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刀两把刀闹起大革命,单凭一人之力,竟拉起了一支队伍。
说起贺老总,大家心里头不由自主地就蹦出个高大健壮的模样。他从小家里穷,按咱们的想法,贺老总那就是个军人的典范,豪放、勇猛。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贺老总性格里头还有细腻的一面呢。
当年在延安的日子里,贺老总跟薛明谈起了恋爱。说实话,他俩在外表上真是不太搭。贺老总呢,已经是个四十多岁的豪放军人了,还是西北局的司令员;而薛明呢,刚来到延安,才是个22岁的小姑娘,还是个学生呢。
虽然薛明和对方已经有过一些交集,但他起初还是感觉两人差距挺大,心里挺排斥的。
贺老总没有轻易罢休,他一步一步慢慢来,逐渐赢得了薛明的心。
在一次大会上,贺老总走上前开始说话,他一开口就很直接地说:
我贺龙,啥都给了党,命啊、家当啊,啥都不剩,就那个穿青衣的漂亮姑娘薛明,是我自个儿的!
这种既豪放又充满情调的表白手法,还真是贺老总独有的风格。
【一】
贺老总的女儿贺晓明,在多年以后,聊起了她老爸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优雅范儿。她说,从老爸的穿衣、吃饭、住家到出行,处处都能看出他的讲究和风度。
可能有人还清楚,电影《八月一日》讲的就是南昌起义。电影里,贺老总起义前干了一件事,他把大洋分了好几堆,然后把身边的厨师都给打发走了。那些厨师啊,有做西餐的,也有做中餐的,一个个都有自个儿的绝活。
但是呢,翻了好多资料,都没找到贺老总这方面的事儿。说白了,电影里头那样演,就是为了展现贺老总讲义气的一面呗。
贺老总年轻的时候,心里头装满了对世道的不满,他爱打抱不平,经常拿钱帮人解困,所以在周围好几个村子都挺有名气的。后来,他投身革命,一开始就拿两把菜刀闯进了盐局,从那以后,他自己拉起了一支革命队伍。虽说贺老总没正经学过带兵打仗,但他愣是把这支队伍训练成了战斗力超强的精兵。
到了1926年夏天,贺老总已经坐上了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的交椅。北伐那会儿,贺老总带着第一师一路往北打,队伍越打越大。加上队伍里头有共产党人的出谋划策,没多久,就多了20多个团,整个部队加起来有两万多号人。
但是,蒋介石对这支部队一直心有不满,毕竟它们不是他的黄埔亲信。所以他多次想办法削弱这支队伍的力量。那时候,武汉的汪精卫政府也老拿财政紧张当借口,就是不给部队发薪水。更过分的是,他们还派人到部队里散布谣言,搞得部队人心惶惶。结果在开大会的时候,竟然有士兵直接开枪闹事。
要不是贺老总在军队里声望极高,那种情况下可就悬了。
1927年那会儿,贺龙的第一师变成了独立第十五师,人数从两万多人减到了1.2万。到了南昌起义快开始的时候,贺老总升为了20军的军长,可整个军的人数也就一万来号人。
武汉那边国民政府说要再次北伐,贺老总带着的20军就一直在打仗,人越打越少,可后面也没人来帮忙补上。等到要打南昌起义的时候,贺老总手下能上的就只剩7500多人了。你算算,光是从马回岭那边赶过来的25师,虽然人数不够一个整师,但也有3000多人呢。
南京的蒋介石和武汉的汪精卫都想要争取贺老总的支持,他们各自提出了许多诱人的条件。打那以后,贺老总就有了不少机会去过上好日子。
就在那么一个紧要关头,贺老总毅然决然地站到了共产党人这一边。
起初,蒋介石想拉拢贺老总,给出的条件是,贺老总不仅能继续担任军长,就连一直让贺老总部队头疼的军费问题,他也会帮忙解决。这在当时真的是个很吸引人的提议,毕竟贺老总的队伍长期以来都为军饷发愁。
说实话,贺老总那时候真的在为军队的粮饷犯难,但他就是瞧不上蒋介石那个人,所以当李仲公过来想当说客时,他直截了当地就跟李仲公说了:
我贺龙跟着孙中山先生干革命,就是为了给老百姓找好处,可不是为了自己往上爬,捞钱财。
说完之后,贺将军就直接把李仲公交给了唐生智。
看到直接拉拢没用,蒋介石就开始在背后动手脚。他悄悄地把贺老总身边的人陈图南给买通了。蒋介石给陈图南画了个大饼,说只要他点头,就能当上20军的副军长,还兼第一师师长和兵工厂厂长,这诱惑直接把陈图南给吸引住了。而对于贺老总,蒋介石开的条件更是诱人:只要能在武汉起事,事情一成功,就把他的师扩编成军,让他当军长,还兼任武汉的卫戍司令,连汉阳兵工厂都归他管。
陈图南看贺老总不为所动,就打算在第二次北伐开始前,找个发不出军饷的借口,鼓动士兵们闹事,想趁机解决掉贺老总。不过贺老总反应快,很快就把事情查了个水落石出,这才避免了一场大乱子。
1927年11月那会儿,南昌起义已经砸了锅好几个月了,贺老总一个人溜达到了上海。那时候,国民党正满世界找贺老总,悬赏10万大洋要抓他。中央那边一合计,觉得让贺老总去苏联躲躲风头,顺便学点东西比较好。
虽然去苏联进修相对来说会更稳妥点,但贺老总却说:
我不怕国民党搞的那一套恐怖手段,铁了心要留在国内,跟那些反动分子死磕到底。我家在湖南,我打算回老家,组建一支红军队伍,接着把革命进行下去。
周恩来爽快地接纳了贺老总的提议,不过,也有挺多人心里直打鼓,担忧地说:
贺龙要是回去了,他要是变成那种割据一方的军阀可咋整?
