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苏格拉底:为什么需要的越少,就越接近神?

日月堂易经风水馆 2021-10-23 17:48:33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大“道”空虚无形,但用起来永不盈满。)

㊣渊兮!似万物之宗。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归宗之所。)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消磨其锋锐,解除其纷扰,调和于光辉,混同于尘垢。)

㊣湛兮!似或存。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恒常存在。)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第一句】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大“道”空虚无形,但用起来永不盈满。)

01

冲,古字为“盅”[zhōng],引申为空虚。《说文》曰:

“盅,器虚也。”

所以,盅指器具中间中空的部分。那么“道冲”,意思即是:

“道是虚空的。”

02

或弗盈也,“或”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字有许多版本,我想熟悉《老子》的读者应该都不陌生。比如:

1、唐玄宗的景龙碑本作:“久”弗盈也。

2、《淮南子》引老子本作:“有”弗盈也。

3、敦煌出土的帛书则作:“又”弗盈也。

不过,这桩悬案现在已经真相大白了,经现代训诂学者马叙伦先生调查取证:

“或”、“久”、“有”和“又”,这四个字可以相通,在古代都可以释义为“常”的意思①。

限于篇幅原因,具体证据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

“或弗盈也”即是“常不满”的意思。

03

由此可知,“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合理的解读应该是:

道就是一个空虚的容器,你用它盛水,永远也注不满。

那么这一句话老子是想表明“道”的什么性质呢?一个字:

“大”。

道至大,就仿佛是太平洋,无论你从中舀取一瓢水,还是往里添加一桶水。对于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言,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用庄子的话形容就是:

“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②

04

其实,人心何尝不是“道的容器”呢?

如果将“道”运用到“入世”,就是孟子所说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

因为当富贵、贫贱、威武等等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时候,就好比泥牛入海,瞬间化于无形,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冲而弗盈”。

如果将“道”运用到“出世”,就是《金刚经》所宣扬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④。

因为当喜怒哀乐,荣辱得失等等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时候,就仿佛风来竹面,雁过长空,刹那消于无踪,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空而不满”。

05

我们把人心看做“道的容器”,其境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境界是:

“誉而不喜,毁而不怒。”

第二层境界是:

“荣而不喜,辱而不怒。”

第三层境界是:

“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06

但是一般情况下,第一层境界“誉而不喜,毁而不怒”这道坎,可能已经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隔绝在道的对岸了。

别人一句恶言,你的心器便被愤怒所注满;

别人一句赞语,你的心器便被欢喜所注满。

春风得意时,你的心器仿佛燃绕着梦想之火;

秋蓬失志后,你的心器立即冷却成绝望之灰。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双眼一直被纷繁的表象所迷惑,无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佛语称之为:

无明。

不过,世界上也有一些智者,确实能够做到很高程度上的“冲而弗盈”或“心无所住”。

07

【第一层境界】:

誉而不喜,毁而不怒。

北宋有一位名相叫富弼,才干和道德都十分了得,只是诗文绝少,所以声名不是很大。范仲淹称赞他有“王佐之才”,苏东坡将他与韩琦、范仲淹、欧阳修并成为“人中四杰”。晏殊更是眼疾手快,直接让富弼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⑤。富弼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大度,脾气无限接近于弥勒佛。曾经有一位轻狂的秀才问他:

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

富弼答道:

“我会当作没听见。”

秀才大笑而去,没想到几天后,他们又在街头偶遇。

秀才大声说:

“富弼是一只缩头乌龟!”

一个熟人提醒富弼,秀才在骂你。富弼说:

天下同名同姓的人那么多,怎么会是骂我呢?⑥

于是他继续散步,秀才自讨没趣,只好走开。许多人都不理解,富弼为什么不回应呢?

08

可是,我们更应该问的应该是:

富弼本来不是缩头乌龟,为什么要去回应?

如果回应,就是在证明。你为什么要证明?因为你需要让别人相信。你为什么需要别人相信?因为你不自信。你为什么不自信?因为你心器太小了。你的心器就像是一个小而浅的水洼,随便投一颗石子就能激起千层浊浪,这就是一个人愤怒的根本原因。

09

首先,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骂人者和被骂者的本质。

富弼为什么不回应呢?原因很简单。

比尔盖茨会回应一个乞丐说他穷吗?

拳王泰森会回应一个病人说他弱吗?

爱因斯坦会回应一个智障说他笨吗?

当然不会!那么秀才和富弼,谁才是真正的缩头乌龟呢?穷酸的秀才才是!因为他不敢面对自己失败的人生,一心想通过辱骂名人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而富弼却不畏人言,坚守本心,大脑能够自动屏蔽外界的情绪干扰。

所以他才是真正的勇敢,这是一种不怕别人说他懦弱的勇敢。

10

其次,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骂”这件“事”的本质,佛教典籍《四十二章经》里有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每到一个地方宣扬佛法,基本都会受到侮辱和谩骂。但是他从来不生气,总是静静地听对方骂完。他才心平气和地问道:“如果你想送给别人一件礼物,但是人家坚决不接受,你的礼物是不是要拿回去?”对方答道:“既然人家不要,我当然要拿回来。”

释迦牟尼说:

“现在你送给我的恶语,我不接受。那你自然都要拿回去,不等于是骂了你自己吗?⑦”

对方当下语塞,无言以对。所以,如果别人骂你时你给予回应,就相当于是别人赠你不喜欢的礼物你又回赠。因为你在无形中已经认可了他的言语,接受了他的规则,从而被对方拉进了他所设定的负面的情绪泥沼中无法自拔。

换而言之,当你遭到无端的辱骂而选择沉默的时候,那么骂你的那些言语,最终就会像吐到天上的唾沫一样,落到骂人者自己的脸上。

11

第三,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时间的非连续性”本质。佛教典籍《优婆塞戒经》里对此有过一番精辟的分析:

“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嗔?⑧

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一个人骂你“缩头乌龟”:

当对方说出“缩”的一刹那,后面三个字还没出现,这能叫骂吗?当对方说到“头”的一刹那,“缩”已经消失了,后面两个字还没出现,这能叫骂吗?当对方说到“乌”的一刹那,“缩”和“头”已经消失了,后面一个字还没出现,这能叫骂吗?当对方说到“龟”的一刹那,前面三个字都已经消失了,这能叫骂吗?等同于“风声”而已,我何必生气?

