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力和学生情况分析
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成绩的差别?什么原因导致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情却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人答案可能千差万别,但我认为就是学习力的区别,下图是我对学习力的具体阐述。
且学习力是每个人一生受用的能力!也是我们能否做成一件事的判断依据。
我们将学习力拆解和对应学生们的学习,也就是努力程度+高效方法+坚持到底+天赋(学习能力的区别,但很多方面其实可以通过后期不断改善),我们都说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所以后面的介绍我们不谈天赋层面,或者说我认为绝大部分学生其实天赋差距不大。
也就是一个还算努力的学生为什么成绩不达预期呢?我觉得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学习路径不对,简单讲就是可能都没有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很多学生连基础概念、公式和定理都没有搞懂就开始做作业、盲目刷题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因为做题本质上是对知识的应用,啥都还不懂就运用当然用不出来,可想而知,这个过程会无比痛苦,长此以往也会打击自信心。永远记住:做题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基础偏薄弱的学生一定要先搞懂教材上的相关概念、经典例题再尝试从简单题开始入手,慢慢建立信心和找到感觉。
2、方法不高效。完全没有学习方法这个概念,人家怎么做怎么学,自己就怎么学,纯粹的抬头走路,永远不会抬头看路。这样的结果就是永远不知道自己哪里会,哪里还不会,永远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完全不会总结、反思、复盘甚至都没有这个意识,怎么可能学得好,关于学习方法的问题,在我学习方法课程里面有相当全面和详细的阐述和实操说明,所以在此不做赘述;
3、资源不适配,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教辅或者网课资源多,但不知道如何使用或者针对性不强,不能实现字典式查阅学习,导致问题越来越多,不能及时获得爽感和成就感。
4、无法跳出舒适圈或者思维受限。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遇到瓶颈的学生,比如一直卡在90分或者120分左右,上不去,针对这种学生一定要主动跳出舒适圈,主动直面自己害怕、不会做的类型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实力,分数才有可能提高,千万不要沉浸在自己已经会的题上而沾沾自喜,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你只有突破了,才会有提升!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卡在120分左右,不管如何努力,总是无法突破(其实在按照当下各个地方模拟卷、高考试卷的难度,如果达到120分左右,已经超越90%以上的学生了,也算很不错了!),其中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思维受限或者说天赋,那么如何突破呢?
第一是:尝试一题多解、自学更高阶段的内容用来拓展,多做难题;
第二是:找高手带。
二、课程体系介绍
我的课程是系统的录播课程,提前录制好的,超级详细,完全可以实现菜单式的查阅学习,春秋季可以根据自己薄弱点重点学习,寒暑假针对已经学了的内容可以系统性的查漏补缺,也可以提前预习后面的内容。
有和课程完全配套的纸质书籍,课程里面讲到的每一道题目都在资料上有,且每一节课后面都有配套练习,针对性极强!
录播课程的几大好处:
1、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时间的限制,就完全可以讲得更加系统和全面,且能够从基础开始到拔高,能够满足不同基础水平(打基础或者培优拔高)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预习或者复习);
2、高中生自由时间相对较少,如果选择线下辅导,时间很难集中统一且通勤势必浪费很多时间;
3、可以随时学习,且可以根据自己薄弱点针对性学习,效率高;
4、可以反复不断学习,不限次数观看课程,且后期会随时更新最新题型和题库、模拟题的讲解,及时高效;
三、答疑日常
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觉得答疑很重要,因为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否及时给出解答,会提升孩子的学习信心、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当下按照我们的课程体系和价格,能够做到目前的答疑几乎算是行业独一份,据我了解,能够提供不限课程内容的答疑,行业平均每年的平均收费标准在6000元以上,这样一对比我们不到一半的收费就显得更加有性价比,这也是我们学生转介绍比例很高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截止目前为止,至少有超过100个学生和家长不止一次给我们说到,建议我们把价格提高一点,但我当下依然决定做超高性价比的课程和复习,这也符合当时离开机构自己做的初衷!
五、其他
后期会根据大家的需求提供:试卷分析、个性化制定看课计划、看课监督和检查、组织定期线上测试、定期语音指导、阶段性直播等。
温馨提示:
说到底,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个人主观能动性超级重要,我们只能够尽可能提高更详细、更好的课程和更加及时高效的答疑、监督,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如果有托付心态、投机的家长和学生,我们不建议报名该课程学习,当然也不建议你选择任何辅导班,因为结果一定会让你失望!脚踏实地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天赋!
附:常见问题
1、如果课堂上老师上课没听懂,在您的课程里是否都能找到对应内容重新上课?
2、我的孩子基础比较差(或者反应比较慢)学老师的课程能够学懂吗?
3、孩子开学后没那么多时间,看不完那么多课程怎么办?
4、关于教材版本的问题。
我在2019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其实已经录制过整套高中数学课程,但当时因为大部分省份没有新高考,所以是按照老高考标准录制的,对于当下的学生学习不是那么适合。
所以我从22年9月开始重新全部推倒重新编写资料和更新课程,目前已全部完成,今年因为新高考试卷结构改革,所以还会持续更新课程,尤其是针对25年参加高考的一轮课程和新试卷结构的19题等。
其实我在一开始录制课程之前也在想,是只讲解重难点,让课程更加精简一些,因为学生客观上的确没有那么多时间(特别是成绩差的,因为效率低,还不会规划时间),毕竟学校才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的课程应该只是起辅助作用,这样对我来讲最大的好处是:整理资料和更新课程就会更轻松;所以我比较偏向这个,但转念一想,不对!各个水平的学生那如何去区分呢?复习课程和预习课程呢?那是不是要录制很多类型的课程呢?所以我依然坚定一开始的想法,就是要把这个课程开发录制成一个真正可以实现字典式的查阅学习,哪怕过程辛苦点,但也符合我做事的原则,第一次都尽可能做到自己能力之内的最好。所以这套课程从基础概念开始讲起,到中档和培优的都包含有,且和课程完全配套的练习题目数量也不少(在学校就会了的就可以不练,还不会或者模棱两可的就要多练),且全部练习是和课程完全配套,都是按照题型分类做好归类的。
如果复习:可以选择性学,直接查漏补缺,但要保证大部分学生遇到的问题在课程里面都要找得到;如果是预习:那就需要连续看课。
我的规划就是把这整套课程按照如上想法全部更新之后,我可以针对平时稳定在135+的学生开发专门的培优课程,新开发一些小专题课程:比如快做选填小题的方法、新定义数学文化背景题型、几大数学思想在考试中的运用等;
基于此,上述的前三个问题就基本解释清楚了
总结下:基础差一些的我们一开始就可以主动放弃难的部分,待整体提升了再慢慢加难度;成绩好一点就可以放弃基础部分的学习(基于复习);学习的目的是学懂,你在学校已经学懂了的,我们就可以直接跳过,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花时间学习;
第四个问题:所针对除上海的考生都是完全适用的(上海考生可能切合度在85%左右),即便各个地方使用教材版本不一样,但这个最大的区别是在学习的顺序上,你按照自己所在学校进度学习即可(因为会出现某个地区使用教材是统一的但学校会调整顺序教学/实验班普通班教学速度上可能也会有区别);但不论如何都不影响这套课程的学习和使用。
针对一次性购买全套课程的,现在有的、未来按照计划更新的、或者新开发的一切课程都不再额外收取任何课程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