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一个小国要想快速繁荣,最便捷的方法可能就是找“大哥”。
当年阿尔巴尼亚也是这么做的,先是抱苏联大腿,让苏联养了15年,后来又让中国帮助了20多年,前前后后单是这两个国家,就养了阿尔巴尼亚近半个世纪。
可奇怪的是,它国内还是一片狼藉,在国际上也还是像乞丐一样落魄,甚至还欠下了55亿元的天价外债,整天哭爹喊娘的求援助...
那么,阿尔巴尼亚为何会像“阿斗”一样怎么扶也扶不起来?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受宠小国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理位置算是有些偏僻,不过它其实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价值。
它濒临亚得里亚海,是通往巴尔干内陆的重要门户,或许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让这个资源匮乏、人口稀少的小国吸引了大国的目光。
不过战乱的时候每个国家都在管理自己的朝政,阿尔巴尼亚就算自己想要和别国合作,其他国家也难以抽出空来。

更何况二战之前,阿尔巴尼亚其实还没有真正的建国。
还是在1946年,阿尔巴尼亚才从二战的硝烟中终于艰难地站了起来,建立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当时国际形势比较稳定,很多国家也在努力搞外交,而因为上面咱说过的阿尔巴尼亚的优势,很多国家也就对阿尔巴尼亚开始献殷勤。

其中,南斯拉夫和苏联可以说是第一批向阿尔巴尼亚伸出援手的国家。
作为邻居,南斯拉夫看中了阿尔巴尼亚的战略位置,希望通过援助来拉拢这个小兄弟。
很快,南斯拉夫和苏联的大量经济和技术援助如潮水般涌入阿尔巴尼亚。道路、桥梁、工厂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阿尔巴尼亚人欣喜若狂,他们似乎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希望。
然而,好景不长。南斯拉夫与苏联的关系在那之后出现了裂痕,阿尔巴尼亚面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
是继续依靠邻国南斯拉夫,还是投入更强大的苏联怀抱?

对于这个刚刚尝到发展甜头的小国来说,这个决定并不困难。
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背叛"南斯拉夫,转而投向苏联。
毕竟当时苏联可以说是一个超级大国,是可以比肩美国的存在,更何况苏联的援助比南斯拉夫更加慷慨,更加全面。

如阿尔巴尼亚所想的一样,在随后的15年里,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支持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小到工业园区,大到发电厂、铁路,这些基础设施都如雨后春笋般在阿尔巴尼亚大地上涌现。
一时间,阿尔巴尼亚成为了苏联在巴尔干地区的"模范生",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

然而,这种看似美好的局面下,阿尔巴尼亚却逐渐养成了严重依赖外援的坏习惯。
不难看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完全被捆绑在苏联的援助体系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几乎每个领域都离不开苏联的支持。
阿尔巴尼亚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在苏联的庇护下茁壮成长,却失去了独立面对风雨的能力。

这种依赖性在赫鲁晓夫上台后暴露无遗。
随着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开始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阿尔巴尼亚害怕自己会失去苏联的庇佑,萌生出了想重新选个大哥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换做别的国家,他们搞外交基本上都是让自己的实力锦上添花,可到了他们这里,不是反思如何提高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而是四处寻找新的"靠山"。

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依赖外援的生活方式,无法想象没有大国支持的未来。
不过选就选呗,咱们也不好多说什么,不过让人意外的是,他们选择的大哥,竟然是中国...
20年帮助白眼狼对于当时同样面临国际孤立的中国来说,能在欧洲找到一个"知心朋友"也是求之不得。于是,一段新的"输血史"就此展开。

尽管自身经济困难,但为了支持这个"社会主义兄弟",中国依然投入了大量资源,像什么工厂、水电站以及农业技术,中国的援助几乎覆盖了阿尔巴尼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这种无私的援助,在当时的国际社会都堪称罕见。
而阿尔巴尼亚起初对则中国的援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甚至公开批评苏联的修正主义政策,将中国捧上了天。

这种表态无疑让当时正处于国际孤立状态的中国感到欣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显现。
大量的援助物资在运抵阿尔巴尼亚后,它们却并没有被有效利用。

一些物资流入黑市,另一些则因管理不善而闲置浪费。
而中国援建的工厂和基础设施,由于阿尔巴尼亚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效率低下,有些甚至成为了摆设。
看来,阿尔巴尼亚似乎并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机会,而是习惯了苏联时期的"输血"模式,期待中国能像苏联一样,源源不断地提供现成的物资和资金。

但咱们自己本身就需要经济来维持国运,哪有那么多闲钱一直给别的国家?
不过咱们也不是没有办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咱们可以通过技术援助,帮助阿尔巴尼亚长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法。
可当中国试图改变援助方式,从单纯的"输血"转向"造血"时,阿尔巴尼亚却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甚至开始在私下抱怨中国的援助"不够慷慨",甚至暗示中国正在效仿苏联,试图控制阿尔巴尼亚。
这种不满情绪逐渐发酵,最终导致了两国关系的破裂。
此后他们便扔一蹶不振,可令人遗憾的是,阿尔巴尼亚似乎并未从这段经历中吸取教训。

在失去中国的援助后,他们并没有反思自身的问题,而是继续寻找新的"靠山"。
这种思维方式,注定会让阿尔巴尼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
扶不起的阿斗当阿尔巴尼亚失去中国这个最后的大国盟友后,他们很快就尝到了苦果。没有了外部援助,这个长期依赖他国的国家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毕竟他们缺乏经验和准备,只知道一位的索取,等着别人把“饭”喂到自己嘴里来。
而没了外界干预,他们的政府开始腐败、政策也开始更加稀里糊涂、基础设施更别说了,基本上就没得到改善,总而言之这个国家似乎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而当时那些曾经在苏联和中国援助下建立的工厂,要么因为缺乏维护而荒废,要么因为技术落后而无法与国际市场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阿尔巴尼亚几乎所有的技术都处于落后状态,即使他们土地资源还有非常非常多,但他们的开采效率和规模可以说小的可怜,百姓怨声载道,但他们依旧无力回天。
面对国内持续的经济困境,阿尔巴尼亚将希望寄托在加入欧盟上。他们期望通过加入欧盟获取新的发展契机,就像当年依赖苏联和中国一样。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由于经济水平低下、腐败问题严重,阿尔巴尼亚的入盟申请屡屡被拒。

这种困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阿尔巴尼亚建国初期养成的依赖心态。
长期以来,他们习惯了依靠外部力量来推动国家发展,而忽视了培养自身能力的重要性。
当外部援助消失后,阿尔巴尼亚却发现自己缺乏独立发展的能力。

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到了今天,阿尔巴尼亚似乎仍未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本质。
他们仍在寻找新的"靠山",而不是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这种思维方式,注定会让阿尔巴尼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
参考资料:参考消息-两个巴尔干国家入盟被拒 欧盟进入“扩张疲劳”期?

人民日报-6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援助阿尔巴尼亚100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