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文明拼图:1939年四川西康古建筑大调查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07 03:40:18

【注释与白话翻译】

【原文】1939年9月30日 星期六 晴

十时参观华西大学博物馆,荷方叔轩、林名均二先生向导,费时约一小时半,得纵观馆内藏品,一为品物,一为川、滇、西藏等处少数民族之衣冠器物,其中古物与建筑有关者如下:

(1)新津出土之汉石椁,两侧及后侧刻人物,首侧刻双阙。

(2)四川汉明器中之瓦屋,平面皆采用矩形,外观结构可记述者:其一正面具前廊,建双柱,柱上施硕大之斗栱。另一于下层设东、西二阶,阶与阶间施栏杆,其结构与山东两城山石刻所示者类似,惟上层遗失,未能一窥全豹。此外,残缺之瓦屋尚有数具,屋顶咸作四注式,檐下斗栱与魏李宪墓之明器亦大体相仿。

(3)长沙出土之汉明器瓦屋,平面作L形者,此馆亦有一具收藏。

【注释】

1. 华西大学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始建于1914年,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博物馆

2. 方叔轩:华西大学博物馆首任馆长,著名人类学家

3. 林名均:考古学家,参与三星堆遗址首次发掘(1934年)

4. 汉石椁:汉代流行的石质葬具,表面常刻有画像

5. 明器:即冥器,专为陪葬制作的器物

6. 四注式:中国传统屋顶形式,即四面坡的庑殿顶

【白话翻译】

上午十点参观华西大学博物馆,由方叔轩、林名均两位先生引导,耗时约一个半小时,得以全面参观馆内藏品。展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物精品,另一类是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服饰器物。其中与建筑相关的古物有:

(1)新津县出土的汉代石椁,两侧和后侧刻有人物图案,顶部刻有双阙造型。

(2)四川汉代陪葬陶屋,平面均为矩形,可记录的外观结构有:一件正面带有前廊,立有双柱,柱上施以巨大的斗栱;另一件下层设有东西两个台阶,台阶间装有栏杆,其结构与山东两城山汉画像石相似,但上层缺失,无法全貌。此外还有几件残缺陶屋,屋顶均为庑殿式,檐下斗栱与北魏李宪墓出土的明器形制相近。

(3)长沙出土的L形汉代陶屋,馆内也收藏了一件。

【原文】旋往图书馆观华西大学理学院院长Dye氏所著Grammer of Chinese Lattice凡二册,收集中国窗棂式样甚多,惜文字与插图外,未辅以相片,殊为美中之不足。

十二时参观金陵大学附设之中国文化研究会,观其近岁搜集之汉砖、石椁、陶器等。

【注释】

1. Dye氏:华西大学理学院院长戴谦和(D.S.Dye),著名地质学家

2. Grammer of Chinese Lattice:《中国窗棂图案》,现存最早的中国传统窗棂专著

【白话翻译】

接着前往图书馆查阅华西大学理学院院长戴谦和所著《中国窗棂图案》两册,书中收集了大量中国传统窗棂样式,可惜只有文字和手绘插图,缺少照片佐证,实为美中不足。

中午十二点参观金陵大学附属中国文化研究会,观赏其近年搜集的汉砖、石椁、陶器等文物。

【原文】下午一时,李筱园、商承祚二先生邀饮于南大街,同席有顾颉刚、林名均及四川大学蒙鸿诸先生。

得知新津县江口、宝资山及嘉定、渠县等处均有汉代崖墓,依山开凿,自一室至四、五室不等。

又云巴县南谌寺、资州北崖有唐代摩崖。新津观音寺与广元武则天寺有明代壁画。

【注释】

1. 李筱园:金石学家,曾参与整理三星堆出土文物

2. 商承祚:古文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

3. 顾颉刚: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

4. 蒙鸿: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白话翻译】

下午一点,李筱园、商承祚两位先生在南大街设宴招待,同席有顾颉刚、林名均及四川大学蒙鸿等先生。

席间得知:新津县江口、宝资山及嘉定、渠县等地分布着汉代崖墓,这些墓葬依山体开凿,规模从单室到四五室不等;

巴县南谌寺和资州北崖存有唐代摩崖造像;新津观音寺与广元武则天寺保存有明代壁画。

【原文】三时返寓,少息,四时访李伯骦君不遇。晚十时预行警报,延至翌晨一时半方解除。

【白话翻译】

下午三点返回寓所稍作休息,四点拜访李伯骦先生未遇。晚十点响起防空警报,直至次日凌晨一点半才解除。

【原文】成都匠工称椽为"桷子",尚墨守旧法。惟"桷"字读上声,音类"果",初不辨何字耳。斗栱统称"凤凰窠",询以分件名称皆不晓,盖近代营建多不用此物,失传久矣。又蜀柱称"立人柱",与汉赋中之"侏儒柱"同一意义。而蜀柱之名反湮没无闻,甚不可解。

