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环境越来越差,个人创业、私企劝退越来越多人,年轻人从期待高收入高回报的工作转为寻求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且不担心裁员的“体制饭”。
而内地考公考编早已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气候,想要考上一官半职实属不易,在这个情况下,怎么香港人还会挤进来参与竞争呢?
原来,是内地专门为港澳身份人士提供的特别赛道。
香港虽是老牌发达城市,却也以高压、高生活成本被大家所知。
居住条件一直以来都深受诟病,经济发展早,但也因此定型了很多硬件设施,加上产权问题,城市旧改更新变得困难重重。
很多在香港生活的人都备受香港房屋的“荼毒”,更多港漂只能蜗居在居住条件极差的劏房当中,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
内陆城市的发展在近些年的追赶下逐渐走高,赴港打拼、卧薪尝胆的人士也不像改革开放初那样多,反之,甚至有很多香港人开始选择“北上”到内地生活发展。
先来和大家一起看看,大陆的公务员竞争形势有多激烈。
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已达283万,创历史新高,根据华图教育统计,有2831327人提交报名申请,通过资格审核的有2461879人,不同地区分别竞争,最大竞争比为3572:1。
其中广东、北京、河南职位报名人数居前三,广东省的职位报名人数达到了230008人,过审人数超过20万,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而首先向港澳身份人士开放公务员岗位的,正是竞争极为激烈的广东地区。
2020年12月,深圳市在服务“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考试中,首次设置5个定向港澳选拔职位,招录共吸引446名港澳籍人士报名,还有221名港澳居民报考非定向港澳选拔的其他职位。
经历三轮招考,深圳累计招录了10名港澳籍公务员,446:10的报录比简直太香了,深圳作为广东省的龙头城市,应属考公中最难上岸的地区之一,相较之下,港澳身份却轻轻松松。
除此之外,2021年广东省发布《广东省事业单位2021年集中公开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公告》中,明确预留粤港澳大湾区内9个城市约9,000个职位给符合条件的港澳应届毕业生。
职位包括公立医院医护人员、中小学教师、司法机构等人员,以及农田水利职位等,泼天的富贵就这样砸向了“港澳籍选手”。
面对如此悬殊的待遇倾斜,很多香港人愿意北上就业,甚至不少聪明的内地人选择走一个“曲线救国”的回旋镖路线,办理一个香港身份,再通过香港身份在内地就业,甚至考公。
这一套路径在近两年的大湾区政策下完全可行——两地都在疯狂地吸纳人才。
大湾区提供肥沃的就业土壤给香港人才,而香港也开放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以最大程度的诚意邀请内地人才赴港。
例如通过优才、专才、高才通计划申请香港身份,先获得三年临时身份,只要满足通常性居住的要求,再续签直到拿永居(这时候也可以选择申请香港护照)。
拿到香港身份再回头选择内陆工作,即可享受比内地人更小的竞争和更高的薪资待遇。
不少原计划寄居香港当港漂的人士,后来都选择了这种路径,何不是另一种弯道超车的智慧之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