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分别在32岁和43岁写的两首诗

历史有小狼 2024-06-29 03:12:45

毛主席在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之外,还兼擅古典文学,他一生并不把文学视为大事来抓,留下的诗词作品数量也并不太多。但分别作于1925年(32岁时)和1936年(43岁时)的两首《沁园春》,却因为极高的文学性、思想性和传奇性而备受关注。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的纪录片《毛泽东的诗词人生》中,便使用了极富叙事感的镜头,将这两首作品串联了起来。

致力新中国,擅长旧体诗

毛主席自小接受传统教育启蒙,从少年时代开始主动追求新的知识和思想,或许因为这样的原因,他早年对旧体诗词并不算特别喜爱,甚至还一度有过“诗赋无用”的持论。

但最迟在22岁那年,他已经完全转变了这种看法。他在和同学的通信中提到“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治学之道,他此时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为百学之源”的地位。因此他在湖南一师期间,投入了不少时间在古诗词的学习和诵读上。

许多当时的同学都回忆,他的阅读范围十分广博,其中包括大量的古典文学经典。他不但起身比其他人更早、就寝比同学们更晚,往往在校园中大声诵读,而且时常命笔试作,每每有不同凡响的惊人之句,在同学之间多有流传。

著名诗人臧克家后来曾经评论,主席能在1925年、三十出头的年纪就写出《沁园春.长沙》这样惊人的篇章,并不能简单地视为天才灵感的灵机一动,而必然是胸中有气魄、笔下有积累的产物。

在古典诗词的领域,毛主席保持了一种既刻苦谦虚、又不拘一格的创作态度。

他之所以喜欢写诗写词,并不是简单视为某种文化人的格调,而是承袭了来自《尚书》的“诗言志”传统。新中国成立后,《诗刊》杂志创刊,他为此刊题词就选择了“诗言志”三个字。

他虽然认为旧体诗词束缚太多、不易学习、尤其不宜在青年中推广,所以当然“应该以现代诗为主体”。但是旧体诗词虽然格式固定、对平仄韵脚要求较高,只要运用得当,同样也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的情绪、志向和意境。这也正是“诗言志”、“词言志”的本质意义所在,因此旧体诗词是“一万年也打不倒”的。

他本人的诗词创作,也正证明了他的这些看法主张。对他来说,文学创作并非主业,他的此类写作也主要集中于两个高峰时期:一是长征时期,二是建国后60年代初期。也就是说,他的创作或集中于戎马奔波的战争年代,或高发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时期,因此自带鲜明的时代印记,完美承载了“诗言志”的功能。

开卷第一作:《沁园春.长沙》

从他本人角度,相比诗作,他本人对于词作更加满意一些。分别作于1925年和1936年的两首《沁园春》,也因为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多种原因,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意义。

“沁园春”是宋词中一个较为大众的常用词牌,据考证最早出现于晚唐。这一词牌虽然也有平仄格律的要求限制,但由于其调势较为活泼灵活,许多地方用字可平可仄,因此能够驾驭多种风格和题材,历朝历代涌现出了许多使用此调的名篇。

许多资料都显示,毛主席的诗词创作并非自1925年才开始,他早年的一些词章也有零散流传,有的还自带背后的故事。但无论是1957年《诗刊》创刊号首次集中发表的毛主席旧体诗词选登,还是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词合集单行本,都把《沁园春.长沙》列为开卷第一首作品,不难看出这首作品在他诗词创作里程中的重要地位。

橘子洲头的创作

这首词诞生之时,毛主席早已不是第一次远离乡土。在来来去去的奔波之中,在辗转于多个城市农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参加过论点各异的会议之后,关于时局走向、关于中国未来的命运,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

早在1923年,他就因为领导湖南工人运动而被湖南省长赵恒惕“挂号”通缉,不得不离开长沙到上海中共中央工作。不久后他前往广州参加中共三大,按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要求,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次年年初,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主导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随后毛主席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委。这也是他初次在孙中山等国民党高层面前展露才华。

此后,毛主席曾到国民党执行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不同部门任职。可是随着任职的时间越长,他感到和国民党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合作越来越难。关于农民问题,毛主席力主应当抓牢"枪杆子",这又与陈独秀等人存在意见不合。内外交困之下,他的身体健康也出现了问题,胃出血常常导致咳血不止。

种种因素之下他回到了湖南老家去休养,并利用这段时间系统地梳理了自己的想法,进行大量调查、总结之后,得出了和其他人不同的结论——因为中国具有不同的条件和环境,所以只能走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既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轻率盲从。

等他再次途经长沙、来到湘江中流的橘子洲头,已经是1925年的8月底了。

经过了一年多的休息和思考,毛主席的心境已经不像当初在上海的时候那么灰暗,而是一种沉稳中带有悲怆的情绪。他目睹着大自然中万物自由、一片生机勃勃的图景,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一定会走向更好的未来,而所有爱国爱土的热血儿女,也早已做好准备为祖国的未来奋斗终生。

