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占云:我所了解的“大河机床厂”

浩诚新时代 2024-11-06 16:07:15

按语:从今天开始,在宁夏中卫曾经辉煌近七十年的“大河机床厂”消失了。那里有父辈们战天斗地的经历,也有我们挥汗如雨的青葱岁月。难忘的厂区,难忘的童年,难忘的筒子楼……

我所了解的“大河机床厂”

□文占云

最近,从老部队转业到宁夏中卫的老战友发来一段视频,只见一些人拉着横幅,在一个厂区门口燃放了许多烟花爆竹,横幅上写着“大河机床厂拆除开工大吉”。种种迹象表明,曾经辉煌了近七十年的宁夏中卫“大河机床厂”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销声匿迹了。

据了解,大河机床厂的前身是沈阳“中捷友谊厂”的立钻车间,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同志曾担任过该厂的总工程师。是1965年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搬迁到宁夏中卫县的,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七十年的风雨历程。经过几代大河人的艰苦奋斗,厂区规模日渐扩大,工艺完备,自成体系,成绩卓著,与同在宁夏的“长城机床铸造厂”、“西北轴承厂”、“青铜峡铝厂”、“九零五厂”等大型企业齐名。尤其是该厂生产的“立式钻床”,“珩磨机床”等数控机床在当时技术领先,蜚声海内外,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整齐规范的厂区,也成了宁夏中卫——这座黄河边上的塞北小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于受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企业不断重复着古老的办厂模式,在经营主业的同时,又用很大精力承担了兴办医院、学校、托儿所、农场、知青商店和劳动服务公司等等这些本应由政府管理的事务,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企业办社会”的模式,而忽视了新产品的研发,也就避免不了重蹈一条效益滑坡、厂区萧条、人心涣散、入不敷出、自生自灭的凄凉之路。

曾几何时,大河机床厂是那样的辉煌,老辈人以“大河人”为荣,退休后指望儿女“顶替接班”,就连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考大学毕业的子弟,也要千方百计托人找关系回到大河厂,认为一家人在一起“踏实”。当然,受制于当时的信息闭塞,目光“短浅”,看到当年厂区上、下班时轰轰烈烈的自行车队伍和鲜艳夺目的奇装异服,一种羡慕加自豪的优越感在“大河人”心中油然而生。不要说在首府银川的“重工业厅”,就连远在北京的“一机部”和皇城根儿的“方家胡同”,都有大河厂的一席之地。随着时间推移和改革春风吹来,一些“见多识广”的人内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虽然也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想要“走出去”却很难。

我爱人曾经是大河厂的一员,由于大河厂绝大多数职工来自东北,自然都操着一口大同小异的“东北腔”,他们喜欢把女婿称做:“姑爷”。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不免要接触到一些东北话,他们把聊天叫“唠嗑”,把楼下放杂物的小库房叫做“小蓝儿”,把俄罗斯人叫“老毛子”,把瓜籽叫“毛嗑”,把女孩的裙子叫“布拉吉”(据说这是从俄罗斯语言中泊来的)……

从饮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包饺子,炖酸菜,做大酱,这大概与东北的物产、长期形成的口味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如果谁家来“qie”(亲戚)了,包上一顿酸菜饺子,就是最高礼节。尽管在七、八十年代大部分家庭都住着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但是大家爱岗敬业,邻里团结,互相帮助,循规蹈矩,也很知足。工厂车间风清气正,崇尚技术,有一句当时流行的口头语:“车、钳、铣,没个比”!就很能说明问题,师傅带徒弟,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曾经有一位姓陈的老师傅,是厂区大门口的门卫,以严格履职著称,一脸严肃。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在工作时间偷偷溜出厂区后,马上打电话给儿子所在的车间主任反映情况,要求严肃处理,绝不徇私舞弊。回想起一些邻居中的叔叔、大爷,平时接触时无话不说,谈笑风生,一旦在厂区碰到,便是呆板刻薄,一脸严肃,完全变成了另外一副面孔。由于早期的老人都来自沈阳,与中卫当地人交往不多,所以孩子们找对象大多数也在熟人之间,老张家找老李家,求个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很多变成了“圈儿”亲戚。在大河厂的很多场合,说话交流就不能太随意,一不留神,说不定就涉及到他家七拐八拐的亲戚了。

