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一条鱼都不敢收,不与民争利,那些贪官污吏为何执迷不悟?

小凡读史 2024-12-27 13:04:53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宰相叫公仪休,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鲤鱼,很多人就送鲤鱼给他,他拒而不收。别人问他原因,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如果因为我收了人家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那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鱼来吃。因此,我是绝对不能收人家送的鱼。”

大家看完这个故事有何感想,我看完这个故事之后第一反应,公仪休这个人是一个会算账的人。他明白事理,知道不能因小失大,要知道一国宰相已经是最高的官职,俸禄自然也不会少,绝对能够天天买鱼吃,但是如果自己因为接受别的贿赂失掉官职,恐怕到时候没有人会送鱼给自己了,自己也买不起鱼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反观当下,各个贪污腐败的大老虎、小苍蝇哪个的物质生活没有保障,别说天天买鱼吃,就是隔三差五吃个鲍鱼也吃得起。可是他们却没有公仪休这种觉悟,他们可能直到被抓起来关进监狱的时候才会醒悟这个道理。或者可以说,道理很浅显大家或许都明白,可是能够坚持做到清正廉洁确非常困难。

其实给我触动更大的是关于公仪休的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循吏列传》中。故事是这样的,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

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这就是拔葵去织的故事。

当时看到《史记》中的记载时有点懵,这个人神经病吧,蔬菜味道好全部拔掉,老婆勤俭持家,自己织布被赶出家门。后来看到最后一句话才明白,原来公仪休是不想与民争利。

既然国家已经给了我足够的俸禄,我怎么能够和那些没有俸禄的农民、织女去争夺利益呢?这远比他拒不受鱼的故事更加震撼,这种朴素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经济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当今的社会当中更是如此,所有人都是为了利益在四处奔波、蝇营狗苟,弥漫着浓厚的自利主义。对于贪官污吏来说,有谁能做到不与民争利,他们哪个不是凭借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家人、亲属,大开方便之门,去和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争夺利益。

公仪休这个古代的宰相和当今贪腐的老虎苍蝇区别在哪呢,个人以为,区别就在心中的理想信念。

吕思勉先生曾经总结,专制之世作为国家中坚的士大夫的美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爱钱,二是不惜死。在封建时代,优秀士大夫忠君爱国,心中只有君主、国家,所以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在当下为官者应当始终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自然不会去受贿、去与民争利!

参考:《史记·循吏列传》、吕思勉《中国通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