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空军正式公开了歼-35A战斗机。很多人第一眼看这张图片,就被歼-35A右侧进气道上方的开口吸引住了,认为这是机炮开口。果真如此吗?
其实,五代机为了保证隐身,以及减少阻力,内置机炮的开口都是有舱盖的。F-22这么注重隐身的机型就不用说了,就连隐身最差的苏-57,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旋转式舱盖。平时这些盖口都是关闭的,开火的时候才打开。
那么歼-35A的这个开口是什么?其实对比F-35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开口应该是辅助进气口,为发动机冷却系统和紧急动力单元提供空气的。而F-35的机炮装在了左侧进气道,有非常明显的突起,并且最前端也是有炮口舱盖的。
那么,歼-35A的机炮,会不会也装在机身左侧呢?可巧了,此前曝光的歼-35海军型号的图片,基本都是在右侧拍摄的,我们无法判断机身左侧的情况。
不过,一张歼-35早期原型机的图片,也就是座舱后面尚未加高的31003号机,是从机体左侧拍摄的,显示左侧进气道上方平滑且没有开口,应该是没有装备机炮。
不过,这个31001号机,是鹘鹰2.0版本,属于针对出口生产的原型机,而这次公开的歼-35A和此前曝光的海军型,已经是我军自用型号了,属于3.0版本,机身结构很可能进行了较大改进,加装机炮也未可知。
为什么歼-35装不装机炮,这么引人关注?这是因为,从100多年前战斗机诞生到五代机服役,机炮一直就是战机必备的武器,但中国歼-20战机却特立独行,罕见地抛弃了机炮,引发了五代机是否需要装机炮的热烈讨论。很多人担心,20世纪60年代“导弹万能论”盛行的时候,美国的F-4战机也曾放弃机炮,结果在越南被米格战机暴打,吃了大亏,歼-20会不会重蹈覆辙?
其实,F-4战斗机之所以又重新装回了火炮,是因为那时的导弹不靠谱。首先,那时的中距弹都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发射之后载机必须一直将机头对准目标,这样自己就成了活靶子;其次,那时的格斗弹引导头敏感度低,必须尾追攻击,视场小,不能离轴发射,抗干扰能力差,经常追着太阳和诱饵弹跑,挂架也不可靠,载机发射时不能做大过载机动……这一大堆限制,还不如直接一梭子机炮突突来得干脆。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格斗弹的引头敏感度极高,飞机蒙皮与空气摩擦的热量都能感知到;视场宽广,离轴发射角高达90°,只要目标出现在机头前方180°范围内,就可以发射,甚至还能“越肩发射”,也就是发射后180度大转弯,打击身后的敌机;抗干扰能力强,能区分尾喷口和热焰弹,再加上挂架可靠性的问题也早已解决,格斗弹早已超过机炮,成为狗斗的第一选择。
即便格斗弹已经如此逆天,现代空战也很少用到它了,因为现在的中距弹都是主动雷达制导的了,发射后不用管,射程也普遍超过100公里,远程空空导弹甚至达到三四百公里,能在千里之外解决目标,为什么要狗斗?早在33年前的海湾战争,中距弹就击落了26架战机,而响尾蛇只击落了12架;25年前的科索沃战争,南联盟的战机全是被AIM-120击落的;俄乌冲突中,乌军在空战中损失的战机,也基本都是被R-77在视距外击落,甚至有在217公里外被R-37M击落的记录。可以说,近距空战已经很罕见了,2枚格斗弹足够自卫了,没必要在大费周章装机炮了。把装机炮的空间用来多装几百升燃油,还少了开火震动对航电的损害,以及额外的结构加强,它不香吗?
也许有人会说,五代机都隐身,导弹引导头的锁定距离大大缩短,空战很可能会被拖到近距格斗。这个的确不假,但是现代空战是体系作战,大量陆基海基雷达、预警机和战机的雷达组成一个强大的探测网,总有一个节点能探测到隐身战机雷达反射面积较大的侧面甚至后面,A射B导的空战模式也将越来越普遍,所以超视距空战必然是未来空战的主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格斗弹都可能沦为飞行员“心理安慰”的工具,哪还有机炮的用武之地呢?
至于对地攻击就更不用说了,起码要用射程70公里以上的滑翔制导炸弹,没有人会用五代机去扫射敌方阵地。所以无论是空战还是对地对海攻击,机炮都已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歼-35A大概率也不会再装备了。当然咱们也不用费力去推测,过几天珠海航展就开幕了,歼-35A更多角度和细节的照片也会公布,究竟有没有机炮,答案很快就能揭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