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T 的小伙伴们好久不见呀,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一位大一绩点2.51,差点去越南留学的普通学员,大家也可以叫我 Radi-Montagne。
距离上一次采访只过了半年,我却已经参加过多场面试,被实习毒打,认识了一群即将奔赴新加坡国立留学的优秀小伙伴,还拿下了每年仅有200多份的 CSC 艺术公派留学名额。
短短六个月,却仿佛经历了许多,因此受邀再次分享关于我是如何拿下国奖,以及接受社会毒打后一些“痛的领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获奖经历(截至发稿前)
CSC国奖留学基金委员会奖学金
法语比赛获奖
OFFER(截至发稿前)
新加坡国立大学 整合设计 MDes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 MA
爱丁堡大学 信息设计 MA
利兹大学 设计 MA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设计:扩展实践路径3:思辨和技术 MA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设计创新与交互设计 MDes
拉夫堡大学 用户体验设计 MSc
金斯顿大学 用户体验设计 MSc
威斯敏斯特大学 互动媒体实践 MA
offer
01申请国奖的核心,是证明自己的“优秀”不少人对国奖的认知可能仅停留在——拿到国奖可以为留学省不少钱,但关于国奖如分为个人制、项目制,如何申请,几月开始可能就摸不着头脑了。
不过这事也没有那么复杂,分享完我的拿奖经历大家就懂了。
在查公派网站前,先收到了公派的短信
如前面所说,国家公派奖学金 CSC Scholarship 分为个人制与项目制,项目制是本科院校与外国高校的合作联合培养项目,只要本科院校这边通过,那就通过了。
但我们艺术生留学申请大部分是个人制,归类于高水平艺术特殊人才,需要学校通过后,提交给基金委审核,以基金委的决定为准,而 CSC 的艺术公派名额每年200人,涵盖美术、音乐、舞蹈等各类艺术硕士项目,竞争还是挺大的。
就我所知,我们学校作为一所211,好像是今年推荐了90多名文化课学生公派攻博,却只推荐了3个学生申请艺术类 CSC,可知学校这关也不容易过。
某个夏天,在H·ART参加夏令营
回想我的申请经历,当我用邮件联系学校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处的老师,并摆出9个offer后,就受到了堪比VIP的待遇,老师甚至让我自己草拟了部分材料,经由审核通过后,就提交到基金委等消息了,所以顺利通过,估计和我手握众多offer有一定的关系。
而申请国奖的材料主要有这三部分:
研修计划学术成果国内外导师简介其中研究计划与学术成果按照提纲写就好了,第三部分的导师简介,如果研究生项目是无专属导师制的,可以用系主任替代,本科亦是同理。
公派申请系统中关于研修计划的提示
虽然导师简介在打分中有一定分值占比,但如果填了,后续研究计划等都需要国内外导师签字/学院盖章,我虽然也联系了海外系主任,但因考虑到后续系列的繁琐程序,没有填这一项。
而我认为,以上材料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证明你有能力完成海外学业、适应海外生活环境、可抗压、有远大的学术/职业包袱,总之一句话:是个值得培养的优秀人才。
公派申请系统中关于学术成果的提示
所以在材料上,我把更多的重心放到了这些特征的刻画上,比如:
为什么放弃了国内保研、为什么在皇艺、爱丁堡、新国立众多offer中选了新国立;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交叉学科专业,且认为交叉学科是未来设计的大势所趋;好的综合类大学如何支撑我进行跨专业的研究;以及作为一名跨专业申请的学生,我是如何克服困难学习跨专业的知识。而关于跨专业、交叉学科这些,平时看康石石公众号又或者在H·ART学习,大家都耳濡目染了不少,这里不多介绍了,今天分享的重点是,我的三段实习经历如何进一步证明我有以上特质。
02这是三段为期3个月的实习分别是3个月的新东方雅思助教、3个月 AI 出海公司的 UI/UX,外加3个月的外企工业设计。
在外企实习时,我的 mentor 是马来西亚人,mentor 老大是法国人,让我每天都生活在被外语的拷打中,是我能适应外语语言环境的有力证明。
我还得过steam社区贡献奖,奖励我给还没有汉化的游戏制作中文教程,这一点我也写在申请文书里了
而我提交的研修计划/论文,围绕着AI/无人驾驶/感情识别进行,一方面我作品集中有一个无人驾驶相关的项目,另一方面我在车企实习中也拿到了相关的项目经历,所以我的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个项目的延伸,同时辅以我在实习过程中对自我机械、前端等知识漏洞的补足。
通过实习,我发现自己作品集还有许多不足,虽然H·ART老师说过度的谦虚是骄傲,但我是真觉得自己还有许多可提升的空间。
记得本科拿着作业来到H·ART时,收获了良久的沉默,后来做的作品集项目全都是脱离学校作业独立制作,学了几年自以为成长了不少,但工作后才发现因为四个项目涉及交互、产品、服务不同领域,少了真正落地的实际考量。
以至面试时,面试官翻来覆去都找不到我本科教育与作品集内容的关系,而学会“落地与实际”,是实习给我抽的一大鞭子。
这些是我收藏的网页交互组件库地址
比如工作中的网页交互项目一般都是基于大厂成熟组件库使用,尤其是中台类B端产品,前端为了避免重复造轮子,会大量使用 T Design、Material 之类的组件库。
产品经理也会与设计师以文档的形式去确立各层级文字的行距、字间距、线性 icon 的粗细等细节,如果 icon 没有现成内容需要设计师用 illustrator 画,前端也会提出对原创矢量图形的路径数量的限制与规范。