那时候,贺老总刚成为党员没多久,心里有点犯嘀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周恩来同志那时候就是不一样,他坚决地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不顾其他人的不同意见:
要是他真想当军阀,那老早之前就动手了,哪还会在这种艰难时刻选择加入共产党呢?
多亏了周恩来的大力支持,贺老总得以返回他的故乡桑植。他靠着自个儿、四杆枪,还有一本《共产党宣言》,硬是把一支小小的队伍发展壮大,最后汇聚成了上万人的大军。
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贺老总总是能挑中最恰当的路来走,这其中周总理的熏陶起了大作用。过了很多年,他聊起当年的那些抉择,很有感触地说了一句话:
以前我在国民党部队混的时候,也跟汪精卫、蒋介石打过交道,不过说实话,国民党的大头头里,真没找出像周恩来那样的人物。
【二】
贺老总一辈子都在为革命打拼,吃了数不清的苦头,但尽管如此,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保持着军人那份一丝不苟的态度。
罗坤山以前当过沈阳军区的副司令,他回忆说:那时候的情况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在部队里,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那时候的我,肩上扛着不少责任,心里也始终装着任务。回忆起那段日子,真的挺让人感慨的。那时候,大家一起训练,一起打仗,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虽然现在已经不在那个位置上了,但那段经历,始终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罗坤山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但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他对那段岁月的深深怀念。
贺老总老说我们太乱糟糟的。为啥不乱糟糟?那时候的军装,只要能穿上身,随便缝缝补补就对付了,我们哪像他那么心灵手巧,能给衣服动动手脚。他衣服上有俩斜口袋,我们却连个影儿都没有。
土地革命那会儿,日子真的挺难熬,所以每个战士都把军服看得跟宝贝疙瘩似的。后来抗战开始了,能打胜仗就已经很牛了,奖励几顶军帽都能让人乐呵好一阵。可因为仗打得多,军服很快就磨破了,加上那时候条件有限,连洗军服的机会都少得可怜。
电视剧《亮剑》里头,穿着黑不溜秋军装的李云龙,简直就是那时候八路军打仗的军官们的活生生例子。
贺老总真的与众不同,无论何时何地,他对自己的穿着打扮都十分讲究。
当然,这里说的讲究穿着,并不是说非得坐专车穿华丽衣服,而是贺老总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让人感觉到他穿戴得整洁利落。
以前的人打仗时,都特别注意穿戴整齐,铠甲得闪闪发亮!
