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城市中有大量青楼酒肆,出现了一些以卖画为生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当时被发扬光大。《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风土人情的写实长卷,画作长达436米,以绢本设色,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公元1125年到公元1181年的23年中,画匠张择端将这幅画卷全部复制下来。画卷最主要内容是画城市生活,勾画了从汴京到开封城由南向北、由东至西南的地理布局。长卷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繁荣的城市生活和丰富的民族风情。宋人笔下的这幅盛世名画,真实地记录了这座古都城市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广泛、人民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等时代风貌及各方面发展状况。
一、清明的含义
《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梁城中是人山人海。这幅画卷生动地展现出当时汴梁城的景象,而汴梁城主要由城郊和汴京城周围的五座城池组成。城中的城墙由青砖砌成。城墙上有很多城门楼。其中城门楼的东南角有一座特别高大的城楼——望都楼。西门楼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防御设施。望都楼在当时代表着军事防御工事的最高地位,是一座城关的制高点。因此《清明上河图》中绘出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望都楼和西门楼的画面。
1、望都楼上的望都楼为望江楼,望江楼高20多米,楼下有一口大水井。
望都楼虽然不大,但是它的作用非常大。北宋时期在汴京城中有很多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交通枢纽中,主要以东都开封和西京洛阳为中心。汴京城处于两河流域,黄河和淮河横贯城中。汴京城的东面和南面分别有一座城门——天水门、城门之东,是出入天水门附近地区之门户;南面有一座城门——东门楼、东门之西,是出入东门楼附近地区之门户。因此《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景色正是《水浒传》中描述的汴京城和开封城中繁华热闹之景。
2、西门楼是南门,门洞向北延伸,其上有一个小天井。
西门门外就是开封城外的大街。据史料记载,当时开封全城有十多个城门外都有西门,而且这个西门外城中还有一座望都楼。《清明上河图》中,城门楼和城门外城中还绘有小天井与城墙相连,也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井”。这座天井是东京城东门外城门外唯一通往城内的通道,也是城内通往城外道路的必经之路。因此南门外城门外也就是如今开封城区中门洞北边区域(即南门外一小胡同),就像现在马路一样。由于这种特殊现象的存在,很多古人都认为城市中交通和商业都比城墙外城中更为重要。而北宋时期就有“清明不扫家扫院净,浓淡相宜任他们飘”这句诗,就是说明当时城市中人们讲究“清明扫家净”这一习俗。
3、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一个“五”字。
“五”字有五种含义。“五”的最早出现时间在西周时期。“五”被看作为帝王所拥有的最高权力,所以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五这个字。因此,“五”指的就是五个不同的意思。“五”可以表示清明,也可以表示寒食(寒食节)和春分(春分节)。此外,民间还认为五个不同时节的节气分别代表着五种不同类型的节气,分别是清明、中元、立夏、立秋、立冬。如果从时间上来看,清明节正好处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小寒)和第五个节气(大寒)之间。如果从时间上来看,清明和中元都处于寒食节和立秋节之间,清明节正好处于立秋节之间。
4、因为《清明上河图卷》上的五条街是从汴京城的正门穿过的。
因此在《清明上河图》的最后一个段落,画中将汴京城中的五条街道画出了一个十字,而十字并不是一个固定在一个地方的,而是随着方位而移动的。因此十字形交叉代表着十字路口。这是古代都城中轴线最常见、最重要的街道标志之一。十字交叉代表着从北方从东边向南方进入皇宫。这条街也是清明上河图上众多街道的集合。另外十字交叉也代表着从南边向北方的人们经过。
二、北宋都城经济生活的特点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程度不亚于明清首都北京。主要表现在商业发达,商业中心主要集中于汴京及周边地区,即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省的一部分。商品经济是当时都城经济中最重要之产业,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统治者实行统治、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宋朝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历史上少有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朝代之一。宋朝统治者一方面积极推行轻徭薄赋(又称“摊丁入亩”)政策并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另一方面加强军事力量加强社会治安也加强了对经济活动和商人的保护与控制。
1、重农轻商的政策
