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眼女孩王金秋:15岁眼睛肿瘤长得比头大,母亲不闻不问消失不见

鹿哥Gustav 2024-11-28 14:03:12

为了探索人性的善、又或是揭露人性本恶,采访者往往会走煽情路线。

这一次依旧不例外。

王金秋在病床上躺着,被左眼球硕大的肿瘤折磨得痛不欲生,记者依旧会“合时宜”的问一句:“你想妈妈吗?”

妈妈?她实在有些陌生。

记忆里依稀有些印象,实在记得不多,她只能随心回答:“不想。”

兴许是觉得这样说不对,又补了一句:“有时候有那么一点点想。”

就这一幕,引起无数网友泪目,纷纷留言。

“多好的一个女孩,太遭罪了。”

“帮一帮她,实在太心疼了。”

人世间、多疾苦,常无奈,遇到了总想着帮一帮。自从王金秋的事情发布在网上,不少人伸出援手。

人间大爱,莫过于此。

不过,她的母亲也被置于风口浪尖。

一、生病的孩子

15岁的王金秋生了病,很严重的怪病。

最先发现不对劲的是学校老师,然后通知了金秋爸爸王立忠。

也就从那天起,她的生活变了。

从前那个活泼、爱唱歌的小姑娘,日夜承受着病痛折磨。那不是小感冒,是一种名为原始神经外胚瘤的恶性肿瘤。

只要是恶性肿瘤,那就没个好。

肉眼可见王金秋左眼部位的瘤子越来越大,都快赶上婴儿的头了,看着就挺吓人,关键这病不仅吓人、还能要人命。女儿生了病,砸锅卖铁也得治。

先是在小医院住着,不过当地医院并没条件治好。

东拼西凑、找亲戚朋友借了个遍,王立忠总算凑到了十多万,然后就带着王金秋上北京大医院。

这病不好治,医学上称其为“罕见的高度恶性的神经系统肿瘤”。当然,正是如此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第一次手术,很成功。

当时王金秋左眼部位的肿瘤被切除,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和普通女孩样貌没有两样,也没留下特别的伤疤、后遗症。

兴许要不了多久,她就能回学校上课。

那段时间她很开心、很活泼,期盼着早点回家。

事情自然不会这么顺利,治疗原始神经外胚瘤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等,每种治疗方式都有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复发。

尤其是手术治疗,很可能因癌细胞局部扩散导致术后复发。王金秋就碰上这事,左眼部位很快又长出了一个新的瘤子,且日益增大。

可前一次手术之后,王家再也拿不出一点积蓄。横亘在多数人面前的,永远不是无药可医,而是无钱可医。

穷病难治,难倒了英雄汉。

看着床上痛苦的女儿,王立忠生出深深地无力感。明明已经足够努力,可总是差那么一点。无奈,他打算带女儿回老家保守治疗。

说是保守治疗,其实是等一个奇迹。

直白的说,是回家等死。

二、消失的妈

世界没有奇迹,如果有,那一定是人创造的。

任何人都清楚,只要王金秋走出那间病房,她的生命即将进入倒计时。才15岁,多么青春美好的年纪。

校园里,同学们朝气蓬勃、欣欣向荣。

病房里,王金秋满脸痛苦、充满期许。

万幸,一名记者无意中听说了王金秋的故事,当亲眼看见一个15岁的孩子被肿瘤束缚住飞翔的翅膀,他决定做点什么。

奇迹正在发生。

记者拍下的视频迅速在网上发酵、传播,越来越多网友看见了金秋的故事,有志愿者来医院看望,有学校自发组织捐款,更有海外同胞借助网络平台,带来他们最真挚的祝福,所有人只有一个想法: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

短短四天,募捐来十几万。

王金秋有救了。

当然,更多媒体、个人纷至沓来。

不过对王立忠、王金秋以及负责王金秋的主治医生来说,外界汹涌的爱意固然感动,更重要的还是孩子的病情。

负责王金秋的主治医生坦言,病情不容乐观。

挂在金秋左眼部位的肿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大,起初只是影响左眼视力,慢慢压迫到视觉神经。