打从战争那会儿起,贺老总就特别在意自己和手下的军容军貌。他不仅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身边的士兵也是一样不含糊。就像罗坤山讲的那样,贺老总穿衣服从不将就,总是按着自己的身材和需求来调整,这儿得收紧点,那儿得放宽些。
贺老总结合战争时候的情况,自己动手设计了两个侧边的口袋。
贺晓明说起往事,以前干部的衣服大多是四个口袋。但贺老总拿到军装后,没改军装的外貌,就是在外面的口袋下面,悄悄加了两个斜插兜。
这两个斜着的口袋设计得挺巧妙,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真的很实用。碰到危险的时候,敌人通常只会盯着衣服外面那些显眼的口袋,根本想不到还有这些隐蔽的斜口袋。有时候,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敌人看到前面四个口袋都空荡荡的,可能觉得松了口气,但就在这时,他可能会突然从那斜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一下子就把局势给扭转了。
要说在打仗那会儿,贺老总对穿衣打扮没太多讲究,可新中国一成立,穿衣上的规矩可就明显多了起来。
但是,贺老总对于穿衣打扮挺有讲究,这并不是图享受,而是他时刻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样子。
有次看川剧表演,等戏唱完了,观众都在台下使劲拍手叫好,可贺老总却一脸严肃,眉头拧得紧紧的。直到后来贺老总在后台跟那些演员见面时,大家才恍然大悟,敢情贺老总是一直盯着他们戏服呢,说是衣领、袖口,还有袜子,都有些脏兮兮的。
这也太不讲卫生了吧,你们简直了……演戏这行当,得注意“三白”:就是领子、袖子、袜子得白白净净的。不光是台下的观众得讲究点卫生,台上的演员更是得干净利落,不然可不行……
得说说的是,贺老总特别在意外交场合的穿衣打扮,他身为国家干部,出去外面可都是代表着咱们国家的脸面呢。
有次外交活动,按规定得带上夫人,回到家后,贺老总就对贺晓明说:
晓明,去给你妈搭把手,把衣服穿上。平时在家里随便点没啥,但要是参加外面的活动,可得好好收拾收拾,穿得体面点儿。
贺晓明细心地给母亲挑选衣服,好好打扮了一下,接着领着她走到父亲跟前。贺老总瞅着妻子这身新气象,乐呵呵地说:“真不错!”
突然之间,大放异彩。
后来,就连罗荣桓、聂荣臻这些老一辈的元帅也发现了这个细节,于是他们在休息或工作时都开始换上各式各样的衣服。贺晓明记得,他们几个人一块儿出门,还拍了很多照片呢。
【三】
贺老总的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受到两个人挺大影响,一个是周总理,另一个就是毛主席。周总理和毛主席在贺老总的生活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穿衣打扮上,他们的风格和态度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贺老总。吃的方面,或许在某些场合,他们会一起品尝美食,分享饮食习惯,这也让贺老总的餐桌更加丰富多样。说到住,选择住所或者布置环境时,贺老总可能也会参考他们的意见或风格。至于行,外出活动或者出行方式,贺老总或许也会受到他们的一些影响。总的来说,周总理和毛主席在贺老总衣食住行上的影响不可忽视。
周总理特别有范儿,穿衣搭配很有自己的一套,这事儿贺老总也慢慢察觉了。
一年冬天,贺老总回到了家中,他愣是不肯套上夫人精心准备的那条毛裤,反而跟家里人玩起了神秘,小声地说:
你瞧瞧总理那气派,是不是特别赞?看起来是不是特有精神?
孩子们都被老爸的问题给搞懵了,只好挠挠头,回答道:
这还用问吗!
贺老总咧嘴大笑起来,说道:
总理冬天不穿毛裤,就算天气再冷,他也只穿两条裤子。我看总理这样,就跟着学,也不穿毛裤了。
听到父亲说出这些离奇的话,几个孩子眼睛立马瞪得圆圆的,一个个赶紧劝道:
大冷天的,不穿厚点裤子咋行呢?每个人体质都不同嘛。就说总理吧,人家不穿毛裤,还老爱熬夜,但这是因为他练过一种特别的养生功夫。
不过,任凭孩子们怎么劝,贺老总就是一句话不离口:
没问题,我来试试模仿周总理的样子做。
打那以后,贺老总就不再穿那条毛裤了。
得说说贺老总那床,铺的全都是白床单、白枕套、白被子,整齐得很。床边还堆着一堆一堆的书。贺晓明后来才明白,原来父亲这是在效仿毛主席,刻苦学习呢。
爸,这床乱成这样,还能躺下去睡吗?
贺晓明年轻的时候,一直想不通,老爸为啥要把自己的床铺搞成那副模样。
贺总微微一笑,开口说道:
你们可能不清楚,毛大帅家的床铺就是这副模样。
贺老总对毛主席心怀敬意,早在革命打仗那会儿,一提到毛主席,他总是尊称为“毛统帅”。
毛大帅床上的书籍堆得可比我这里多了去了。他往床上一躺,手随便一伸就能捞到一本书来看。毕竟睡前总有那么点儿零碎时间嘛,他就用来翻看书,看累了自然就睡了,这样总比干等着入睡要强得多。
有件事让贺晓明忍不住笑了出来。那次,他爸回到家,特别有感触地说了一句:
哎,毛大帅那厕所,简直太豪华了,真是让人不得不服啊!
