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展史(一)

草根爱练剑 2025-03-06 03:02:46

资讯来自网络;原创 杨兰英 春来务耕耘 山东

英国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下面结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以及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及英国史发展的相关内容对其主要历史分工业革命之前、工业革命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二战后几个时期分别进行阐述:

本文先来整理一下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史。

一、上古时期:史前时期与罗马统治

1.史前时期:不列颠群岛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已有人类定居,巨石阵等遗迹反映了当时的文明。

2.罗马统治(43年-410年):公元43年,罗马帝国征服不列颠,建立了“不列颠尼亚”行省,带来了罗马文化和基础设施,如道路和城市。

二、中古时期(5世纪-15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封建制时代)

1.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5世纪-11世纪)

罗马撤离后,盎格鲁-撒克逊人逐渐迁入,形成了多个王国,如威塞克斯、麦西亚等。这一时期基督教传入,文化逐渐融合。

2.诺曼王朝

(1)诺曼征服:1066年,诺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兰,开启了诺曼王朝,封建制度得到强化。

(2)早期法治: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

3.金雀花王朝(1154年到1485年)

(1)法律建设:

亨利二世(Henry II,1154-1189)推行司法改革,奠定了英格兰普通法的基础。(课本表述: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

(2)政治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议会君主制

①《大宪章》: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学思之窗 《大宪章》规定:(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阅读材料,想一想:《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国王不得随意侵犯人身自由;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②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有所加强;

③14世纪,议会逐渐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下院又称"平民院",下院成员由选举产生。上下两院各自议事,并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3)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早在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4)英法百年战争

英王爱德华三世发动,试图夺取法国王位。从1337年持续到1453年,史称“百年战争”。最后英国失败。

(5)玫瑰战争与王朝终结

金雀花王朝的理查二世(Richard II,1377-1399)因专制统治被亨利四世推翻,金雀花王朝分裂为兰开斯特和约克两派。

兰开斯特家族(族徽:红玫瑰)与约克家族(族徽:白玫瑰)为争夺王位爆发玫瑰战争(1455-1485)。

1485年,亨利·都铎(亨利七世)在博斯沃思战役中击败理查三世,建立都铎王朝,金雀花王朝终结。

三、近代早期(16世纪-18世纪)

1.政治: 亨利八世(1491-1547)宗教改革: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英国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亨利八世(1491-1547)

2.思想文化:

(1)英国的文艺复兴: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2)科学家牛顿(1643-1727):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早期启蒙思想: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英国的洛克、休谟和亚当·斯密等具有重要影响。亚当·斯密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3.社会保障: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这部法律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济贫法律,旨在通过地方税收为贫困人口提供救济,标志着英国济贫制度的正式建立。

4.圈地运动 :大约从15世纪开始,在英国等西欧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为私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形成了所谓的"圈地运动" 其中,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英国的制呢业发达,对羊毛的需求激增,土地所有者在被圈占的土地上养羊,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羊吃人"。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积极探寻新航路

(1)探寻

①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英国也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

②南半球:

英国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

(2)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给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17-18世纪,英国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英国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英国也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

A.商业贸易的大扩张使英国商品种类和流通量成倍增长(英国也积极参与奴隶贸易,黑人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操纵下,英国商人将鸦片从印度运到中国销售);

B.伦敦继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之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C.创立银行

1694年,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它在成立之初,就在接受政府存款、向政府提供贷款以及发行银行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权,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

D.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a.成立股份制贸易公司

16、17世纪,在国王的特许下,英国成立了多个贸易公司,如从事波罗的海沿岸贸易的东陆公司、经营奴隶贸易的非洲公司和垄断东方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成为英国进行殖民贸易的先锋队。东印度公司不仅掌握了贸易垄断权,而且在印度还有自己的军队,设立了审判法庭,成为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的代理机构。1607年,伦敦公司获英国国王的批准,组织了一支殖民队登上了北美洲海岸,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

b.成立证券交易所

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

价格革命

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英国,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价格波动扰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英国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6.英镑:18世纪初,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后,英镑正式投入使用。

