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巾,这个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物品,其设计细节中却蕴含着不少学问。特别是当我们注意到毛巾上那些凹陷的条纹时,不禁会好奇:这些条纹究竟有何用处?网络上众说纷纭,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则试图从科学角度解释,但真相往往比想象中简单,却又富有深意。
这些条纹,在纺织术语中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多比线(dobby border)。多比线的由来,可以追溯到纺织工业中的一种特殊织机——多比织机。18世纪末,受英国纺织工约瑟夫·玛丽雅·卡尔(Joseph Marie Jacquard)织机技术的启发,多比织机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够精确控制经纱升降,从而织出复杂几何图案或平纹区域的机械装置。相较于普通毛巾的全毛圈(terry loops)结构,多比织机能够在毛圈织的基础上巧妙地加入平坦的条纹区域,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凹陷”效果。有趣的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家养小精灵多比的名字,据传正是J.K.罗琳从这一纺织术语中汲取的灵感。
那么,这些多比线除了增添毛巾的美观性外,是否真的如网络上所言,能够增强吸水性或加速变干呢?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一探究竟。
毛巾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主要得益于其纤维间隙所形成的毛细作用。毛细作用是液体通过狭窄空间流动的能力,它依赖于纤维间隙的大小和密度。通常,纤维间隙越小、越密集的毛巾,其吸水能力越强。然而,影响毛巾吸水性的首要因素是材料。例如,新疆长绒棉、埃及棉、皮马棉和土耳其棉等优质棉花,因其长纤维结构而具有更强的吸水性能。这些长纤维能被纺成更细、更强的纱线,从而更好地吸收和保留水分。
其次,毛巾的编织结构也对吸水性产生影响。毛巾大多采用毛圈结构,这种结构通过环状纱线增加了表面积和纤维间隙内的毛细管数量,从而提高了吸水率。实验数据表明,毛圈高度每增加1毫米,吸水率可提升约15%~20%。相比之下,多比线作为平坦织法,其纤维间隙主要在纱线间,而非环状结构内的纤维间。虽然多比线在某些区域可能使纱线更紧密,理论上减少了间隙,但整体结构在提供高效毛细路径方面不如毛圈织。因此,根据AATCC79-2000美国纺织品标准的测试,毛圈织的吸水时间通常为3~5秒,而平纹织(类似多比织)则为7~10秒,差异显著。
至于多比线是否更容易变干的问题,理论上,由于多比线部分吸水较少,如果多比边框占毛巾面积的比例较大且其吸水能力相对较弱,那么毛巾整体含水量可能会减少,从而可能加快变干速度。然而,这种影响因使用方式而异,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多比线在毛巾上的主要作用还是装饰性,它赋予了毛巾更加丰富的视觉层次和美感。
除了材料和编织结构外,影响毛巾吸水性的还有一个重要指标——面料克重(GSM,grams per square meter)。GSM是衡量浴巾厚度和密度的指标,直接影响其吸水能力。GSM较高的浴巾通常更厚实,能容纳更多水分。一般来说,GSM在300~400之间的浴巾较轻薄,适合快速干燥但吸水性较低;GSM在400~600之间的为中重型,适合日常浴巾;而GSM在700~900之间的则最厚实,吸水性最佳,但干燥时间较长。
毛巾上的多比线并非为了增强吸水性或加速变干而设计,它更多的是一种装饰性元素,为毛巾增添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条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条纹时,不妨以一种更加欣赏和敬畏的心态去品味它背后的故事和技术。同时,在选择毛巾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综合考虑材料、编织结构和面料克重等因素,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