几个小孩满脸疑惑:
厕所还能有啥特别的讲究啊。
贺老总摆摆手,笑着跟孩子们讲道:
毛大帅在厕所里都放了书架,那上面堆满了各种书籍。他坐在马桶上时,要是想看啥书,手一伸就能抽一本出来翻。毛大帅学问那么大,连上厕所这点时间都不放过,还在那儿看书学习。大伙儿啊,都得学学毛大帅这股子爱学习的劲儿。
贺老总没在厕所放书架,但从那天起,他每次去厕所都会带上本书或报纸。有趣的是,贺老总有时候还会看连环画,孩子们见状都笑话他,说他跟小孩子似的。没想到贺老总一听这话,立马挺直脖子说:
看连环画有啥不行的?毛大帅也喜欢看连环画啊。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和角色,就靠一张图,配上简短的两行文字,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可不简单呐。
另外,贺老总在吃这方面也挺有“门道”,不是说他挑三拣四,而是说他啥都能吃。贺老总一辈子都在革命,走南闯北,尝遍了各地的美味。他还说过一句挺有深意的话:
如果一个人老是只吃家乡的那一套,对别的新鲜玩意儿一概不接受,那这人估计没啥大前途。
建国初期,有次在广州,陶铸邀请了贺老总一起吃饭,江青也来了。饭吃到一半,江青突然起身离开,过好一会儿才回来。贺老总起初一头雾水,后来才弄明白是咋回事。原来啊,江青特别怕蛇羹这道菜,她得提前知道要上这道菜,好提前离席躲开。等这道菜上完了,江青才会重新回来吃饭。
江青这人不行,一看见那玩意儿就受不了。
贺老总多年来四处征战,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很快融入,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贺老总因为在山西征战多年,饮食习惯也慢慢变得跟当地人差不多了。像山西人常吃的小米饭、玉米面糊糊这些,他都特别爱吃。后来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他的口味却没咋变。就拿棒碴粥来说吧,要是隔段时间不喝,他还挺想念那个味道的。
薛明夫人来自北方,不过贺老总总爱在她跟前自豪地说:
你说喝那糊糊,我可不觉得比你差!
我承认,你确实比我强!
每到这个时候,夫妻俩总是会拌几句嘴,不过那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吵架。
喝那种稠稠的糊糊,其实是个技术活。因为它不容易凉,你得沿着碗边慢慢转着圈喝。要不是本地人,真的很难适应这种喝法。
薛明虽然是天津生人,但在山西工作了好些年,心里自然也不服气。于是,他俩就弄了一锅糊糊,各自用大海碗装得满满的,围着碗沿儿喝起来,看谁先喝完。这一比啊,还是夫人更胜一筹,贺老总也只能心服口服了。
解放战争快打完那会儿,贺老总带着队伍往四川进发。可那时候,好多山西来的干部都不愿意往南走,思想工作真是难搞。贺老总一听这事,二话不说,立马把全军的干部都召集起来,开了个动员大会。
咱们南方的干部跑到你们北方,啃了八年小米,打了八年鬼子,现在轮到我领着你们北方的干部去南方,享几年大米的福,总可以吧?难道还得再做多少说服工作才行?
就用简简单单两句话,竟然把在场的所有干部都说动了,这样一来,思想工作压力瞬间小了很多。
肯定的是,贺老总离家好多年了,但他心里头还是时常想着家乡的那些美食。毛主席也是湖南老乡,两人在这一点上,感情那叫一个共鸣,都挺想念家乡的味道。
在延安那会儿,贺老总好几次邀请毛主席来家里吃饭,餐桌上摆的都是地道的家乡味。知道湖南人特别喜欢鱼和辣椒,贺老总就亲自上阵去河边钓鱼,还特意让夫人准备些上好的辣椒。
这顿饭吃得真香,就连毛主席都忍不住发出感叹:
在外面能吃上一餐地道的家乡美味,那感觉真是太棒了。
贺老总身体硬朗的那阵子,特别爱吃,因此跟专门给他掌勺的朱庆康大厨建立了很深的情谊。那时候,朱庆康大厨刚被挑中给领导做饭,可没多久,就查出他家亲戚关系挺复杂,好多亲人都跑到缅甸、泰国去了。多亏了贺老总开口说了句话:
我绝不认为老朱会有那么多心眼,他真敢在饭菜里动手脚害我?我就不信,咱俩跟老朱处不出点真感情来!
朱庆康在贺老总身旁服务了好多年,心里头特别感谢贺老总对他的关照。每次下厨,他都会想尽办法变着新花样做菜,贺老总对此总是赞不绝口。
真的很可惜,贺老总到了晚年,得了糖尿病,吃东西就得特别小心,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大吃大喝了。
有一次,贺老总瞧见孩子们在那儿烤红薯吃,心里头直痒痒。家里的娃娃们也挺懂事,知道贺老总喜欢,特意给他留了一块。可贺老总呢,就吃了一半,剩下的就不动了。娃娃们好奇,追问为啥不吃,贺老总只是摆摆手,啥也没说。
懂得满足的人总是更快乐,要是再吃的话,可就枉费你妈妈的一片苦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