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算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可越是在这种时候,权力越让人目眩神迷,谁能掌控权力,谁就能主宰生死。
这是属于聪明人的游戏,而今天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
当得知皇帝准备干掉自己时,他另辟蹊径,反而跟心腹说皇帝要把他们都处决了,简单几句话,造就一出好戏。
他如何步步为营,最终成为历史的赢家?
危机初现
五代十国的乱世,忠诚与背叛常常只在一念之间。
这一天,魏州城外一片萧瑟,大将郭威坐在军帐之中,案上堆满了战报,他看似在沉思,其实内心翻涌着波涛。
几日前,京城传来的消息让他如坐针毡。
他所效忠的皇帝——汉隐帝刘承祐,刚刚杀了数名在朝辅臣,理由是他们“心怀不轨”。
郭威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禁心生警惕:皇帝的手已经伸向了身边最亲近的大臣,接下来,很可能轮到远在边疆、手握重兵的自己。
而真正让他意识到事情紧急的,是后续传来的一个隐秘情报——皇帝已经派人前来执行他的“斩首计划”,目标直指自己。
京城深宫之中,刘承祐身处高堂,年轻的脸庞却已被欲望和疑虑蚕食得失去稚气。
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安,托孤大臣的影子挥之不去。
这些辅臣手握实权,常常口无遮拦,甚至在朝堂之上都敢直言顶撞。
尤其是郭威,这个久经沙场、功高震主的老将,简直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刘承祐无法忍受这样的威胁,于是下令暗中除掉郭威,以绝后患。
他可能想不到,这道诏令不仅没有带来胜利,反而埋下了他灭亡的伏笔,皇帝密谋的轨迹向魏州传递,执行者却犹豫不决。
郭威在军中的威望深厚,手握重兵又治军严谨,平日里更是恩威并施。
这样一位大将,绝非轻易能置于死地,接到诏令的人虽然没有胆量违抗皇帝,却也没有彻底执行的勇气。
他将命令偷偷泄露,消息如穿针引线般迅速送到了郭威的耳朵里。
当这一切呈现在郭威面前时,他并未露出惊慌的神色,但他的心已经沉到了谷底。
他清楚地明白,此刻不是犹豫的时候,从少年时颠沛流离、投军谋生,到成为战场上的常胜将军,这是个聪明人,也足够冷静。
将军妙计
郭威虽然心怀愤怒,但理智的头脑让他很快压下了情绪,单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抵御皇帝的杀局,他必须冷静而迅速地想出一条退路。
于是,他召集了最信任的几位心腹将领:
“皇帝已经下令,要我除掉你们。”一句话落下,几位将领脸色瞬间苍白,他们彼此交换着惊恐的眼神,仿佛这把悬在空中的刀已经落在了自己的头顶。
郭威站起身来,踱步于营帐中:
“皇帝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斩草除根,不给我们留一点活路!他要杀了你们,我也绝不独活,你们也能拿着我头颅进京,若这是因为我,我不想连累你们。”
他一边说,一边冷冷扫视着众人,话语中既有愤怒,又有义气。
将领们脸上的惶恐逐渐被愤怒取代,尤其是那些在朝廷中早已受到冷遇的老臣更是义愤填膺。
一位将领忍不住怒吼:“我们为皇帝南征北战,打下江山,如今他却要卸磨杀驴!这世道还有天理吗?”
郭威并没有立刻附和,而是眼神深邃,心中快速盘算。
这样的愤怒尚不足以让所有人心甘情愿地追随他起兵反叛——士兵们忠于皇帝,是因为他们相信皇权不可违;要扭转局面,必须让大家彻底丧失对皇帝的信任。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危险的决定:伪造一份“皇帝旨意”。
有了这份旨意,几位将领更是相信。
许久后,一名年长的副将站了起来,跪拜在郭威面前,双手抱拳:
“将军,我们誓死追随您!不论皇帝如何待我们,我们忠心的只有您!”
随着第一人的跪下,其他将领也纷纷跪拜,齐声道:“誓死追随!”
这一刻,郭威看着众人,目光中既有隐隐的悲凉,更有蓄势待发的锐意。
这不过是第一步——伪造旨意只是暂时的手段,真正的胜负还在后面,但此时,他已经成功地将所有将领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军帐之外,传令兵策马而出,将这份伪造的圣旨传达到各个将领的营帐中。
每一个看到“圣旨”的将领,都难以压抑心中的愤怒与恐惧。
有人当场砸碎了酒壶,有人咬牙切齿,更多的人沉默不语,但紧握的拳头和愤怒的眼神却透露出一致的信号——他们不会再等死。
郭威独坐军帐,他已经点燃了这场反击的第一把火,接下来,他要用这把火吞噬一切试图毁灭他的力量。
“胜负生死,就在此一举。”
众将士反击
天色微明,昨夜的伪圣旨已迅速传遍全军,大将郭威原本稳如磐石的军营,如今充满了压抑的怒火,仿佛只需要一点火星,便能彻底燃烧。
“皇帝要杀我们!”这是每一位将士在读完圣旨后的第一反应。
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将多年厮杀换来的忠诚与信念,被一纸“命令”践踏得粉碎。
被效忠的皇帝视为弃子,这种绝望感比战场上的生死还要让人崩溃。
有人猛地拍案而起:“我们为皇帝南征北战,鞍前马后,换来的却是这种下场?既然如此,拼死一搏又何妨!”
