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宿州可不止‘离离原上草’,还有一首千古名诗!

宿说城史 2025-04-20 13:33:34

提起白居易,我们都知道宿州符离,是白居易的第二故乡,其少年时期,因老家新郑战乱,跟随父亲来到徐州,父亲把他家人安置在彭城南的符离县。

白居易在符离断断续续生活了22年,这里有着他刻骨铭心的初恋,符离姑娘湘灵。

这里的环境,被称为濉南古原,白居易16岁时就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说在中国是妇孺皆知。这首诗自小就学,是语文课本中必背的古诗。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富有情味,以通俗易懂著称,他的诗作不仅小孩能听懂,甚至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理解。

如今,我们提及白居易,一般只会宣传他的“离离原上草”和白居易的初恋湘灵,或是白居易的好友“符离五子”,还有他曾游览的流沟寺、古陴湖、大运河,却忽略了白居易的另外一首千古名诗。白居易的名诗有很多,其中有五首诗被选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而这五首诗,就有两首诗和宿州有关!‌白居易被选进语文课本‌的五首诗,分别是《草》、《忆江南》、《钱塘湖春行》、《观刈麦》和《望月有感》‌。

《草》就不用多说了,就是那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课文中选中的是前四句,还有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古道、荒城,即宿州的古驿道和符离城。关于《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首诗歌想必大家也耳熟能详。

《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此句大家应该都会背诵。

《观刈麦》,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大家应该也会有印象。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望月有感》,诗中最后一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为千古名句,想必大家都还会背诵吧。

这首《望月有感》,就和宿州有关!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当年我们在背诵这首诗的时候,一定忽略了这首诗还有引言,所以,大家才不会想到,这首诗和宿州符离也有关系。

一夜乡心五处同,五处,即浮梁、於潜、乌江、符离、下邽。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自从河南地区(唐河南道)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饥荒四起,兄弟姊妹也因此流离失散,各在一处。夜晚看到月亮,有所感触,便写诗,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西东。战乱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吊影伤情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秋蓬。同看明月伤心落泪,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兼示符离”,据推测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至贞元十六年春之间。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时写下了《望月有感》。

符离,虽然不是白居易的出生地,但也是白居易一生牵挂之地,他曾多次回符离,无论是《汴河路有感》: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还是《埇桥旧业》:别业埇城北,抛来二十春、亦或是《重到毓村宅有感》:欲入中门泪满巾, 庭花无主两回春,都说明他对符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已经把宿州当成他真正的故乡。这里有着他一生的牵挂湘灵姑娘,也有他熟悉的一草一木,虽然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但这是他生活了二十二年的地方啊!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