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为何在1962年被勒令搬出中南海:直言不讳引发的后果。

浩博说 2024-12-28 12:16:31

1930年,王稼祥留苏回国,进入中共中央宣传部开展革命工作。次年4月,王稼祥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

一开始,王稼祥也是王明路线的支持者,来到中央苏区后,在讨论如何开展反“围剿”作战时,他第一次听到了毛主席、朱德等人有关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歼敌的详细主张和部署。双方经过反复争论后,毛主席的意见最终获得了通过。

经过这次会议,王稼祥对毛主席的理论主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曾主动找毛主席深夜长谈。这次谈话后,王稼祥越来越发现毛主席这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革命家已经开创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并逐渐越来越赞同毛主席的理论和主张。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上,毛主席再次受到批判。出乎意料的是,被视为“王明派”的王稼祥却一反常态支持毛主席,直言“指挥重任非他莫属。”

王稼祥的话不仅令在场的其他同志意外,更让毛主席震惊。会前,毛主席虽然也察觉到了他的变化,但只想着他不反对就好了,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是支持自己的。

虽然王稼祥的支持没起什么作用,毛主席还是被派去后方主持政府工作,免去了军中的职务。但王稼祥的转变也让毛主席看到了希望。

长征途中,王稼祥因受伤跟着担架队行动,毛主席因生病同样在担架队,两人因此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途中,毛主席认真向王稼祥分析当前党内和军队的情况,并积极坦率地向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毛主席的影响下,王稼祥深受启发,并完成了思想上的彻底转变,转而支持毛主席。

1935年,遵义会议上,王稼祥一开口,便态度鲜明提出支持毛主席,并批评了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独断专行,要求撤销他的军事指挥权,同时主张毛主席参与军事指挥。

会后不久,便成立了由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作战。

遵义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这次会议上,王稼祥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以致多年后毛主席还经常说这样一句话:

“王稼祥是最早就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他投了关键的一票。”

王稼祥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对毛主席的支持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的历史功绩,却少有人提。尤其在1962年时,王稼祥还经历了被撤职、搬离中南海这一变故。

1962年,新中国处于内外交困的处境。经历三年自然灾害,饥荒仍然像一把利剑悬于人民头顶。国民经济也不见有明显起色,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等均不景气。此时,中印因边界问题纷争进一步升级,蒋介石还在蠢蠢欲动。

王稼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因敢于直言而逐渐离开了领导岗位的。

其实,早在1958年,王稼祥心中就已经开始有了深深的忧虑。他经常失眠,每天晚上,他要么一个人看着外面沉思,要么坐在办公桌前写着什么,有时还会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看起来十分焦躁。

因为这时,还没有经过试点的人民公社已经在农村广泛建立起来了。而不科学、违反自然规律的各种数据也报了上来,他深深地为这种荒唐的狂热而感到不安和担心。

同年11月,八届六中全会上,王稼祥经过深思熟虑后,对人民公社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毛主席得知王稼祥的意见后,说道:“那么多中央委员,只有王稼祥一个人反对?组织几个人开个小会,让他详细谈谈。”

王稼祥听后,说道:

“作为党员,一个中央委员,我的意见已向中央谈了,中央认为对的,可以考虑,中央认为不对,可以随时对我批评,至于开小会,那就不必要了。”

1962年,国内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在七千人大会期间,王稼祥在得知人民群众更多的实际情况后,流下了眼泪。

于是,他提出适度收缩对外援助的规模和力度等一系列建议,然而,这些建议却被有心之人利用,给他扣上了“修正主义”的帽子。

不久后,王稼祥实际上被撤销了在党内的领导职务,并搬离了中南海。妻儿也因此受到牵连和影响。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王稼祥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糟糕,到了晚上,还会不时惊叫。

1974年1月24日,王稼祥在北京病逝,享年68岁。1979年,中共中央为王稼祥恢复了名誉,胡耀邦评价他说:

“总的说来,稼祥同志后半生的成就,并不比前半生逊色,并且为前半生增添了新的光彩。”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8期、人民周刊2009年3期、党史文苑2009年9期、文史博览2020年12期、当代工人2016年21期

15 阅读: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