郭威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众人,“不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但我们也不能鲁莽行事,起兵反抗,必须要有正当理由,我们需要一个旗号,一个能够团结所有士兵、让他们站到我们这边的理由。”
“什么旗号?”一名副将皱着眉头问。
郭威冷笑一声,眼神如刀,“清君侧!皇帝被奸臣蒙蔽,颁下荒唐命令,我们起兵,名义上是为了保全忠良、铲除奸臣,这是我们唯一的生路,也是我们的责任!”
他的话掷地有声,像一把铁锤砸进众人的心里。
副将们逐渐被点燃,义愤填膺地表示支持,帐内的气氛变得炽热起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是被逼无奈的叛徒,而是忠于国家的义士。
郭威见时机成熟,随即命令各将领回营召集自己的部下,传达“皇帝旨意”以及“奸臣当道、清君侧”的起兵理由。
他特别嘱咐道:“所有士兵都必须明白,他们的性命、他们家人的性命,已经不被皇帝珍视,唯有我们同心协力,才能保住自己的未来。”
很快,整个军营都沸腾起来,士兵们在各自的营帐里围成一圈,听着长官传达“圣旨”和郭威的决定。
他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些人握紧拳头怒不可遏,有些人低声咒骂皇帝的薄情寡义,还有人眼含热泪,心中充满对郭威的感激——他不仅保护了他们,还为他们找到了一条活路。
这一番煽动,激起了士兵们的斗志,他们的眼中燃起了熊熊怒火,那是生存的渴望,更是对不公命运的反抗。
三天后,郭威召集所有将领与士兵,站在点兵台上。
台下的士兵振臂高呼,声音震天:“为了生存,为了家人,誓死追随!”
郭威已经成功点燃了这支军队的战意,接下来,他们将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而起,而他,也将带领这支愤怒的军队,踏上改变命运的征途。
黄袍加身
郭威率领的大军已经整装待发,兵士们披挂铠甲,列队而立,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这支军队经历了愤怒与动荡,如今却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
大军浩浩荡荡地渡过黄河,直指京城,一路上,地方守军毫无斗志,纷纷放弃抵抗或举旗投降。
郭威所到之处,甚至有地方百姓自发夹道欢迎,献上粮食和物资。
他们早已对朝廷的苛政和汉隐帝的残暴心怀怨恨,郭威高举“清君侧”的旗号,不仅没有引来太多阻力,反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支持,军队犹如滚雪球般壮大,所向披靡。
但胜利并非唾手可得,开封城内,汉隐帝刘承祐已经闻讯,愤怒之余,他调集了所有能够动员的兵力,并在城内设置重重防御,同时下令将郭威家族屠戮。
950年腊月,郭威的大军终于抵达开封城外。
“将军,城内消息传来,皇帝已经下令屠杀您在京的家属。”副将小心翼翼地向郭威禀报。
郭威握紧了手中的缰绳,他沉默了片刻,没有发作,而是缓缓说道:
“我的家人死得其所,我若不继续向前,就连他们的仇也报不了。”
数日后,郭威的大军在开封城下发起猛烈攻势。
投石机砸开了厚重的城门,长梯搭上了城墙,士兵们喊杀着涌入城内。
皇帝亲自督战,可守军士气低落,面对郭威如潮水般的攻势,逐渐丧失斗志,纷纷溃散。
汉隐帝仓皇撤退,他身披铠甲,狼狈地逃向皇宫深处。
在最后的时刻,他带着一队亲兵试图突围,却被乱军截杀于皇宫外的一处小巷中。
皇帝至死都未曾想过,自己一手书写的诏令,会将整个王朝推向灭亡。
郭威率军入城,兵锋直指皇宫,就在城破当晚,郭威率军进驻了皇宫外的帅营。他正指挥部下整理战后的军务,却听到外面传来嘈杂的声音。
一名亲兵急匆匆跑进来,满脸激动:“将军,士兵们请求您登基称帝,他们已经准备好了‘黄袍’。”
郭威一愣,随即沉下脸来,“荒唐!我只是为了自保,起兵清君侧而已,何来称帝之说!”
这是,数十名将领随即闯入帐中,单膝跪地,请求道:
“将军,如今后汉已经名存实亡,天下不能一日无主,您清君侧,铲奸臣,早已是天命所归!请您登基!”
郭威笑着摇头,依旧说自己并非为称帝而来。
那边将领们显然早有准备,一人站起身,从身后拿出一面扯下的黄旗,快步上前,将其披在郭威身上,激动地喊道:“将军,这黄袍您不披,我们谁都活不下去!”
随着第一声“万岁”呼喊而起,帐外的士兵们也高声呐喊,山呼海啸般的声音震动了整个军营:“万岁!万岁!万万岁!”
郭威沉默了良久,最终转过身来,长叹一声。
不久后,郭威正式登基,建立了后周王朝。
他广开言路,轻徭薄赋,重用贤臣,提拔文士,修缮荒田,赈济流民,一时间,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渐渐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