随着厂区规模的扩大和家庭逐渐稳定,又吸引来了一些外地的技术人员和家属,有河北的、山东的,也有北京的、陕西的。房子虽小,但家庭主妇们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在仅有的一点小地盘上养鸡、养兔(从没见到养狗、养猫的),寻找乐趣也补贴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到了深秋初冬,积(腌)酸菜、晒豆角、“下”大酱,有些人也用锅蒸西红柿酱,做“醉”枣(其制作方法颇为简单:在一个小碗里倒上一点点白酒,用挑选好的红枣尾巴处粘一下白酒,再把枣子装进提前准备好的广口瓶里,待瓶子装满后封口存放,一个月后便可食用)。买白菜、土豆、青萝卜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冬储项目,因为冬天的中卫干燥、寒冷、缺少新鲜蔬菜。为了应对冬季的寒冷,厂里还会为大家发放一些块煤(宁夏当地产的上好太西煤)和小碎木板(他们叫“劈柴”,估计是包装机床后剩余的下脚料)。

大河厂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讲究正规的单位,政策性比较强。很多年轻人结婚好几年分不到房子,而我一结婚马上就分到了一间房子,据说是照顾军人家属(感谢当时分管领导的国防观念)。虽然只有15个平方,但毕竟是有了落脚的地方。而且还有附属设施:两家一个厨房、三家一个厕所,楼下还有一间存放杂物的小库房,真是应该感谢啊!

说起这间小库房,可是我用了心的地方。我精心规划,力求实用。首先在进门靠右侧一米左右的地方挖一孔菜窖,下挖到1.5米时纵向开窑,上部为拱形,以分散受力,防止坍塌,类似于部队土工作业时的“猫耳洞”,土质软硬适中,掘进顺利,不到一天时间便大功告成。又在窖口处安装一带盖方框,里面既可放土豆,又能存苹果,保温、美观又安全。在库房里面三分之一处砌一砖墙,当做煤仓,用于装煤,下方中间留一可进出铁锹的方孔,用来取煤(省去从上方捡煤之不便)。煤仓上部用铁管架起一平台,类似于住房紧张家庭的“鸽子楼”一样,用于存放轻便、常用且易取之物。在库房侧面的墙上铆钉一坚固铁环,再用柔软的钢丝绳和大锁头锁住心爱的摩托车。最后请工厂的师傅设计制作了一副加厚角铁制作防盗门扣,把大锁头隐藏在角铁里面,让小偷的工具无处下手。进门的左侧墙根还存放了一口腌了酸菜的小缸。真是费了不少心血。

我在宁夏呆了八年,大部分时间驻守贺兰山,在中卫休假的天数屈指可数。但每年一个月的假期(有时候可分两次休假,一次半个月)安排的满满当当。跟着朋友们去抓兔子或者捕鱼,那时候国家政策允许,只要不违反规定,就能正常狩猎。捕鱼撒网也是那时候学会的,据说现在国家为了保护环境,整个黄河流域都禁止捕鱼了,这应该是件好事!

我不是大河厂的职工,但也经历、见证了它的一段历史印记,包括曾经辉煌鼎盛的时期和最后萧条衰落的阶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河厂的经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无数个企业成败兴衰的一个缩影,逃不出波峰、波谷的规律。因此,一个企业经历痛苦的改制、不断地创新发展是可能的,但进取乏力、缺乏新产品研发、进而被滚滚向前的历史所淘汰也是必然的!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四日 成都

0 阅读:0

浩诚新时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