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五松山下荀娼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在一个惨淡的秋日,诗人途经安徽铜陵,错过了投宿地点,不得不栖身于一地僻人稀的小山村里。人地两生的境遇,夜色幽长的惨淡使诗人的心情非常不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正是诗人落寞情怀的真实写照。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是诗人耳闻目睹的农家生活现状,这里前句概写,后句细描,但不论是概写,还是细描写出的都是农家心身的两重悲苦。
秋收季节,硕果累累,一年辛苦此时将得以回报,这本应是令农人最为欢欣鼓舞的时刻,然而,五松山下的农人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不言而喻,丰收的果实不属于他们,繁重苛刻的赋税并没有忘记这偏僻之地。与此同时,邻家少女深夜杵声的单调凄凉以一个“寒”字了得,十二分地耐人寻味。
诗人在开篇中直截了当地说自己心情无有所欢,读完颔联当可明白,诗人的不快不仅仅局限个人的遭遇,实与农家的不幸紧密相连。正因如此,当荀温端出自己舍不得食用的美餐一蔬米饭款待诗人的时候,诗人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不但珍视如珠般的将一碗米饭描写成“月光明素盘”,而且“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诗人为什么面对一碗米饭又惭又谢,不能下咽?一般解释说,是因自己功业无成,不能像韩信那样名列王候,无法千金报答,流露出才能不得施展,抱负无从实现的遗憾。如此阐述真是大错特错,不但曲解了诗意,而且太过于小看了李白胸怀。
其实,就当时情况而言,诗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碗米饭,更是普通百姓一颗赤诚的待客之心。可以肯定地说苟姓老姐并不知道她面前之人乃是大名鼎鼎的大诗人李白,这正如漂母送食于韩信并不晓得韩信日后会裂土封候,千金回报一样,完全是真诚至纯,不求回报的馈赠,更何况这种馈赠是在极端困窘下做出的豪举。否则,诗人哪里会有三谢不安的惭愧之色,更无法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独具一格的诗篇。
李白一生为人傲岸,尤其视豪权富贵为粪土,不但嘲讽权贵,累轻王候,甚至“天子呼来不上船”。按他自己的话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而,如此桀骜不驯的诗人在普通山村老妈妈面前却展示了少有的谦恭与尊敬。这截然不同的态度,体现着诗人高贵的人格,表现了诗人与劳动人民之间息息相通的情感,是大友谊的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