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入狱,54岁娶小22岁美娇妻。
客厅挂着逝去多年的前妻遗像,仍日夜注视他的崛起。
他,就是中国最杰出的电影演员之一,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在葆。
他演绎的人物型形象深入人心,无愧“中国德尼罗”的美誉。
本来可以安稳渡过的中年,他却选择在54岁再婚嫁一个小他22岁的女子。
这一次,他终获幸福,并在商海上取得新的成功......
让我们走进杨在葆的传奇一生,感受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命运起伏中坚守梦想,最终绽放光芒。
01、杨在葆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和所有小伙伴一样,有一个“英雄梦”。
20世纪80年代,村里最大的娱乐就是看戏剧。
杨在葆特别热衷于豫剧和淮剧,每次看戏,他都会为戏中的英雄人物热血沸腾——关长云在战场上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形象,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忠勇精神……
直到有一天,杨在葆看到了电影《保尔·柯察金》,电影中意气风发、衣着蓝白条纹海魂衫的“朱赫”,深深触动了杨在葆。
他立志也要成为这样一名大英雄,为人民服务。从那时起,杨在葆心中就种下了一颗英雄梦的种子。
虽然杨在葆的父亲很早就因病离世,但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坚强正直的妇女,为了养家糊口,母亲独自一人拉扯大了5个孩子。
母亲的乐观坚强,给杨在葆的成长带来了深远影响,培养了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
上大学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并不容易,但杨在葆靠着国家提供的“人民助学金”,顺利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大学期间,杨在葆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导师——谢晋导演。
谢晋发现了杨在葆的表演天赋,给了他在电影《大风浪里的小故事》中出演第一个银幕角色的机会。
尽管只是一个小角色,但这成为杨在葆实现英雄梦想的第一步。
出演这个角色也使杨在葆看清了自己更适合反派角色,这为他以后擅长反派角色埋下伏笔。
02、大学毕业后,杨在葆面临找工作的压力。
刚开始,他只能到处演龙套角色。然而杨在葆没有气馁和泄气,而是更加坚定了要成为大英雄的理想。
他相信只要努力,机会终会来临。
果然,在参演了第一部电影后,杨在葆迎来了第二次机遇——被称为“中国战争片之父”的汤晓丹导演相中,在电影《红日》中出演了一个连长角色。
为了足够逼真地演绎这个角色,杨在葆特意去部队生活了半个月,亲身体会军人的生活氛围。
由于杨在葆的精湛演技,这部电影上映后立即受到观众热烈追捧,杨在葆的演技也得到认可。
出演这个“连长角色”是杨在葆艺术生涯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事业成功之际,杨在葆还遇到了一个心爱的女孩,和女孩结婚,并且生下了一个女儿。
然而,好景不长,1971年,杨在葆被诬陷入狱,在牢狱中度过了艰苦的4年时光。
这场冤狱使杨在葆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也未能击垮他的梦想。
反而在这场艰难的遭遇中,杨在葆学会自强不息,化悲痛为力量。
狱中他靠自学保持头脑清醒,并在劳动中磨练意志。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杨在葆起初也动摇过,担心被长期监禁会影响家人生活。
他甚至给妻子夏启英写过一封信,建议两人离婚,以免妻子受牵连。
但是他立志坚强的妻子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
夏启英在回信中告诉杨在葆,自己会一直等他,与他一起度过难关,以及孩子们也会等爸爸回家。
这封信极大地鼓舞了杨在葆,让他重拾信心,决心挺过这场冤狱。
在奉贤看守所 8 个月高压审查后,杨在葆被正式收监入狱。
监狱生活远比看守所更为苦闷与枯燥。
前两年,很少有人过问杨在葆,他的日子就在牢房中度过。
为了心智不至于迟钝,杨在葆主动找事做,他把自己的衣裤反复拆洗缝制,既锻炼手工技能,也保持大脑活跃。
没有人交流时,他就自己大声朗读《毛选》,以维持语言组织能力。
尽管生活枯燥,但杨在葆学会自强,不让心智被监狱生活侵蚀。
第3年起,杨在葆终于有机会参与狱中劳动,这使他的生活有了一点变化。
劳动过程枯燥,但可以避免整日面壁。
杨在葆被分配到工厂,负责简单生产重复工作。
同时,一些好心的狱友也偷偷照顾杨在葆的生活起居。
狱友们利用暗语或眼神,告诉杨在葆哪里藏有馒头等食物。这些小小温暖成为杨在葆度过难关的动力。