重农的思想由来已久,但由于长期实行割据、分裂的统治模式,以及“安史之乱”等原因,农工商一直处于动荡不安过程中。宋代统治者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积极的修正和改进。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改元建隆,后因陈桥兵变而失败。这一事件的发生加剧了人民对土地兼并现象的不满,宋朝统治者对农工商采取了一定措施来抑制这一现象。宋太祖还颁布“禁酒令”,规定“酒”即粮食,实行轻徭薄赋。又规定以市价五钱为一市斤买地,禁止随意买卖。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开封作为南方政治文化中心,有极强的市场号召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而且宋朝时期对商业实行了较为宽松而稳定、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税收政策和税收改革政策。尤其是北宋政府对工商业实行了较大的保护政策,制定了“市舶重则征收其地赋银一钱”和“市人市货二钱”等规定。这是一种极具前瞻性而又能为民间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税收政策及经济措施和政策体系。
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保护与控制
宋朝的经济繁荣不仅促进了宋朝的经济发展,也对当时民众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政府采取了保护与控制经济活动的措施来促进和保护经济活动。北宋政府对工商业采取了不同于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的特殊政策和管理办法。例如,官府不许私人买卖土地;不许私人囤积粮谷、布帛,不许私自买卖布帛;不允许商人垄断商品市场,禁止囤积居奇与欺诈消费者;不允许官府设立盐场、酒场等专营商业营业场所;不允许民间私人买卖货币;等等。为了保护民间商业经营机构和人员不受侵害,宋代政府还制定了《商律》、《租庸调》等法律法规来约束商人经营。北宋政府还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商人免受侵犯。《宋刑统》中规定:“有作奸犯科之人及卖官鬻爵、欺压人民等恶行……所得官钱二百四十贯以上者,不令为奴”;《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京师买卖田地者,不坐坐坐行刑者,不坐坐刑之徒有坐坐行刑之官者,即有坐坐行刑者罪亦不坐死罪,并不论其罪囚及犯诸恶行之主也”。由此可以看出宋朝政府对商人合法经营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保护控制,以避免商人因触犯法律而遭受财产损失和经济纠纷。这也是宋代社会高度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宋朝人对经济自由、反对压迫与反抗封建统治有自己独特视角和看法。
三、宋代城市中人与物的关系
宋代城市发展迅速,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与此相应的,城市中出现了许多以卖画为生的人。在《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笔下,有一位卖画者的形象非常鲜活生动。他身穿红色朝服,头戴黑色纱帽,手中拿着画笔和画具,俨然是一个卖艺为生的匠人。在他笔下可以看到人物表情、动作与服饰打扮都栩栩如生,极具真实感。此外,北宋城市中桥、闸都以大青石砌成。在桥上出现了很多人行船,船头和船上都摆着各种器具或乐器。这位卖艺人员非常卖力地在船上拉纤、吹拉弹唱;一位老人摇橹乘船前行;还有两位仆人负责帮助老人推石登岸等细节都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时城市百姓的生活场景。这一场景体现出宋人崇尚和谐、追求平等的生活理念和高尚品德。
1、货物
在这幅《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人的生活用品种类非常多。例如这艘船上有“小舟板”、“小口板儿”、“小杯儿”、“木板儿”、“茶碗”、“小饭桶”等等,这些物品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当时城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除此之外,宋代还出现了很多生活用品。例如宋廷每年都要从南方进口许多金银珠宝;宋廷每年还会从北方进口大量粮食和蔬菜等食物;宋廷每年还会从南方进口绢布与丝绸服装等物品;宋廷每年还会从北方进口丝绸织物、绸缎、锦缎和丝线等物品,而这些物品往往都可以用来进行商业交易和交换等等。所以这些生活用品大多价格不菲,但一般百姓却难以承受得起;因此宋代城市中货物种类非常多。例如从这艘船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城市中很多商贩都卖东西赚取各种差价;从两位仆人处看到他们帮助主人推石登岸……这些细节无不体现出宋人注重生活品质、注重生活质量与人际关系,追求和谐幸福等等。
2、人与物
《清明上河图》中人们生活的场景在整个画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在城市中行走时都要小心。由于宋代城市中房屋建筑比较多,许多房屋中都设置了很多“隔间”。比如,一座小屋子里面摆着一张床,床下还摆着一些玩具与用品。床旁边摆放着一个小架子,上挂着一个巨大的陶罐。这些陶罐里面都装满了食物。陶罐上面还插着蜡烛。陶罐四周还有一个大铁环支撑着。
3、人的情感
在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就是卖画的和卖茶的。在这两个角色中,都有一个女性人物与卖画者同时出现。我们看到在一座城市中售卖鲜花、茶叶等物品的店铺很多,这些场景都非常真实地体现出宋人对于生活之美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而一位女子坐在店铺前为顾客提灯,并不断地与顾客交谈、弹唱,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她脸上笑容非常甜美,和我们常见的现代女性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这是为何?因为当时宋人崇尚“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且对他人有很高的要求、社会上存在很多不平等现象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