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除虫实例:黑土麦田小麦无虫的秘诀**
在我国广袤的东北平原上,那片肥沃的黑土犹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绒毯,孕育着无数的希望,其中小麦就是这片土地上重要的作物之一。对于种植小麦的农民朋友们来说,虫害一直是个令人头疼不已的大问题。
一、提出问题
就拿老张来说吧,他在东北平原种了一辈子的小麦。以往每到小麦生长的季节,他就开始提心吊胆。他常常望着自家那一大片麦田,心里犯嘀咕:“这虫子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冒出来,把我的麦子糟蹋了。”老张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据农业部门的统计,在过去的一些年份里,东北地区小麦虫害的发生率高达30% - 40%。这意味着每三到四块麦田中,就有一块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虫害侵袭。
从全国范围来看,小麦虫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严峻问题。像在河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每年因为虫害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可达数十亿斤。这些数据是多么的惊人啊!虫子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敌人,它们悄悄地啃食着小麦的叶片、麦穗,使得小麦的生长受到抑制,麦粒干瘪,最终导致产量下降。而且,不同的虫子危害方式还不一样。麦蚜会吸食小麦的汁液,导致叶片发黄、生长缓慢;麦蜘蛛则会在叶片上结网,使小麦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
二、分析问题
那为什么黑土麦田也会遭受虫害的困扰呢?这得从多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生态环境的变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被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量,但也破坏了麦田周边的生态平衡。原本一些以害虫为食的天敌昆虫数量锐减。比如说,七星瓢虫是麦蚜的天敌,但是由于农药的过度使用,七星瓢虫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它们的数量大大减少。据调查,在一些长期大量使用农药的麦田周边,七星瓢虫的数量比正常生态区域少了近60%。
气候因素也对虫害有影响。东北地区近年来气温有所升高,降水分布也变得不均匀。这种气候变化使得一些害虫的越冬界限北移,繁殖代数增加。以前在更南方地区才会出现的害虫种类,现在也开始在东北黑土麦田出现。像小麦吸浆虫,原本在河北南部等地区较为常见,现在在黑龙江的部分麦田也发现了它的踪迹。
种植品种单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农民为了方便管理和追求产量,往往大面积种植同一个小麦品种。这就给害虫提供了集中的食物来源。一旦有适合这种小麦品种的害虫出现,就会迅速蔓延开来。某一时期流行的小麦条锈病病菌,因为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导致病菌传播速度极快,在短时间内就能席卷大片麦田。
三、解决问题
那有没有办法能让黑土麦田实现三周除虫,让小麦远离虫害呢?答案是肯定的。
老李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例子。老李所在的村子也在东北平原上,他种了五十亩的小麦。今年,他就实现了三周内有效除虫,小麦生长得非常好。
老李首先从生态平衡入手。他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转而采用有机肥料。他在麦田周围种植了一些油菜花和紫云英等蜜源植物。这些植物吸引了大量的蜜蜂、蝴蝶等昆虫,而这些昆虫又吸引了捕食性昆虫,如草蛉和蜻蜓。在小麦生长初期,老李就发现麦田里的草蛉数量明显增多。据统计,每平方米麦田内草蛉的幼虫数量平均达到了10 - 15只,而以往使用大量农药时,几乎看不到草蛉的踪影。这些草蛉幼虫可是麦蚜的天敌,它们大量捕食麦蚜,使得麦蚜的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老李关注气候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他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预报,在病虫害高发期来临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在预计有连续降雨天气之前,他会提前疏通麦田周围的排水渠道,避免麦田积水,因为积水会影响小麦的健康生长,使小麦更容易受到虫害侵袭。他还会在降雨过后及时查看麦田,一旦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的迹象,就立即采取措施。
老李在种植品种的选择上非常谨慎。他没有盲目跟风种植热门品种,而是咨询了农业专家的意见。他选择了几个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混种。这样一来,即使有一种害虫专门针对某一个品种,但是由于混种的存在,害虫也无法大规模爆发。而且不同品种的小麦在生长周期、株型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提高小麦的整体产量。
除了老李的做法,在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也有很多有效的除虫措施值得推广。
从农业技术层面来说,生物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除了利用天敌昆虫,还可以使用微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Bt)制剂对于防治小麦鳞翅目害虫效果非常好。这种微生物农药对环境友好,不会像化学农药那样对土壤和周边生物造成污染。据实验数据显示,在使用了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的小麦田中,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死亡率可达80%以上。
物理防治也有它的独特之处。比如设置诱虫灯。在夜晚,诱虫灯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线,吸引害虫前来。然后害虫就会撞到灯周围的电网或者粘板上被杀死。在一个面积为一亩的试验田中,设置诱虫灯后,每晚能够捕获到大量的害虫,其中麦蛾类害虫占到了捕获总量的30%左右。
另外,合理的轮作休耕也是解决虫害的有效手段。通过轮作不同作物,可以打破害虫的生存周期。小麦和豆类作物轮作,豆类作物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同时由于豆类作物与小麦的生长环境和营养需求不同,害虫难以在这种交替的环境中大量繁殖。
在解决黑土麦田虫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民的培训和知识普及。很多农民对于新的除虫技术和理念了解不够。政府和农业部门应该加大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讲座,向他们传授最新的虫害防治知识。就像老李,他就是在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后,才掌握了这么多有效的除虫方法的。
黑土麦田实现三周除虫,让小麦无虫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通过生态平衡的维护、气候因素的应对、种植品种的科学选择以及多种防治技术的综合运用,再加上对农民的知识普及,我们一定能够让小麦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中茁壮成长,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不僅是农民朋友们的心愿,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共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