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个怎样的人?他一死,李世民立刻从明君神坛跌落为凡夫俗子

墨影娱乐 2025-02-25 09:57:5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魏征死后,李世民像是突然失去了缰绳的骏马,从曾经的明君形象,开始滑向世俗帝王的通病——任性。

更讽刺的是,魏征生前劝了他无数次,死后却连墓碑都被推倒。

为什么会这样呢?

时间回到玄武门事变后的那个清晨,李世民刚刚解决了最大的政敌,站在皇权的巅峰。

但权力带来的不是安稳,而是隐隐的不安。

李建成的旧部依然心存疑虑,朝堂上也有不少人观望。

而在这些人里,魏征尤为特殊。

他是李建成的谋士,是李世民曾经的对手,却在玄武门事变后,被李世民破例留下,甚至亲自劝降。

大多数人都以为魏征会被清算,毕竟他曾经建议李建成削弱李世民的权力,甚至差点让李世民远离朝堂,彻底失去翻盘的机会。

可魏征不仅活了下来,还成为了李世民最倚重的谏官。

这听起来像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政治合作,然而,魏征的存在,对李世民来说,既是良药,也是毒药。

魏征最擅长的,不是揣摩圣意,而是直接指出皇帝的错误。

他的嘴,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专挑要害捅。

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征召未满十八岁的青壮男子入伍,魏征硬是死活不肯在诏书上签字,理由是“陛下既然以诚信治天下,就不能朝令夕改。”李世民被怼得没脾气,最后只能作罢。

可这还只是小事。

魏征真正让李世民头疼的,是他动不动就翻旧账,专门挑皇帝做过的错事反复提醒。

岭南局势不稳,李世民想发兵平定,魏征一句话劝退:“岭南那些部落并没有实质性的反叛,贸然兴师,只会把他们逼上绝路。”事实证明,魏征是对的,唐军最终不用一兵一卒,就让岭南归顺。

李世民对魏征,是又爱又恨。

他欣赏魏征的远见,却又受不了他的“话痨”属性。

而魏征的存在,也让李世民始终保持着明君的形象。

可一旦魏征没了,情况就变了。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李世民亲自去探望,甚至还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的儿子。

可魏征的回答只有一句:“我只担心国家的未来。”几天后,魏征去世,李世民痛哭流涕,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还废朝五日,以示哀悼。

然而,没过多久,李世民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李承乾谋反,侯君集被处死,而这两人,恰恰是魏征生前极力推荐的。

李世民越想越不对劲,突然觉得魏征似乎并不是单纯的忠臣,而是太子党的核心人物。

他开始怀疑,魏征生前的一言一行,是否都是在为太子铺路?

更让李世民生气的是,魏征竟然私下整理自己的谏言记录,拿给史官褚遂良看。

换句话说,魏征一直在确保自己的事迹被载入史册,而李世民的错误,则被一一记录下来。

这哪是辅佐皇帝,分明是为了自己的名声铺路。

于是,李世民一怒之下,下令推倒魏征的墓碑,甚至取消了魏征儿子与公主的婚约。

那个曾经被他视为国之栋梁的人,如今成了他最不愿提起的名字。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两年后,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结果损兵折将,铩羽而归。

回到长安后,他突然想起了魏征,感慨道:“如果魏征还在,他一定会阻止我做出这个错误的决定。”

于是,他重新为魏征立碑,并召见魏征的家人,给予赏赐,算是补偿。

可这一切,终究还是晚了。

有人说,魏征对李世民来说,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枷锁。

他让李世民保持清醒,也让李世民无法随心所欲。

而当这面镜子碎了,枷锁断了,李世民才发现,他已经习惯了魏征的存在。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