最后综合考虑到界面支持多语言翻译导致的视觉重量或排版变化,与网页代码复杂程度与响应速度等,前端未必能还原设计师的 figma 方案稿,呈现效果或许不如前端用低代码平台类似 webflow 做的傻瓜网站好看。
实习图纸
又比如谁会想到,真正汽车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要接受甲方设计师的反复拷打,还要对接绞尽脑汁偷工减料的原材料供应商,前者一旦有了改动就要重新去工厂做安全测试与安全打分,配套的 A 面工程师和裁片工程师都要推倒重做文件。
有时又因为客户要求某个部件安全系数必须满分,反过来限制了产品的造型。
所以设计师做模型时,就要考虑好某个结构能否从 Rhino 和 Blender 文件转化为工程师的 CATIA 文件,又要在给客户做演示的时候,为满足客户独特偏好用基础的 C 语言去写一些引擎效果。
车企实习时参与的项目之一
做作品集,那是在做一个独属于自己的项目,工作中则会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与考量,纵然前者更轻松快乐些,但后者却是真正协作设计中不可避免的,虽然繁琐,但正是每个人的让步才构成了整体和谐的框架体系。
如今再看作品集,已经是全然不同的感受了,而回想大学生活,更是恍如隔世。
03时间好像也没有过很久我甚至还记得我在H·ART做的第一个项目,那时我才刚度过大学第一学年。
大一一年,因为与老师在设计元素的看法上观点不同,导致某门课成绩1.7,又因为被逃课的同学连坐,从不缺课的我思修拿了1.4,于是坚持认真上课努力作业的我,在辛苦一学年后,收获绩点2.51,如同一只“卷狗”。
为了努力提升绩点四处报课,又被嘲我们专业的人就是好拿分,保研都比别人轻松,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来到H·ART并开启了卷绩点、做作品集、背英语外加兼职四重奏的大学生活。
我本科背景是纯艺专业,对设计一窍不通,H·ART的付老师就推荐了许多启蒙书籍让我学习,如《设计心理学》、《代尔夫特设计指南》,怕我不懂装懂,还让我写思维导图。
看完时我很骄傲,纯艺专业同学和老师都不懂的知识被我掌握了,感觉自己一脚已经踏入了设计大门,还发给了朋友看,结果才知道产品设计的学生人人都会看,他们的专业老师也要求人人都做思维导图,让难得飘了一下的我无比羞愧。
一开始还会上一节课就消失,因此拖了许久进度,被老师push了一把
可能当时阅历少,那种羞愧难过的感觉持续了许久,但也有好的一面,我再也不觉得自己学的比别人更多了,付老师推荐的书中文版看完,我就找她要英文的,还去看最新的设计书籍,网站、油管更是常逛常新,我再也不敢自大。
同期开始的还有我的第一个设计项目,那时我的舍友时值大二,年轻有朝气,比起早睡早起更喜欢熬夜玩游戏并一惊一乍配合着大吼大叫去彰显活力。
这让每天需要早起的我有不少怨念,于是想设计一款吵闹的起床铃声,天崩地裂地吵,让这位打了一夜游戏不想早起的舍友感同身受一下,但最后还是做了一款不算新颖且安静的综合唤醒眼罩,并且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我迎来了心理的成长。
皇艺视频介绍与眼罩有关的产品
后来在许多院校面试、文书与小视频中我都提到了这个项目,也敢于和老师们介绍比我项目做得更成熟的一款产品,因为比起项目产出,更重要的是我在项目过程中的心态成长,而拿下的众多offer,也是老师们对我的认可。
其实说到这,采访差不多该结束了。
但我还有些话想告诉大家,比如比起成功,我的失败经历更多,比如offer多的同时,拒信也不少,又比如虽然实习经历不少,我也被大厂pass了许多次。
有图为证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阿里和网易的体验设计,我甚至走到了主管二面。
面试官纷纷表示我一名纯艺背景学生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战胜许多人了,但最后还是把我刷掉,阿里那场面试中我输给了一个美本的学生,主管在面试过程中也频频认同美国设计的发展,所以向“美国的设计”学习,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小目标。
现在的我即将迎来新加坡的留学,CSC 给我的资助是 AI 类,也就是每个月2100新元,可以覆盖房租,但吃饭和学费还是得自食其力,可我不后悔留学,我们专业录取的同学目前不到20个,人数不多却都很优秀。
非常感激国奖的支持
有国内读研后退学,放弃米理交互offer来的,也有清华本科、UAL本科、上交、武大的同学。
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有时让我感到高攀,但有时又很高兴能和他们一同学习,另外除了我其他同学中也有申请 CSC 拿到奖学金的,所以我猜测,虽然这是新国立的新专业,但申请 CSC 时竞争力还是蛮强的,也在此欢迎学弟学妹们申报新加坡国立的整合设计。
歪脖子树
最后还想送大家一则我很喜欢的寓言: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曾经的我很想去米理,但每次算塔罗,它都说我拿不到米理offer,不过还有后半句,我会遇到更适合我的offer,算命先生也说我八字喜火,所以去到热烈的南方求学,或许是命运更好的安排。
乌云消散前的本科母校
如果你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或考研、保研、申博、背景提升、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康石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