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森森
版式设计:木木
在一声声遥遥领先中,AITO问界M9,来了。
地表最强悍、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多重花名傍身,怎么夸都不为过,足见其分量。
除却官方颇具信心的自夸,满满的在手订单量是底气所在。起初,AITO问界M9车影儿还没见着,仅是透露将在年末发布的消息,盲订量便蹭蹭破万。什么概念?好多已发售车型开放试驾苦卖几月都不见得单车款破万。
车圈头一遭。
上市两小时,AITO问界M9的订单,+10000。
背靠赛力斯汽车和华为,AITO问界M9就像出生在罗马还拼命往死里卷的高材生,在2023年的尾巴为同行们附赠一次跨年暴击。
回看赛力斯和华为这对默契拍档,结合不过三年,却屡屡缔造业界美谈:不论是横空出世的黑马AITO问界M5,抑或起死回生沸腾车市的AITO问界新M7,热烈的市场反馈表明,双方创新的合作造车模式经住了市场考验。
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在新能源汽车存量竞争中站稳脚跟。
1
赛力斯+华为,强强联手
一场胜券在握的跨界造车
2021年,正值互联网科技企业争相加码新能源汽车的热潮,百度、小米、苹果纷纷扬言要下场造车。
华为喊出“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口号,切入汽车赛道,却囿于会否亲自造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备受质疑,难以服众,这极大阻碍了华为与车企间建立信任,推进业务。
那时,行业还未如此笃定燃油车的终局将至,守着黄金时代荣光的老牌车企,声称不应交出自己的灵魂。
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惊扰任正非两度出面拍板定论,华为不造车。
也因为此,彼时与华为传绯闻的,鲜有耳熟能详的一线品牌。合作模式中,也是采用华为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的HI模式声量更大。
直到转机出现。
2021年底,赛力斯汽车与华为联手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AITO问界,以及首款车型AITO问界M5。
2022年3月,AITO问界M5正式开始交付,销量逐月递增;三季度,AITO问界M7上市交付。
那是大多数车企困于恶性低价竞争叫苦不迭的一年,AITO问界却迈过所有矮坡,根本不愁卖,仅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年销目标的95%,业界未有。
AITO问界,活下来了,还是当之无愧的黑马。
但成名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时间划转到2023年,问界销量低迷,大半年没什么动静。此时,急需一款新车救场。
于是AITO问界新M7来了,只是所有人都没预料到,它引发的行业海啸,何止是救场,称作救市都不为过。
上市不到一个月,大定破5万;不到两月,将近9万;最新的数据是,已突破12万。
光是这串响当当的数字,就足以令友商打起十二分精神。据称理想团队在问界新M7上市后便统一销售话术,尽量避战。
连余承东评价起这段过山车般的经历都心有余悸:起死回生,创造奇迹。
短短两三年,大起大落的同时,还创造了多项行业纪录,赛力斯汽车与华为的这场跨界豪赌,赌赢了。
2
台前幕后,软硬件组合拳
赛力斯模式为何难以复制
早期有关AITO问界的故事里,通常认为华为才是主导,委身其后的赛力斯汽车处于弱势,猜疑声时有出现,却忽视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共识下,给予对方最大限度自由的可能性。
看好华为,不看好赛力斯,这样一种微妙氛围在周遭蔓延。
赛力斯汽车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曾坦言:刚开始有些业界同仁“看不起”赛力斯,到如今仍有一些人表示“看不懂”赛力斯。
是这样,越是低调寡言的成事者,就越多局外人抢着替他代言。
即使身处舆论中心,赛力斯也鲜少主动走近舆论,只是埋头做事。
直到AITO问界名声打响,智选车模式崛起,人们晃过神来,才发现如今的赛力斯高攀不起。介绍AITO问界的话术,也从强调华为,到这是华为与赛力斯汽车合力打造的产品。
其实,华为与赛力斯,一个台前一个幕后的分工,正好与两家公司,两位领军人的跨界文化、性格秉性相映照。
崛起于中国互联网初创时期,华为经过大量舆论战的洗礼,几乎可说是身经百战。华为智能车BU董事长余承东,人送外号余大嘴,常年下场正面迎击战斗,连总是直言不讳、四处怼人的李想都选择战术性回避:“不和华为吵架,实在是吵不过”。
左:华为智能车BU董事长余承东 右:赛力斯汽车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
反观汽车行业深耕20余年的赛力斯,选定正确的方向便默默耕耘,在内部三次创业中每每达成目标做到头部,拿下市场份额,完成用户积累。张兴海为人低调,保有老一辈制造业从业者的醇厚朴实风骨,人称行业“扫地僧”。
术业专攻,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正是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信条。不仅限于台前看得见的,还有那些背后不可见的。
从赛力斯与华为的分工看,后者负责通过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软件技术赋能合作产品,赛力斯则负责新车研发、智能制造、量产交付等整车层面。