四年牢狱生活终于在1975年结束,杨在葆获得平反,重获自由。
然而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很快被现实打破——妻子夏启英因等待他四年积劳成疾,已经不幸离世。
这对杨在葆是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了悲痛之中。
但是,他也明白这段牢狱生活已成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不能重来。
杨在葆告诉自己,要面对现实,承担起照顾母亲与子女的责任,重新出发。
这4年冤狱使杨在葆失去了爱妻,也付出了职业生涯的代价。
但是它并没有击垮他继续追求梦想的意志。
04、出狱后,杨在葆逐步重拾事业,又迎来第二任妻子陈丽明。
人生跌宕起伏,但他选择面对逆境,永不言弃。
这段狱中历练成就了杨在葆坚忍不拔的性格。
即使命运给予沉重打击,他也能坚持内心的正义追求,最终化险为夷,再次实现梦想。
他重新出发,在导演舒适的帮助下返回影视界。
在电影导演舒适的帮助下,杨在葆终于在1978年重返银幕,出演了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电影《江水滔滔》。
其中,1984年主演的电视剧《血,总是热的》为他带来高度评价。
杨在葆扮演“程朝群”这个恪尽职守的中央警卫干部,将一个本可以描绘为高冷公务员的角色,演绎得人性光辉、饱满丰富。
这种细致入微的表演风格获得表演艺术家的赞誉。
最终,杨在葆凭此剧夺得电视剧飞天奖,并在同年摘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达到演艺生涯的顶峰。
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杨在葆的感情生活也迎来新的突破。
1984年,在电影《双雄会》拍摄期间,杨在葆邂逅了一位小他22岁的新人演员陈丽明。
陈丽明被杨在葆的对艺术修养和演技造诣折服,两人在工作中渐生情愫。
27岁的陈丽明鼓起勇气向杨在葆表达了爱意,希望两人能结为伉俪。
起初,杨在葆并不看好这段感情,两人年龄差距较大的关系,但陈丽明的执着最终打动了他。
为了考验陈丽明,杨在葆给了她3个条件:照顾好自己的子女,一起抚养亡妻的母亲,并在家中客厅挂上亡妻的遗像。
陈丽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三个条件,双方正式确立了关系。
1986年,两人喜结良缘,开始了新生活。
虽然这段感情遭遇过外界非议,但他们选择相互扶持、共同进退。
杨在葆认为,陈丽明的出现是人生新的恩赐,是上天送给他的宝贵礼物。
陈丽明也真心实意地对杨在葆付出感情,成为他事业夫妻生活中的重要支柱。
两人携手共度后的人生,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20世纪80年代后期,正值事业和家庭双丰收的杨在葆,开始逐渐淡出影视圈,投身到商业活动中。
其妻子陈丽明于1993年做出转型决定,弃演从商,创办了北京计尔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杨在葆对妻子的选择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夫妻两人携手合作,一同踏上了商海征程。
起初,杨在葆还会接拍一些电视剧和电影角色,但日益投入到妻子的公司事业中。
陈丽明凭借过人判断力和自学能力,将公司做成专为医院提供化验设备的科技公司。
杨在葆则利用自己在艺术界的人脉资源为公司拓展业务,两人各显神通,合力将这家科技公司做成业内佼佼者。
陈丽明最终还当上了两家公司的总经理,成功实现从演员到女强人的转换。
随着年龄增长,杨在葆对影视事业的热情也逐渐不如从前。
2001年,他正式宣布淡出影视圈,专心经商。
妻子陈丽明已经是一名成功的女强人,杨在葆也想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家庭事业再做贡献。
06、两口子共同创办了影视公司和酒店服务公司,杨在葆担任董事长,正式跻身商界。
在妻子精明能干的带领下,杨在葆夫妇的公司发展迅猛。
他们先后投资拍摄多部电影,并在全国各地创建酒店服务公司。
凭借两个人在娱乐圈和商界各自的人脉资源,公司经营日益蒸蒸日上。
进入2010年代,杨在葆夫妇已经靠投资经商积累起亿万财富,成功跻身富豪阶层。
晚年的杨在葆过上了富足舒适的生活,但他并不忘记回报社会。
杨在葆继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
他为促进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基金会献计献策,并慷慨解囊资助本行业的青年人才成长。
2011年,杨在葆被中国文联授予终身成就电影演员称号,对他的杰出艺术贡献给予肯定。
从影视到商海,杨在葆成功实现了多重转身,并将事业发展到更高层次。
陈丽明的加入,给杨在葆带来精神与能量的双重支持。
离开舞台银幕后,杨在葆继续在文化慈善事业中发光发热,书写人生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