阳,准备进攻董卓。
董卓决心利用骑兵的机动力优势,以袭击方式击破孙坚,遂发兵袭击鲁阳。
董卓骑兵抵达时,孙坚刚刚在城东阅兵完毕,正在行酒谈笑。
孙坚下令部曲整顿军阵行列,不得妄动。
董卓骑兵越来越多,孙坚慢慢撤座,进入城中,对左右说:刚才我所以不马上起身,是怕部队自相践踏,诸位无法进城罢了!
由于孙坚部队整齐,董卓军不敢攻城,撤走了。
由此,董卓这次袭击作战,无功而返。
2、首战失利。
随即,孙坚发起主动进攻。
但是,在梁县,孙坚遭遇了徐荣,交战中大败,孙坚带了数十骑突围,走小路逃脱。
此战,祖茂为掩护孙坚而阵亡,颍川太守被生俘,被放进锅里活活煮死···
孙坚收拢散兵,继续前进,进屯阳人。
3、阳人之战,大破胡轸、吕布。
不久,胡轸、吕布,率领步骑5000来攻击孙坚。
吕布与胡轸不和,散布假情报,故意误导并惊吓胡轸部,孙坚率军出击,大破胡轸,斩杀其他都督华雄,取得讨董开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4、太谷之战,击破董卓。
随后,在处理了与袁术的问题后,孙坚拒绝董卓交好的请求,继续进军,进至太谷。
太谷,是洛阳八关之一。
董卓亲自率军来战。
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却屯渑池,聚兵于陕。——《资治通鉴》
结果,亲自出战的董卓,仍然被孙坚所败。
随即,董卓逃走,留吕布守洛阳。
这里,许多朋友有一个误解。
在反董卓联军形成后,董卓即迁天子去了长安。
因此,许多朋友认为董卓是主动放弃了洛阳。
实际上并非如此。
董卓迁天子去长安,是出于全局的考虑,在战略上正确更大的回旋空间。但是,董卓并不打算轻易放弃洛阳,他本人依然长时间在洛阳主持作战。
因此,董卓退出洛阳,与被孙坚击败是直接相关的!
5、击败吕布,收复洛阳。
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坚乃扫除宗庙,平塞诸陵,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渑池间,以截卓后。——《后汉书》
随即,孙坚进军洛阳,击败吕布,收复洛阳,清扫皇陵···
与其他连败的联军兄弟部队不同,孙坚进军,一路击败胡轸、董卓、吕布,连战连胜!
孙坚,怎么这么厉害呢?
最强的指挥官在讨董卓的诸英雄中,当时,孙坚就是最强的指挥官,没有之一。
在此之前,孙坚已经是表现最出色青年将领了,没有之一。
在平定黄巾的作战中,表现出色的青年将领,主要就是孙坚和曹操。
其中,孙坚的表现是更出色的。
曹操主要是配合皇甫嵩作战,在皇甫嵩火攻成功之后,配合皇甫嵩夹击黄巾军,算是跟着沾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只能算是”参与者“。
孙坚则不同。
在攻打宛城的作战中,孙坚一马当先,先登入城,带领官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因此,如果说曹操只是”参与者“的话,那么,孙坚就已经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将领了!
此后,孙坚又参与平定凉州之乱。
当时,孙坚为统帅张温的参军事。
孙坚当时看出敌军弱点,请求分兵万人给他,切断敌人粮道而后破敌,被拒绝,结果官军战败···
随后,孙坚又曾劝张温斩董卓以正军法,又被拒绝···
在平凉州作战的表现来看,孙坚已经是一个很有谋略、眼光的统帅之才了!
自后来,孙坚又进入湖南,参与平定区星叛乱的作战,再次独当一面,平定了叛乱。
可以说,孙坚已经是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了!
就军事上的成就和历练来说,孙坚比袁绍这样的公子哥,以及孔伷、张邈这样的名士来,完全不是一个档次,遥遥领先!