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是一种辱骂呢?那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看清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即生即灭”的幻影,因而把自己囚禁在“过去”这座“时空监狱”里不愿意走出来。

所以,我们一直都被“人”的表象,“事”的表象以及“时间”的表象所迷惑和欺骗。以至于始终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因而执迷不悟,行歧不返。如果我们能看到人、事、时间的本质,那么自然而然就能做到:

“誉而不喜,毁而不怒。”

12

【第二层境界】:

荣而不喜,辱而不怒。

在日本,有一个关于白隐禅师的故事家喻户晓:

在白隐禅师的寺院不远处,有一户人家的女儿未婚先孕。父母逼问女儿怀了谁的孩子,女儿知道父母反对,不敢讲出真相。

但她知道父亲一向最敬重白隐禅师,于是念头一动说:

“我肚子里的孩子是白隐禅师的。”

父亲一听,既愤怒又震惊,没想到白隐禅师是这样鲜廉寡耻的小人!于是一家人就去找白隐禅师理论。白隐禅师听了以后,淡淡的说了一句:

“是这样吗?⑨”

他们看到白隐神态安详,就没有继续纠缠。等孩子出生以后,这位父亲就把孩子抱到寺院丢给白隐禅师说:

“这就是你的孽种,还给你!”

此事一经传出,全民鼎沸,白隐禅师声名扫地。但是他不辩一言,依然天天抱着小孩在众人的辱骂声中化缘奶汁以及婴儿用品。

一年过后,饱受良心谴责的女孩对父母说出了真相。女孩的父母满心愧疚,寝食难安,于是去找白隐禅师陪罪。白隐禅师听了以后,淡淡的说了一句:

“是这样吗?”

就将孩子还给了这一家人,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为什么对于凡人而言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在白隐禅师眼里却仿佛只是“春梦了无痕”呢?因为在他看来:

世界的人、事、时不过是镜花水月,外界的是非、毁誉、荣辱皆等于梦幻泡影。只有我,才有资格成为我自己的原告,才有资格当我自己的法官和审判人。

用释迦牟尼的话说,这叫: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⑩”

用王阳明的话说,这叫: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⑾”

所以无论外界向白隐禅师的“心器”中注入脏水还是清水,开水还是冰水,糖水还是毒水。他都能安然受之,化于无迹。这即是:

“荣而不喜,辱而不怒。”

13

【第三层境界】:

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公元65年,古罗马历史上有一位最臭名昭著的暴君叫尼禄。他在杀兄弑母之后,又怀疑他的老师塞内加参与了一场宫廷叛变。虽然查无实据,但是尼禄却以此为借口,下令让老师自杀。塞内加的老婆和学生们听到消息后都失声痛哭。

塞内加却神色如常,问道:

“你们的哲学哪去了?你们多少年来互相激励的处变不惊的精神哪去了?⑿”

最后他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样,镇定自若,安然赴死。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众所周知,塞内加是斯多葛学派晚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斯多葛学派的人生观就是:

世间一切皆是自然规律,包括生病与死亡⒀。因此人必须要学会接受命运,尤其是接受“失去”的命运。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泰然接受所有的“失去”:

失去名、失去利,失去健康、失去美丽,失去亲人朋友,直到有一天失去生命。那么到那个时候,他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失去,反而永远都不会再失去。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所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而塞内加作为一名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对人生同样有着十分透彻的领悟。他说:

智者什么也不会失去,万物皆备于他一身。智者是自足的,如果他因战争而失去一只手,或者因意外而失去双目,他依然会满足于命运剩给他的那些⒁。

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哪怕有一天上帝毫无征兆地夺去智者的生命,他也依然会满足于曾经活过。

那么,这种人生态度就是:

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14

所以“道”,其实就是在教我们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给我们的人生减肥。

欲望,就等于是思想的脂肪。

欲望太多,同样会造成我们思想的阻滞与缺氧,从而危害精神健康。所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你需要的越少,就越接近神⒂。

而这种难以企及的“神”的状态,

在佛家就叫:

空而不满。

在道家被称为:

冲而弗盈。

所以老子说:

“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参考资料】:

1、马叙伦《老子校释•卷第一•第三章》

2、《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3、《孟子·滕文公下》

4、《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5、《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邵氏闻见录•卷九》

6、(明)郑瑄《昨非庵日纂》

7、《四十二章经•第七章》

8、《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9、(美)保罗·李普士《禅的故事•二》

10、《长阿含经•卷第一》

11、(明)钱德洪《王阳明年谱•十九》

12、(古罗马)塔西佗《编年史•第十五卷》

13、塞涅卡《论幸福生活•7、11、25》

14、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第三章•对受挫折的慰藉》

15、(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二卷•第五章•苏格拉底》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17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