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两岸沟通统一大业,蒋经国提出特殊要求,邓公用4个字驳斥

晨绮史谈 2025-02-18 15:58:30

1975年4月老蒋去世,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并没有过多言语上的表达,只缓缓地对工作人员说了句:知道了。从语气来看,甚至有些沉重。军事层面,离世前的老蒋和国民党军,早已不是大陆人民军队的对手,所以他的死,算不上解除军事威胁。并且在两人几十年的较量中,水平高下早已分得清清楚楚,伟人的心胸是很坦荡的,此时他并没有一丝喜悦。

毛主席的身体也很差了,他真正感到沉重的,是两岸还没有完成统一。老蒋生前虽然有罪责,但国民党军败退台湾后,蒋某人还是坚持着“一个中国”的立场;即便是长期与新中国敌对的美国,也不能在这方面诱导、利用台湾当局。毛主席最担心的是,老蒋离世后当局政治风向不稳,给未来的统一大业构成阻碍。1976年9月,毛主席与世长辞,伟人没能看到两岸关系的实质进展。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蒋经国在七十年代后期平稳接过了当局权柄,并且他的历史包袱不像老蒋那样重。毕竟蒋经国没有在国内的军事战场上遭到过惨败,可以更全面地看待历史、分析形势。1982年蒋经国在一篇公开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故园与先人同在。作为一名政治人物,谈的话题虽是“家事”,但几乎所有人都能听出不同寻常的意味。1979年大陆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时,当局并没有正式回应,因此这一次蒋经国的话语很有“破荒”之感。

大陆政府当然欢迎这种态度,就在同年7月便以廖承志的名义,给蒋经国先生写了公开信,希望他能带头做出“功在千秋”的善举。蒋经国派出机要秘书沈诚,于1982年10月专程飞往北京。很明显,这是蒋经国在传递“友好”的信号。1986年沈诚第二次来京,小平同志会见了他。台湾当局能主动派出使者来大陆会谈,令两岸人民欢欣鼓舞,大家都期盼着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出人意料的是,沈诚给邓公带话,说蒋经国有一个要求,就是两岸统一“必须是在坚持三民主义的前提下”。在场人员闻之无不尴尬,邓公淡然地回复一句:这现实吗?尽管如此,小平同志却没有生气,他点燃一支烟,认认真真地告诉沈诚:你们在大陆搞过几十年“三民主义”,却外不能御敌,内不能使国家人民富强,历史早已证明过了,人民也做出了选择。

邓公的话,令沈诚印象深刻。回到台北后,他原原本本地将谈话内容汇报给蒋经国。此前蒋经国让沈诚带话,其实是在试探大陆政府及小平同志的底线。得到这个答复后,蒋经国反而坦然一笑,邓公的强硬态度,其实并未出乎他的预料。随后,蒋经国先生积极推动“两岸三通”,研究新一轮的会谈,甚至允许国民党退伍老兵回大陆探亲。他的明智之举,令海峡两岸的同胞们看到了希望。但接下来的现实却令人遗憾:1988年1月,蒋经国骤然离世。此后两岸关系又经历了演变和新的考验。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