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一农民走进公所讨水,指着毛主席的画像说:那是我的兵

简介者 2025-03-15 14:01:42

【前言】

“他曾经是我的部下,跟我一起扛过枪!”

1951年,在湖南三樟乡,老农民彭友胜瞅着墙上的毛主席画像,满脸喜悦,激动得直嚷嚷。周围的人一脸懵,都凑上前来问:“大爷,您是不是看花眼了?那可是毛主席啊!”

大伙儿的质疑声不断,但这位快七十岁的老农民却胸有成竹,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回到家,他心里还不踏实,专门写了一封信,打算寄给毛主席。

这位老农民究竟是何方神圣,他是咋和毛主席认识的?他信里到底说了些啥?

【结识毛主席】

彭友胜大爷,一八八四年生人,比毛主席年长九岁。他们一家子,从老祖宗那辈起就是耕田的,所以彭大爷也没啥念书的机会,只上了半年私塾,就回家种地去了。

彭友胜家里条件不好,他就开始到处找零活干,想多挣点钱帮衬家里。但生活不容易,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彭友胜实在是没了办法,正巧瞧见了征兵的公告。心想,去当兵总比现在漂泊无依,到处干重活强!这么一想,彭友胜果断决定,加入了新军的队伍。

彭友胜因为不怕吃苦,在战场上多次立功,很快就被提拔为了副班长。虽说这官儿不算大,但他已经很心满意足了。可这家伙性格太直,不懂得拐弯抹角,更不会去巴结上司,所以在部队里他也没啥铁哥们儿,反倒是经常被人暗中使绊子。

1911年,18岁的毛主席还是个中学生,他心怀大志,想要通过参军加入湖南的革命新军,来拯救国家和人民。但当他兴冲冲地赶到长沙后,却被挡在了军营门口。原来,那时候参军得有两个人担保才行。可毛主席刚到长沙,一个熟人都没有,上哪找担保人呢?于是,他就和守门的士兵争了起来。

朱其升这个士兵碰巧听到了这场争论,他立刻把副班长彭友胜叫了过来。彭友胜一瞅见眼前这个身材魁梧的“大块头”,心里就觉得他是个当兵的好材料。后来听说这家伙还为了参军放弃了学业,彭友胜更是觉得这人胸有大志。他便直接问道:“你为啥想来当兵啊?”

毛主席斩钉截铁地说:“咱们得把革命进行到底!”

彭友胜一听,心里头立马就生出了一股敬意。在新军里头,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混日子,整天到晚都在那儿算计来算计去的。像这样心里装着国家,想为国家出力的人,可真是少之又少啊。

后来,彭友胜和朱其升就做了他的保证人,彭友胜还跟那个叫“毛润之”的少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团队里,彭友胜特别看重毛润之,经常在生活各方面照顾他。两人志趣相投,啥都能聊到一块儿去。对年轻的毛主席而言,这位比他年长九岁的大哥,就是他最依赖的人。

后来,彭友胜和班上的战友一块儿攒钱,给毛主席办了个送行的饭局,还特别准备了主席喜欢的红烧肉。等毛主席的钱都花在买报纸上了,彭友胜又悄悄给了他两块银元,让他路上用。

这让毛主席眼眶不禁湿润了,他心里明白,彭班长家里也不宽裕,这两块钱是他硬从生活费里挤出来的。但不管毛主席怎么拒绝,彭友胜都坚持要他收下,说这是自己的一份心意。

毛主席一直铭记着这份恩情,后来在和斯诺聊天时,他还特地讲起了这件事情。

到这时候,两个人就分道扬镳了。毛主席继续深造学业,并且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后来还当上了中共中央委员。另一边,彭友胜呢,他继续在部队里服役,原来所在的队伍后来变成了国民革命军。他这人实在,一步一个脚印,最后也慢慢升到了国民党里的少尉排长。

【短暂的重逢后的分离】

一晃眼,十五年就这么过去了。到了1926年,那时候国共正一块儿合作呢。想当年那个还略显稚嫩的小子,现在已经成了共产党的头面人物,还临时管着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事儿。听说润之老弟要来开讲,彭友胜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说。虽说现在两人的身份地位大不一样了,但他心里头笃定,他们俩的情分,那是一点儿没变。