许多人不知道,赛力斯的前身、张兴海初次创业的时间,甚至比华为成立还早。从弹簧厂到汽车减震器到摩托车到整车再转向新能源,真要追溯起来,赛力斯的制造技艺能追溯到近40年前。
往近了说,2016年决定转型新能源后,赛力斯四处招兵买马,投资三电研发,收购电池公司,补齐短板。凡是有关核心技术,从不吝投入。
过去几年,赛力斯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已超过200亿元,常年保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的10%左右。
目前,赛力斯已在三电技术、增程技术、电子电气架构和超级电驱智能技术平台(DE-i)方面拥有深厚储备。
硬件实力在握,才方便与华为的软件体系打配合。换句话说,再智能的座舱、辅助驾驶,发挥作用的前提,永远是要搭载在与之协调一致的车身上。
寻求与强大的软件供应商合作,是赛力斯选择华为共事的初衷,如果说硬件实力是合作开始的基础,那么制造能力就是合作得以持续的保障。
全球领先的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拥有超过1000台智能化设备,融合了AI视觉、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关键工序可实现100%自动化,可实现0.05毫米级的蓝光精度识别,超过600个关键点位监测,实现100%质量监测追溯。
此外,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还率先配备了全球领先的9000T一体化压铸工艺,能有效实现高效生产、轻量化、高安全性和降低成本,极大提升产品性能及生产效率。
前车之鉴表明,不止一家车企曾因为未能如期交付,伤害到自家车主的感情,迫使后者抱团维权,伤了和气,也折损品牌公信力。
试想,AITO问界如此庞大汹涌的订单量,一旦卡在量产交付上面,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从新车推出前的未雨绸缪,到新车上市后的两班倒赶工提升产能,所幸赛力斯承接住了爆单交付压力。
仅15个月,AITO问界达成10万辆量产车下线。
AITO问界M9发布会现场,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总裁何利扬透露,目前工厂产量提升至3万辆/月,每30秒就可下线一台新车。
又一次赛力斯速度的典范。
其实,在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中,特殊且极易被忽视的一点,解释了赛力斯模式为何难以复制。
不少接近双方合作的业内人士都提到过,在所有华为合作车企中,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是最协同高效的。
张兴海在一封写给赛力斯员工的内部信中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行业的迭代升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拥抱变化的,守定不变的,是我们面对不确定时的态度。
很难相信,如此朝气蓬勃、年轻态的话语,出自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之口。可一旦结合他六十年人生里多数时间处于连续创业的经历,一切又变得合理。
内部信强调的另一重点,也能解释赛力斯的灵活。张兴海说,赛力斯守定不变的锚,是坚持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既是用户需求至上,就不会抱着过往的成就不放。
大象很难转身,但本就不计得失、随时拥抱变化的猎食者,则可伺机而动,轻装上阵。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从头越,要从胜利走向胜利。
新旧之交,承前启后的当口,AITO问界M9的上市及爆单,预示着赛力斯汽车与华为的合作跨越新的里程碑。
附加价值还在于,在近来新变化产生的市场敏感面前,AITO问界M9的表现也算作出侧面回应:双方合作关系不会因华为成立新合资公司受到影响。谣言不攻自破。
作为第一个也是最充分吃到华为智选车红利的车企,赛力斯得到的不会被后来者拿走,其对于华为的意义也不会更改。
在漫天的造车质疑中,赛力斯帮助华为汽车业务打开局面;AITO问界招牌的打响,让余承东主导的智选车路线夺回话语权;也正是有赛力斯模式打好了样,华为才能够快速推进与其他车企的合作,才发展出鸿蒙智行阵营,才有余力做更多别的事情。
赛力斯需要华为,华为同样需要赛力斯。
张兴海形容,赛力斯与华为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者合力,才有了问界,才有了赛力斯模式,才有了华为智选车。
事到如今,应该不再有人怀疑:
遥遥领先的,不止是华为。
我提M7两个月,很满意[点赞]
成也外观败也外观,想要成功先请好外观设计师,外观可以效仿理想, 就这外观,能卖出1000辆算我输
这车太便宜了!!!有“华为”两字加持,起码500万起步。去年我就把我的“现代途胜”两字扣了,从多多买了“华为创造”贴车屁股上。直接从20万变身为500万,二手车起步300万,不然我不卖!!!
广告过猛会冲下悬崖的!!!
小康PRO
去了实体店看过车,与德系对比价格比房价还虚高
小康造的车我买过,现在不敢碰。
牛逼吹上天,华为天下第一吹牛逼,
致之死地而后生!
问界的无能力买,不知道E5怎么样,听说不到10W。也不知道在卖!
吹吧
吹得越高,摔得越惨!不切实际的割韭菜,终会被市场抛弃!
想买,但是实力不允许呀,一直支持国产车,支持华为
垃圾拼装厂[点赞][点赞][点赞]
让你再吹半年无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