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大汉奸汪精卫是民国美男之一,但为何又被称为“三才”才子

民国印象 2025-03-28 10:08:29

汪兆铭(1883~1944),笔名精卫,广东佛山人,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 而名噪一时。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 ,曾主编《民报》、创办《建设》杂志,成为孙中山的助手,官至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 。病死于日本名古屋。

汪精卫早先被称为民国美男,追随孙中山时,因富于“三才”而深受孙中山的赏识和器重。所谓“三才”,即口才、文才和诗才。

汪早年留学日本时,并没有表现他的口才。后来孙中山派他到南洋发动华侨,他每到一处必发表讲演。汪演讲起来慷慨激昂、口若悬河、张弛抑扬、极为感人。他那富于鼓动性的言辞,赢得了在场的所有听众,连华侨领袖陈嘉庚也不禁为之击掌称绝。胡汉民对汪的口才钦佩之至,称赞其“出词气动容貌,听者任其擒纵。余二十年来未见有工演说过于精卫者”。蒋汪合作时,汪则每遇会议必要演讲,他的口才与蒋介石的拙于言辞恰成鲜明对比。

汪不仅口才出众,文笔也颇为不凡。当年作为革命党喉舌《民报》的主笔,曾写下大量锋芒耀人的文字,将孙中山提出的革命思想阐发得淋漓尽致。面对汪的笔锋,连素有文章奇才之称的保皇派笔杆子梁启超也难以招架,只得投笔败阵。难怪孙中山在报纸上公开表示:“余读精卫之革命防止分割论,实不禁钦佩万分。”由此对汪赏识有加,颇为器重,常令其起草文件。

1924年秋天,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临行前让汪代为起草《时局宣言》一文。汪挥笔而就,交给孙。孙看后,提笔将其中“近代”改作“现代”,而后笑道:“我只改此一字。”可见孙对汪文才的赏识和器重。而后人熟能成诵的“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也是汪起草后在病榻旁念给孙中山的。孙听后点头说:“好呀,我很赞成。”随即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汪另一次大显豪气、一展文才则是在清朝狱中。他因谋刺摄政王而入狱,因为抱定了必死之心,所以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写下洋洋数千言的“供词”,鼓吹革命、宣扬三民主义。这闪光的一瞬也成为日后汪自我炫耀的资本。

汪的诗才起于幼年。他父亲和叔父常熏陶、影响他,让他习诵陶渊明、陆放翁的诗作。他15岁时曾作七律《登西石岩》一首,很有些功底。后来无论从政或是在野,常常写些旧体诗。直到60岁时,还在生日宴会上口占一绝:“六十年无一事成,不须悲叹不须惊,尚存一息人间世,种种还如今日生。”至于汪因刺摄政王被捕时所作的《被逮口占》,更是汪诗杰作,被人称诵一时。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