7.英国的殖民扩张

(1)背景:①资本主义制度较早确立②手工业发展对市场需要③处大西洋沿岸,优越地理位置

(2)过程:

①1588年,英军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17世纪,英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发展种植园经济。

③18世纪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三角贸易"。

(3)三角贸易

①背景: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屠杀、奴役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种植园劳动力不足,开始买进非洲的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劳动。

②过程

A.出程:

从欧洲各地港口出发,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

B.中程:

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

C.归程:

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欧洲。

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这个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被称为"三角贸易"。

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③目的: 获得更大利润,补充增加美洲殖民地劳动力。④实质: 资本主义掠夺和对落后民族的奴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重要手段)。

▲英国在大西洋进行的"三角贸易"示意图

⑤影响:

A.对非洲: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制约

非洲经济发展,非洲文明衰落,社会经济倒退。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B.对欧洲:加速西欧国家原始资本积累,推动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奴隶贩子。C.对美洲: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种族歧视问题。

D.对世界: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E.对文化: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8.英国的殖民争霸

(1)背景: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

(2)过程:

①16世纪未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17世纪三次英荷战争战胜荷兰。

③18世纪"七年英法战争"

(3)结果:

①英国战胜荷兰、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②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历史纵横

☆17世纪,英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①亚洲:从17世纪开始,英国成为殖民侵略活动的主角之一,加快了亚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

17世纪初,英国人来到印度。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抢劫、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压片等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对印度的剥夺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另外,英国利用印度各地封建割据严重、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的特点,挑动印度人打印度人,坐收渔利;或者直接进行武力侵略。【孟买(1661年,葡萄牙作为嫁妆赠予英国)、马德拉斯(1639年东印度公司建立的贸易站)、加尔各答(1690年,东印度公司建立的贸易站)】

②非洲:冈比亚,1661年成为英国在非洲西海岸的早期据点;1631年,英国黄金海岸(现加纳)建立贸易站。

③在美洲:

在北美,相继建立弗吉尼亚(1607年)、马萨诸塞湾(1620年)等殖民地,纽约(1664年,从荷兰手中夺取的新阿姆斯特丹)、宾夕法尼亚(1681年,威廉·佩恩建立的殖民地)、卡罗来纳(1663年,后分为北卡罗来纳和南卡罗来纳)乔治亚(1732年,作为债务人的避难所建立)等殖民地。

加勒比地区:巴巴多斯(1627年 ,重要的糖料种植地)、牙买加(1655年,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巴哈马(1718年,成为英国殖民地)。

其他地区:纽芬兰(1583年,英国在北美的首个海外领地);百慕大(1609年,英国殖民地)。

☆北美十三州:17世纪,英国在北美东海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分别是:弗吉尼亚、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宾夕法尼亚、特拉华、罗得岛、康涅狄格、纽约、新泽西、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

☆日不落帝国

在殖民争霸中英国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管辖着是本土面积137倍的广大区域,称为"日不落帝国”(范围包括亚洲的印度;非洲沿海部分地区;大洋洲;美洲的北美大西洋沿岸,从荷兰手中夺得新阿姆斯特丹,更名纽约,从法国手中夺得加拿大和新法兰西)。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1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2)过程

①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②经过两次内战,议会获胜,处死国王。

③随后,英国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革命成果获得巩固。

▲马斯顿荒原战役(绘画作品)

在1644年7月发生的马斯顿荒原战役中,代表英国议会的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击溃了王党军队,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这幅图反映了这场著名的战役。

10.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①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议会权力扩大。

②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③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历史纵横 英国的内阁制

英语内阁( Cabinet )一词,源于法语,本义是小房间、密室。"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经常召集少数重要人物在自己的密室开会,商讨政事,由此形成了内阁制的萌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在少数大臣的参与下召开,权力受到限制的国王逐渐不再出席。18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多数党领袖、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沃波尔被后人认为是第一任首相,其住宅唐宁街10号成为历任首相官邸。在责任内阁制下,内阁的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权提名各部大臣及其他高级官员,主持内阁会议,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又能通过议会对立法活动施加重要影响,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则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图为18世纪中叶英国议会下院开会的情景,执政党和反对党各坐一侧。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典型之一。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