王金秋失明了,虽然只是短暂失明。

正常人其实是没办法理解那种感受,简短的文字也没法描述,大概就是恐慌、绝望、无助,尤其王金秋才15岁。

往日活泼的女孩,脸上再没了笑容。

这病难治、人难医,好在好心人多,总想着能让“祖国花朵”开的鲜艳些。

学校、医院、办公单位纷纷捐款,医院也出了一套适配的方案,以稳定王金秋的病情。幸运如期而至,好消息接踵而来。

来了个全身检查,她身体并没有出现最坏的情况——癌细胞扩散,想来这是王立忠父女这段时间听到最好的消息之一。

同时,王金秋的后续治疗费用也有了着落。

当然,最好的消息莫过于治疗方案起了效果。虽然长在左眼部位的肿瘤依旧大的比头还大,至少稳定住了。

由于肿瘤实在太大,动手术的风险太大,这次采取的保守治疗——放疗,疗程长了些,至少没有大风险。

一应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少人舒了口气。

许是为了应景、又或是无心之言,有记者问到了王金秋妈妈。

自从王金秋入院以来,都没有看到过她妈妈,始终是王立忠忙前忙后。才15岁,王金秋是需要更多关爱的,包括母爱。

王立忠说:“我也不知道。”

他的确不知道,王金秋四岁那年,就和孩子妈妈张鸿雁离了婚。十一年再没了联系,由他一手把孩子抚养大。

说到张鸿雁,王立忠是有气的。

三、有一点点想妈妈

“孩子这么大,她没有看顾过一点。”

王金秋记忆里,对妈妈的印象很模糊、很遥远。

所以当记者问她:“你想妈妈吗?”

她先是说不想,接着补充说了句:“有那么一点点想。”

少女藏不住心思,总归是想妈妈的。看见别人有妈妈陪着、爱护着,她肯定很羡慕,可想着妈妈这些年没来看过她一次,她又很伤心,就不想了。

孩子尚且如此,何况王立忠。

孩子四岁那年,他和张鸿雁离了婚,这些年把孩子辛苦拉扯大很不容易,他是没想着再和那人有联系。

可孩子病了,要用钱,张鸿雁到底是孩子的妈,总该出点力。

结果这段日子过来,一直没有只言片语。

做妈狠心到这地步,让王立忠很想不通。

为人父母者,常为子女计之深远,怎么到张鸿雁这儿,就像没有生过王金秋一样?带着好奇,记者欲探知背后真相,也想圆一圆王金秋“那一点点想”的小梦想。

几经波折,记者打听到张鸿雁现任婆婆的家。

不过没见到张鸿雁本人,倒是和张鸿雁婆婆聊了几句。据张鸿雁婆婆说,张鸿雁是知道王金秋生病这事。

至于为什么不去医院看一眼?兴许是忙。

最后记者问张鸿雁在哪儿,她婆婆摇了摇头,说不知道。借口嘛,越拙劣越好,这样就能让人知难而退。

显然,这家人是不愿再掺和进王家的事。

王金秋是王立忠的孩子,张鸿雁现在嫁到别人家,就好比“泼出去的水”,两家再无瓜葛,也就别扯母女关系那套。

是不是很绝情?不过是常事。

有多少二婚、三婚的人,只要离了原来那个家,就不再和原来的人有半点联系,这叫“断的干净”。

生活这事,向上。

记者也不甘心,打听到了张鸿雁妹妹家,想通过她妹妹联系到张鸿雁本人。电话打了,却没有人接。

照常,记者和张鸿雁妹妹聊起了张鸿雁这人。

张鸿雁妹妹有些无奈地说:“我姐也是个可怜人。”

和王立忠离婚之后,张鸿雁改嫁到一户人家,动辄被打骂、日子过得很不好,如今是三婚,日子才算好了一些。

刚过上好日子,大概是怕被拖累,这才躲着一直不管孩子。

也是从张鸿雁妹妹口中得知,当初张鸿雁和王立忠之所以离婚,是因为王立忠这人太懒、不上进。

各有各的说辞,往日是非对错谁说得清。毕竟孩子是无辜的,如今孩子在医院躺着、被折磨的不像人样,做妈的就算不出钱,总该去看看。

哪怕只是陪孩子说上几句话,孩子也该是高兴地。

记者如是想着,张鸿雁未必这样想。记者最后也没能联系上张鸿雁,王金秋“一点点想”的梦想没能实现。

不过王金秋不怪张鸿雁。

不是不恨,而是不知道怎么恨。她记忆中少有妈妈的片段,妈妈只是存在于她想象中的一个人。

只是别人有,她很羡慕。

羡慕归羡慕,终归和自己再没了瓜葛。

0 阅读:0

鹿哥Gustav

简介:喜欢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