经验丰富、血战中成长起来的骨干力量而且,在东征西战中,孙坚也发展出了一支坚强有力的骨干力量。
孙坚的基本力量,是在参与镇压黄巾前组织起来的。
表坚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所向无前。——《三国志》
虽然只有千人,但却构成了孙坚的基本力量。
这支力量,随孙坚镇压黄巾、战凉州、斗长沙,经历过了战火的洗礼和锤炼。
程普、黄盖、韩当等后来的”老将军“,当年都正直青壮,追随着孙坚。
这支骨干力量,意味着孙坚有了两个优势。
1、组织成熟,散而能复聚,有凝聚力。
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与王匡、曹操一样,孙坚也遭受过惨败,孙坚也同样险些遇害。
王匡惨败后,一蹶不振;曹操惨败后,虽然诸夏侯曹仍在,但部队已经差不多都没有了,只好去扬州募兵···
而孙坚失利后,立刻能收拢部队,在阳人站稳脚跟,并很快就转败为胜。
这就是凝聚力!
2、扩军后,新部队能迅速形成战斗力。
汉末乱世,要找人来当兵难度是不大的。
扩军只有两个难题:有没有足够的粮食、有没有老兵和基层军官把队伍带起来。
1000余人的基本部队,已经是很强的骨干力量了。
对面嚣张的董卓,不管他有多少人,其基本力量、骨干力量,也就是一直跟着他的3000凉州兵。
因此,有了这样的久经考验的基本力量,孙坚也就有了强军的基础。
扩军:比较庞大的规模随后,孙坚又吞并了一些部队,使部队规模迅速壮大。
孙坚借口荆州刺史王睿不响应讨董,将其杀死,吞并了他的部众。
随后,孙坚军一路扩军,到南阳时,已经有众数万。
随即,他又借口南阳太守张咨不肯资助军粮,杀张咨,继续扩充力量。
随后,孙坚与袁术会于鲁阳,依附于袁术。
袁术遂以孙坚为豫州刺史。
随后,又有一些豫州兵加入了孙坚。比如颍川太守就带了部队加入了孙坚的部队。
因此,到此时,孙坚的部队,在规模上已经有数万之众,规模较大。
当时,反董卓的诸侯,多者二、三万,少者数千,即便在兵力上,孙坚都已经算是极为雄厚了!
加上咱们前面介绍的,拥有较强的基本部队,孙坚的部队战斗力很快就形成了。
粮草与此同时,孙坚也获得了天下最好的粮草补给。
南阳,是东汉的第一大郡。由于光武帝刘秀起自南阳,因此,南阳在东汉享有特殊的经济优待,十分富庶。
如果是孙坚自己在南阳,孙坚恐怕搞不定当地的豪强大姓。
但是,孙坚依附了袁术,“四世三公”的袁术还是能够搞得定当地的豪强的。
因此,孙坚能够得到丰厚的补给,可谓足兵足粮。
虽然袁术曾经使过坏,一度暂停运给军粮,但是,孙坚连夜骑马飞奔见袁术,进行解释后,袁术虽然踌躇不安,但还是当即恢复了供应。
足兵足粮,孙坚自然能打了!
历史的遗憾一段时间,孙坚的军力甚至是一支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军队。
讨伐董卓,收复洛阳,使袁术的名望进一步提升。
随后,孙坚又在豫州击败了袁绍任命的豫州刺史,将袁绍的影响力驱逐出了豫州。
随后,孙坚又讨伐刘表,击败刘表,一直打到襄阳附近。
可以说,如果孙坚不死,其部队可能打下荆襄等地,进一步壮大。
如此,如果孙坚继续效力袁术,袁术集团是很可能击败北方的曹操、袁绍的!
但是··孙坚不幸战死,形势遂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孙坚死后,袁术再不能战胜刘表,不但不能夺取荆州,反而被刘表切断粮道,驱逐出了南阳···
然而,即便如此,孙坚留下的军队,仍然对天下格局产生着巨大影响!
被驱逐出南阳的袁术,北攻兖州,被曹操所败,几乎覆灭,奄奄一息。
然而,退到扬州后,又借助孙贲等人所率的孙坚余部,迅速在淮南淮北站稳脚跟、壮大起来,一度又有了与袁绍、曹操抗衡的实力!
最后,孙策带着孙坚余兵进攻江东,开始单干,袁术又失去了孙坚的力量。
此后,袁术在曹操、吕布的攻击下毫无抵抗力,迅速失败了!
而孙坚留下的基本力量,则又成了孙策开创江东、鼎足而立的基础···
孙坚的力量,始终具备影响天下格局的实力!
汉末乱世之初,孙坚的军队,确实是唯一可以与董卓凉州军抗衡的强军!孙坚与袁术的联合,也表现出压倒袁绍、曹操的实力!
如果孙坚不死,天下将是怎么样的走势,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孙坚之死,可说是汉末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