但与此同时,他也深知前路漫长而曲折,充满了不可知的风险和变故。

就在他抵达长沙的一周之前,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在广州党部门口遇刺身亡,胡汉民被逐出广州。昔日并称为孙中山“顾命三杰”的三个人一死一走,已经只剩下汪精卫一人了。毛主席此次前往广州,本是为了参加国民党的二大,但当时的局面已经露出一些苗头,以蒋汪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开始掌握大权。

未来的神州大地即将走向何方?主宰这一切发展的力量到底把握在什么人的手中?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给出答案,但仁人志士们依然会勇往直前,这首词中从头到尾都洋溢着充满勇气和希望的浪漫主义情怀。

也正因如此,后世有研究者将它视为毛主席青年时代的告别之作,从此之后,他的诗词风格也迈入了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

黄河边上的《沁园春.雪》

十一年后的1936年2月,他的另一首《沁园春》诞生于跨越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路途之中。此前四个月左右,红军刚刚胜利到达陕北,并未进行太充分的休养生息,便又一次马不停蹄地踏上征途。

当时这支部队落脚在陕西省清涧县的袁家沟,时值冬日,整个西北高原被冰雪覆盖,黄河也覆盖冰凌,呈现出一副雄浑壮丽的独特景象。毛主席面对这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怀着热爱家国、创造奇迹的豪情壮志,欣然命笔写下了另一首代表词作,这就是《沁园春.雪》。

在当时,这首词也只是他在漫长曲折战斗过程中又一次“诗言志”的产物,作品本身并未被赋予太多特别的意义。到了重庆谈判期间,《沁园春.雪》竟然在国民党内部不胫而走、甚至引发了一场堪称闹剧的笔墨官司,这又是时隔九年的后话了。

重庆谈判期间的笔墨官司

根据毛主席的《年谱》记载,重庆谈判期间,他曾与周总理、王若飞等人一同前往位于重庆沙坪坝的名校南开中学,拜访文化教育界名人柳亚子、张伯苓。在与这些社会名流交往之中,毛主席提到自己曾经填过一首陕北雪景的词,与柳亚子“诗格略近”,便亲笔将这首词录写出来,赠予柳亚子请他品评。

关于此事发生的具体日期,一说是1945年9月,另一说则认为发生于略晚的10月。而柳亚子获得的毛主席亲笔手书《沁园春.雪》,也共有两幅。

其中原因在于,柳亚子作为一个很有些文人雅癖的名人,对于笔墨方面的细节颇为讲究。他注意到毛主席第一次书赠他的词章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并且上无抬头、下无落款。于是在下一次见面时,他专程携带了自己的纪念册前往,请毛主席再为他题写一遍。

毛主席欣然同意,这次题写便加上了“亚子先生教正”和“毛泽东”的上下款。柳亚子仍认为缺乏印章美中不足,于是紧急邀请重庆的年轻篆刻艺术家曹立庵为毛主席治印两方,让这幅手书变得“十全十美”。

当然,注意到这首词并对此评价很高的并不只柳亚子一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士于右任也曾经当面谈起此作,认为它的立意和结句可称“气吞千古”。可见在重庆谈判期间,这首《沁园春.雪》早已不仅仅流传在共产党人中间,许多国民党人也早有耳闻了。

正当山城民众对这首引起了众多大佬关注的作品好奇不已时,在《新民报》副刊《西方夜谭》担任编辑的吴祖光偶然获得了此词的三份手抄稿,加以整合后抢先刊发。虽然这个版本未必就是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定稿本,却仍然“一鸣惊人”,这首词很快轰动山城。

由于这首词的影响太大,被蒋介石称为“文胆”的陈布雷也感到了不对劲。他拿着报纸对蒋介石进言,认为毛主席的这首词填得水平既高又气度不凡,在舆论界引起了极大关注,“雾重庆”都快变成“雪重庆”了!

蒋介石也深感局势不妙,便下令国民党中宣部牵头,让下头各级党部只要是会作诗填词的全都上阵,务必要打赢这场“宣传战”,选出能够超过毛主席这首咏雪词的作品来,结果当然是以不尴不尬的闹剧收场。

那段时间,重庆报纸上刊登出来的种种论争甚至攻击被王若飞寄往延安,成为毛主席公事之余的笑谈材料之一。而来自敌对方的这一番针对,反而进一步推高了《沁园春.雪》的声望,让它成为更多人高度评价的名篇。

参考信息:

激情岁月: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解析;2021年03月18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的诗词人生》:解码伟人博大情怀和不朽的文学丰碑;中国日报网;2024-01-01

1945年,《沁园春·雪》在重庆首次公开发表;2021年04月22日;重庆日报网

6 阅读:864
评论列表
  • 2024-07-01 12:51

    金句频出,才华横溢盖中华。

历史有小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