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三区三线的完成,中心城区扩容落下帷幕。
相对于经开区和航空港区来说,高新区的扩容规划公示相对比较慢。
近期,终于有了新动作!
这个高新合作起步区的局部地块的公示,也意味着,高新区扩容部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根据已经发布的规划图来看,主要为二类工业用地。
如果你仔细深究,你会发现不仅这个地块,最近广武镇AB片区控规,这两个片区的规划中,工业用地也是比较多的,并且在工业区块线专项规划中体现。
所以,在高新扩展区内,未来产业为先的大方向已经跃然纸上,毕竟在工业分布上,高新是比较多的。
喏,我们直接看前几天刚出的,这张决定郑州走向的《郑州市工业区块线专项规划》:
制造业强,城市就强,这已经是被印证的事实。
为了成为“制造强市”,郑州在努力:
规划了工业区块线640个,其中一级区块线419个,面积598平方公里,在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就是工业,包括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以及以外集中成片的工业用地。二级区块线221个。在这些工业区块线中原则是不得调整的,基本上划定了工业的红线范围。
图中,基本上连片的区域一级区块集中在三个区域:高新区、经开区、以及航空港区。
其他区域基本上都是零零散散的。
可见这次扩容,是有循序渐进,有规划,不盲目:
原属开封市尉氏县下辖的洧川镇、岗李乡、大马乡、大营镇4个乡镇,已正式划归郑州航空港区代管,并正式挂牌。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囊括了中牟县西南部分区域。
高新区的共建合作区域主要为高村和广武两地,面积约272.43平方公里;其中合作共建起步区为30平方公里。
据悉,此次中心城区的扩容完成,范围面积有望达到2309.16平方公里。
郑州不仅变大了,制造实力在未来10年也将会有新的突破。
2
然而,最最关键的是并肩一起走的兄弟们也扩大了。
在存量时期,城市的竞争尤为激烈,单打独斗绝对不是终极,抱团才是归宿。
郑州都市圈城市的确定,会给它带来源源不断的人力财力。
大湾区和长三角也不例外,并且在2024年已经融为一体。
广佛肇莞惠城际铁路,投入运营,让大湾区这几个城市瞬间变成了一个“市”。
长三角的超级环线高铁,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巧妙地连成一个“环”。从上海出发,最终又回到上海,基本上涵盖了长三角重要的城市,形成闭环,加强联系。
那么,到底有哪些兄弟跟郑州一起走?
“1+1+3+N+X”此刻有了具象化:
根据公开的《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 (2022-2035年)》的规划,以《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确定的空间范围为重点,将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漯河市、济源示范区的其他区域纳入统一规划。直接给了这张清晰明了的图:
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洛阳这些与郑州接壤的城市,就连济源和漯河也加入进来了,这城市在揭晓的那一刻,确实震惊,1拖8,拖着兄弟们一起走。
关键是除了城市加入外,为了让各组团更为紧密,树立典型,建立特色组团。
在中心城区和航空港区的引领下,提升开封和许昌中心城区的功能,培育上街—荥阳、中牟、兰考等特色城镇组团,将中原农谷纳入统筹考虑。
空间布局从大到小,大可以连成片重拳出击,小的在各自的片区熠熠生辉,带动起来。
就以兰考为例,郑州也不断的去支持。
高新区与兰考的”飞地园区”项目、农光互补-中原氢能走廊兰考基地、兰考县与河南太龙战略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实现郑州高新区与兰考的联动。
另外一方面,郑州集中河南的优势去发力全国,给大家提供好的平台。
国家电气装备集团公司宣布与河南郑州建立合作框架协议,在郑东新区设立中原区域总部,并将许继集团、平高集团相关部门搬入郑州办公。郑州和许昌,两个城市的政策倾斜力真不是一个级别,利用郑州给这些企业拉资源,进而扩大影响力。
整合资源,融入都市圈大家庭后,不说其他的,交通就有很大的改变。
来看未来的规划:
1小时连接都市圈各城市。2小时通达京津冀。3小时通达长三角……
咱们河南的米字型高铁,在全国是第一个完成的,而且在河南省内也提高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未来还有环线高铁的落地,这背后就是要赤裸裸的支持。
3
郑州扩容的落地,也让一部分地区收益,但是也让有些地区苦等无果。
就比如之前一直苦苦等待撤县划区的南龙湖,荥阳,和中牟,未来会是很艰难的存在。
没有真正融为一体就意味着资源的倾斜度不高,不说其他的,就比如地铁8号线,横跨东西大动脉,到了绿博就戛然而止了。
在扩容收紧的情况下,未来中心主城的地位只会无限放大,环线的等级价值也会更加的突出。
而大都市圈让一些有特点的城市迎来风口,但是这也意味着,风口与虹吸并存。
自己强大,就会成为独立的个体。如果强大不了,只能被虹吸。人,产业流动是最明显的例子。
同样属于都市圈的三个城市就很典型,洛阳,许昌、开封。
未来这三个城市的故事都会被改写。
此刻,只想说,郑州的发展蓝图已定,接下来就要努力。
努力的引进产业,努力的引进像比亚迪这样的产业,努力形成产业集群。
就像合肥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的落地,以及东莞的华为上下游产业的落地一样,直接让合肥、东莞赚的盆盘钵满。
努力的引进教育,疯狂的建学校。虽然今年河南高校以174所的总量,超过江苏(172所)、广东(165所),排名第一。
但我们一直有没有这个关键问题上有争议,在河南人口流失的过程中,如何留下年轻人更为有意义。
不管如何,河南在努力,郑州也在努力!希望郑州越来越好!
作者[点赞]
郑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