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至今仍然是脍炙人口的一件事情,那是一场老一辈革命功勋的饕餮盛宴,在当时引起世界各个国家的关注,很多人都想不到,我党、我军在国内形势极其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能够靠着落后的装备最后取得了胜利而建立了新中国。几人欢喜几人忧,有人为此产生了感慨,他说:当初自己站错了队,不然我就是元帅之首,这位敢与朱老总比肩的人物是谁呢?
1932年,伦敦的一个会场里聚集着来自各界的华侨,他们来这里都有一颗抗日救国的爱国之心,听着台上那位出众人物慷慨激昂的演讲,每个人都是热血沸腾,一时间他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一位外国医生曾拿着酒杯向他敬酒,直言:如日你打败了日本,我把这个传家宝酒杯送给你,这个人拿起酒杯一饮而尽,他就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张发奎。
张发奎是广东韶关人,曾是孙先生的侍卫。他可不是一般的武将,在陆军学校时曾以一篇论文在学校名声大噪,后来得到孙先生赏识而被提拔为中尉副官。他文能写军事理论、武能冲锋在前,这样的人才正是军队中缺少的将领,因此他的军衔晋升很快,北伐时期他是12师的师长。在他的指挥下打败了吴佩孚,取得了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的高光时刻。
他曾与叶挺将军联合作战,看到叶挺将军的独立团中共产党员不怕牺牲的作战精神,让张发奎非常感动,因此,当蒋发动“围剿”时,张发奎是非常反感的,甚至他还公开替共产党说话。不要以为他人微言轻,此时的他已经是11军军长,手里掌握着重兵的实权人物,他说话的力度就连蒋都得畏惧三分,这也是他敢替共产党发声的资本。
他的态度决定了他与蒋作对的立场,此时汪精卫想要另立门户,以张发奎的资历汪精卫求之不得,起初二人算是合作愉快。但是当汪精卫露出汉奸的嘴脸时,张发奎又气又恼,他只能暗中帮助共产党。他的队伍也随之强大起来,这时有一些名将慕名而来,其中就包括了贺老总和叶帅、林帅等人,同时与陈老总、徐帅也建立起了革命情谊。
张发奎这样的重要人物,无论实力和人脉都是值得争取的将领,我党也曾了解过他的想法,只是张发奎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现实。之所以说简单,是他认为自己在凭良心做事,不忍看到共产党这样年轻有为的革命队伍遭到屠杀;而说现实,那就是在白色恐怖时期,我党的处境非常危急,与国民党的强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张发奎没看好共党的发展前途。
因此,我党尊重他的个人意见,没有再坚持让他加入革命队伍,而他也没有停止对共党的关照,为我党保护了很多革命将领,除了上述的五位元帅之外,还有粟裕、徐海东、罗瑞卿等六位大将。这些人先后都在他的麾下任职,也正是他的保护之下,为这些人提供了有利的成长环境,只是每个人的志向不同而后来分道扬镳。
抗战前期,张发奎是坚定的抗战成员之一,先后多次向蒋请命奔赴前线,但蒋因他反复无常的举动并没有重视他,经常是有军队无军饷,他的部队根本无法上前线。在蒋的打压下,张发奎有力使不出,后来蒋派他去“剿共”,他一气之下跑到了国外。于是出现了篇头的一幕,他不能用军事武装抗战,那就做抗日救国的宣传,此时再一次体现出他的口才与能力。
直到抗战打响,国共形成统一战线后,张发奎这位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先后取得了多次重要战役的胜利,在抗战时期他是立了大功的,只是在抗战结束之后,他仍然站队蒋介石,这也是他最大的错误选择吧。只是他在蒋那里也没讨到什么好处,如果不是他是北伐名将,在老粤系中德高望重,以蒋的性情早就除之而后快了。
张发奎与蒋的关系一直比较尴尬,以至于后来蒋逃往台湾时,他则跑到了香港定居,当开国将帅名单公布时,他难免不了会唏嘘感慨,如果当初他接受了共产党抛来的橄榄枝,还真不好说他在元帅之中排名第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