没错,就算过了这么多年,他们俩还是老样子。毛主席热情地迎接了他的“老领导”进门,俩人坐下来就聊开了这些年各自的经历。聊着聊着,毛主席就劝彭友胜加入共产党的队伍。

但彭友胜心里直犯嘀咕,觉得自己既没啥学问,也没啥特别本事,加进去说不定还给大伙儿拖后腿。而且,他那会儿琢磨着,国共两边虽说站队不一样,可归根结底不都是想让国家安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嘛。

这也成了彭友胜一辈子的心病,他晚年时常自责,怪自己当时“没眼光”。彭友胜婉拒后,毛主席也没再坚持,俩人深谈一番,就又因为革命的道路不同而各奔东西了。

从那以后,毛主席和彭友胜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出力。但彭友胜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他感觉自己站错了队。国民党里头,贪污腐败到处都是,这让他心里头很不是滋味。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国军不去想着怎么抗日打鬼子,反倒老想着对自家的老百姓动手。

彭友胜这时已经是国军里的副连长了,战功赫赫,总算是熬出了头。但出人意料的是,他选择放下一切荣耀,回到老家干些零七八碎的杂活。不管生活有多艰难,他都没再回国民党那边,也因此没了机会再见到毛主席。

【重新联系毛主席】

转眼间,解放后就这么到来了。有天,彭友胜偶然间瞅见了毛主席的画像,过去的点点滴滴一下子全涌上心头。但他跟旁人提起自己和毛主席有过交集时,却没一个人信。无奈之下,彭友胜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寄了过去。

他主要是想证明自己没撒谎,其实心里还有点小算盘。毕竟年纪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好多地方都不愿雇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所以,他就盼着毛主席能给找个活儿干,哪怕是辛苦点,累点,他也乐意。

信里头,彭友胜瞧得出对方用词相当讲究,他心里明白,俩人的地位如今已是云泥之别,聊天的方式自然也得跟着变。说实话,他心里头有点忐忑,这么多年过去了,毛主席整天忙得团团转,都是国家大事,还能记得自己这么个不起眼的人吗?

正当彭友胜脑子乱转的时候,没想到毛主席真的给他回了信!这一下子把彭友胜激动坏了,整个小村子也跟着沸腾起来。那信有三百多字呢,毛主席在信里说,收到“老班长”的信特别开心,还让他别太客气了。

尽管毛主席坚持原则,没有直接答应帮彭友胜找工作,但他还是很体贴地建议,要是真遇到难关,不妨去找省里的程星龄试试看,能不能谋个职位。你还可以跟他说,咱俩以前一块儿共事过,你是副目,我呢,只是个列兵。

毛主席身为国家领导人,一点架子都没有,他还主动说起自己以前给彭友胜当过手下,这种气度真是让人佩服。这足以说明,他始终把老百姓和自己看作一样的人,心甘情愿为大家服务,就像老黄牛一样!

彭友胜拿起那封信,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后来,他真的去了省城找程星龄。但一到那儿,他还没等程星龄开口,就自己决定离开了。为啥呢?因为他瞧见单位里的人都忙得团团转,整理着各种文件。他一想,自己这辈子干的都是杂七杂八的活儿,哪会摆弄这些文件啊。

岁数不小了,老是让大伙儿操心自己,彭友胜心里过意不去。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他就又回到了乡下老家。不过呢,省里的领导已经了解到他以前为革命做的事情,就决定每个月按照规定给他30块钱的补助。彭友胜拿到这补助,心里头那个感激啊,都不知道说啥好了。

这事儿倒成了彭友胜的动力,他一回村里,就带着乡亲们种起了茶叶,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这让他心里特别安稳。每年,他都会精心包好一大包茶叶,给毛主席送去,而毛主席也从不间断地回信表达谢意。这一送一送,就是整整十八年。

【结语】

毛主席和彭友胜之间的革命感情真的很让人感动,他们俩的高尚品质都值得我们去尊敬和学习。特别是那个“送茶叶”的小故事,已经传为佳话,就像是党和人民之间亲密无间的象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