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坝区大鱼横行?大量水老虎引发担忧,专家:不用人为干预

历史二点通 2023-06-04 21:07:29

中国地大物博,无论是资源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极为丰富。

不过由于前几年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不强,导致我国鱼类种类下降近3.6%,环境污染叠加人为捕捉,有一部分鱼类已经徘徊在灭绝边缘了。

对此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捕鱼”计划,随着计划的不断推行,目前我国鱼类情况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好。

最近一段时间,一段湖北三峡坝的航拍在网上引起广泛热议。

大量“水老虎”

航拍画面显示,在湖面上密密麻麻有着大量鱼群,由于数量太多,整个水面都被映射为黑色,场面十分震撼。

如果是被一个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到,估计得后怕好一阵。

鱼群中主要以鱤鱼和鲢鳙为主,这两种鱼往往深受钓鱼人爱戴。

从图片中不难发现,鱤鱼的体型比较大,有些隐隐约约看去已经达到3米左右,体重估计也得200斤起步。

由于体型巨大,鱤鱼在水中被冠以“水老虎”之称,在水中几乎很难遇到天敌。

为此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担心,鱤鱼体型如此巨大,由于缺少天敌很容易泛滥,从而导致其他鱼类数量减少,如果不进行人为干预,后期其他鱼类是不是会存在减少的风险?

网友认为应该及时做出干涉

当航拍视频发布到网上后,有些人开始担忧起来,鱤鱼是典型的食肉鱼且性格凶猛,食量惊人、消化极快。

如果鱤鱼一旦泛滥成灾,肯定会大量捕食其他鱼类,如此一来必然会对当地生态造成影响,致使许多稀有鱼类减少。

如果对几十乃至几百斤的鱼类不加以干涉,或许真的会泛滥成灾影响生态。

大家的担忧还是十分中肯的,因为食肉鱼类太多的确不利于三峡大坝的水生态平衡。

自从长江开始禁止捕鱼计划以后,任何人都不得再捕鱼,而鱤鱼在长大后几乎很少遇到天敌,且鱤鱼十分强悍,就连黑鱼都不是其对手。

要知道,一条体型较大的鱤鱼甚至能够一口吞下15cm-80cm的鲢鳙。

可是我们到底该不该人为干预呢。

专家认为:不用人为干预

对于网友们的质疑,宜昌市水厂技术推广站的站长杨军表示,出现这种现象并不用人为干预,这反而是一种生态恢复的表现。

目前鱤鱼数量多只是暂时的,繁殖期结束或是整个生态修复完全后,鱼类的数量将会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并且鱤鱼属于半洄游鱼类,每当进入繁殖期,就会从下游或支流前往上游去繁殖,而一般每年的5-7月份为繁殖期。

而鱤鱼也只有在繁殖期才会大规模出现聚集在一起,6月份刚好处于鱤鱼的繁殖季节,所以如此多的鱤鱼集中在三峡大坝其实并不稀奇。

就算没有鱤鱼,肯定也会有其他鱼类超过生态平衡标准进行大量繁殖。尤其是在自然界中,存在即合理,每一个物种都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相互之间是可以制约调节的。

总之大家不必为此太过于担心。

大量鱼类出现又有何含义呢?

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是长江十年禁渔取得的最大成果。

其实从上世纪开始,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长江流域的鱼类种类减少一度超过3.5%,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当时长江流域有一种堪比大熊猫的珍稀物种——“白鳍豚”。

随着河道的过度开发与人为过度捕捞,白鳍豚数量变得越来越少,直至29年国家正式宣布该物种灭绝。

除了白鳍豚以外,长江江豚也差点遭受灭绝,幸亏国家及时发现并出手,这才让江豚幸免于难。

而从20年开始,国家正式推出长江10年禁渔计划,一是为了保护鱼类,二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长江生态,保证长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知道早在建国初期,长江流域的捕捞量就已经高达50万吨,但当时的人们并不满足于现状,开始发明各种捕捞工具,过度捕捞直至许多物种开始灭绝。

起初国家只是设置禁渔月,可一旦过去以后人们便开始疯狂捕捞,甚至连许多小鱼和母鱼都不放过。

直至最后国家才推出了10年禁渔计划,并对那些仍偷摸捕鱼的渔民做出了严厉惩罚。

其实从此次航拍中不难发现,10年禁渔计划已经初见成效,不仅只有宜昌段,像重庆、安徽等地也有了明显恢复。

最后总结一下:

国家推出10年禁渔计划,如今已经初见成效,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头,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掉以轻心,未来的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对此,你怎么看呢?#助我上热门#

1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