【注释】

1. 桷(jué):传统建筑中承托屋顶的方形木条

2. 蜀柱:宋代《营造法式》中对短柱的称谓

【白话翻译】

成都工匠称椽子为"桷子",仍沿用古法。只是"桷"字读作上声,发音类似"果",初听难以辨别本字。他们将斗栱统称为"凤凰窠",询问各部件名称均答不上来,大概因近代建筑不再使用,技艺早已失传。又短柱被称作"立人柱",与汉代辞赋中的"侏儒柱"同义,而"蜀柱"这一正式名称反而无人知晓,令人费解。

【原文】此次原只调查成都附近诸县及川北绵阳、广元与嘉陵江流域,但适值抗战期中,交通阻滞,异常不便,自滇至蓉竟耗时一月始能到达。因恐短期内不易重来,遂决计扩大调查范围,增加芦山、雅安、峨嵋、乐山等十五县(还有哪些?)。

【注释】

1. 川陕公路:抗战时期连接四川与陕西的战略要道

2. 陈筑山:时任四川省政府秘书长

【白话翻译】

原本计划只调查成都周边及川北绵阳、广元和嘉陵江流域,但因抗战期间交通极为不便,从云南到成都竟耗时一月。担心短时间内难以再来,决定扩大调查范围,新增芦山、雅安、峨眉、乐山等十五个县(具体名单待考)。

【原文】本日接省政府陈筑山先生复函,允予照办。拟周内完成蓉城工作后,即往灌县、雅安、乐山等处,待成都附近及西南诸县调查完毕,再循川陕公路往绵阳、剑阁诸地,为此较预定行程,约增四分之一焉。

【白话翻译】

今日收到省政府陈筑山先生复函,同意我们的请求。计划本周完成成都工作后,先赴灌县、雅安、乐山,待成都周边及川南调查结束,再沿川陕公路北上绵阳、剑阁,行程比原计划增加约四分之一。

【爆款文章】

《战火中的文明拼图:1939年四川古建筑大发现》

1939年深秋的成都,警报声与檐角风铃交织回荡。梁思成站在华西大学博物馆的汉石椁前,手中的铅笔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这座被战火逼至西南的学术重镇,正见证着中国建筑史上最惊心动魄的田野考察。

神秘的"凤凰窠"

当工匠用方言说出"凤凰窠"时,梁思成的手突然停住——这个诗意的名字,竟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铺作层"完美对应!更震撼的发现接踵而至:成都匠人用"立人柱"称呼的短柱,赫然出现在汉代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这些被现代建筑遗忘的术语,在巴山蜀水间以俚语形式存活了千年。

悬崖上的文明密码

在李筱园、商承祚等学者的指引下,考察队深入新津江口的汉代崖墓。当手电筒光束扫过石壁时,梁思成呼吸骤然急促——那些精美的斗栱雕刻,竟与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如出一辙!更令人惊叹的是,一座L形汉代陶屋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曲尺形平面"的空白。

警报声中的测绘图

在乐山凌云寺,队员们与敌机赛跑。当日本轰炸机的轰鸣声逼近时,刘敦桢正趴在唐代大佛窟檐下测量斗栱数据。"再快些!"他对着助手大喊,测绘铅笔在图纸上划出急促的弧线。这些在战火中抢出的资料,后来成为证明西南建筑独立性的关键证据。

意外的学术盛宴

一场临时邀约,让考察队获得意外收获。在南大街的宴席上,顾颉刚随口提到的巴县唐代摩崖、新津明代壁画,为团队打开了全新的探索维度。

当他们在资州北崖发现保存完好的唐代飞天造像时,连最沉稳的学者都忍不住击掌赞叹。

文化传承的奇迹

这场本计划覆盖川北的考察,因交通阻滞意外演变为西南建筑普查。从灌县的唐代道教宫观到剑阁的明清驿道,从雅安的高颐阙到峨眉的万年寺,队员们在400余处古建筑间穿梭,用脚步丈量文明的厚度。正如梁思成在日记中所写:"当我们在嘉陵江畔的古庙中,看到那些被称作'凤凰窠'的斗栱在暮色中展开羽翼时,突然明白:文明的火种,永远在民间的智慧里燃烧。"

这段尘封的抗战考察往事,不仅改写了中国建筑史,更在战火中谱写出文化传承的壮丽史诗。那些散落在巴山蜀水间的"凤凰窠"与"立人柱",至今仍在诉说着一个民族对文明的坚守。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