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萧何和张良外,韩信为何如此信任刘邦,没有起心谋发

串串儿的碎碎念 2020-06-16 14:18:53

除了萧何和张良外,韩信为何如此信任刘邦,没有起心谋发

文/毛毛的益达 图/网络

首先,萧何和张良,这两个人显而易见不会另立山头自己干,因为萧何在这个团队中属于行政管理,张良属于参谋运筹帷幄,两人属于专职类人才,你如果让他两当王,他两也没这个兴趣,就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的人虽然学习好,但他就愿意搞研究,当科学家,除非没得选,才会学而优则仕,都去考公务员。任何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千万不可自以为是,以小人之见度君子之腹,所以萧何和张良两人排除在外,只能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混。所以问题就出在了韩信,韩信换到现在一个公司里,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总裁,作为集团总裁刘邦,对他威胁最大的,肯定是对这个企业知根知底又手握重权,并且会带兵打仗的韩信,所以说,等到打完天下,这里面也只有韩信不可善终,韩信的威胁实在太大了。

他是最有潜力成王的人,可以说韩信具有王者之力,知人心,又会用人,行军布阵又无人可挡,威信于三军上下,樊哙这种勇武之人见了他都得匍匐跪地对其心服口服,然而韩信又缺少王者之心,也就是称王的野心,但是对于刘邦吕后来说,他的威胁最大,毕竟韩信被诛杀的时候才35岁,一个35岁的人,对于权力的欲望不是太大,这个年纪的人,还算心高气傲,只想证明自己的才能,怀才不遇他会十分痛苦,比如统一天下以后经常找刘邦说理,埋怨刘邦对他待遇不公,却没考虑到自己已经大难临头,明显太信任别人。

为什么说他太信任刘邦?萧何对韩信的的评价十分中肯,称其 “国士无双”,对,国士无双。何为士,士的风气盛行于始皇统一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时代,士相当于非常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的一个阶层,士投靠庇主称作“寄食”,你有难我帮你,你不需要我离开,两人的关系较为平等尊重,士为知己,而非主子和奴隶。

那么韩信,也是有这种士的感情在里面的。萧何对他最为了解,萧何给他的评价应该说最为中肯,那么韩信的士大夫精神表现在哪呢?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大家都知道韩信刚开始是在项羽的阵营里,但是一直怀才不遇,来到刘邦这里,也是经过一番波折,刘邦亲自为韩信拜将封相,听之任之,刘邦这一点,不是随便一个管理者能做到的。

因为都知道项羽厉害,可是项羽就做不到,项羽就做不到把军队交给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我相信你也做不到,作为王者,你的谋士很多,为你出谋划策,其实不用你思考太多,但是你需要选择和抉择,从这些计谋中选出你觉得对的那一步,每一步选择都是九死一生,所以说开国皇帝的判断力非常重要,你的每一步决策,都事关生死,显而易见,从项羽当时选择放弃韩信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注定了未来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命运。

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是知道的,也是非常感激不尽的,也是从刘邦拜将封相的那一刻起,韩信也决定了死心塌地追随刘邦,并且正是因为这份国士无双的信任,也注定了他在正值当年的时候被刘家出于理智的考虑斩草除根以绝后患的悲剧命运!为何说韩信对刘邦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这个可以从考验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会中看出来。当时刘邦被项羽打的丢妻弃子,项羽,韩信,刘邦三分鼎立,韩信的势力已经非常大,他的举措直接决定着天下和历史的走向。

而韩信,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分封制士大夫的思维,不然他当时让刘邦封他当齐王干什么?项羽和韩信都想着,我们都当诸侯王,以后互不侵犯。刘邦也是想当万人之上的皇帝,他决不容许有人和他平起平坐。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所以始皇和刘邦赢了,逆之则亡,所以项羽和韩信输了,可悲可叹,但韩信国士无双的精神在这历史长河中仍然熠熠生辉,如同明媚而不刺眼的光,这也许就是银色的光吧。当然,不仅是项羽,刘邦其实也是楚国人,只不过项羽楚国贵族的名号太耀眼,七国之战最后是楚国赢了,而不是秦国,所以端午节屈原一直纪念到现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