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胞们在庆祝自己节日的时候,也要谨防专盯女性钱包的诈骗陷阱。3月8日,公安部网安局揭秘女性易中招的6类网络诈骗陷阱,并提供“防诈指南”。
“甜蜜陷阱”
张女士通过交友软件结识“海归精英”,对方嘘寒问暖两个月后,以“内部投资渠道”诱导她转账38万元,之后却开始“玩消失”。
网警提醒,该女子遭遇的是婚恋交友诈骗,需要提高防范意识,并冷静应对。
“精准攻心陷阱”
王女士接到“快递丢失赔付”的电话,按对方指引操作后,银行卡竟被盗刷6.8万元。诈骗分子能够准确说出订单信息,对于王女士等女事主来说极具迷惑性。
网警提醒,这是典型的冒充电商客服诈骗。官方平台不会通过私人电话处理售后问题。大家切勿点击陌生链接,不要将自己的短信验证码透露给他人,验证码是最后防线。
“轻松暴富陷阱”
“宝妈”李女士被“在家带娃月入过万”的广告吸引,按照对方要求操作,前期获得小额返利后,为提现连续充值12万元,最终却血本无归。
网警提醒,这位“宝妈”遭遇了兼职刷单诈骗。所有“零门槛、高回报”的兼职都是诈骗。刷单本身违法,大家切莫因小失大。
“情感绑架陷阱”
退休教师赵阿姨被“贫困山区儿童求助”的视频所打动,向虚假公益平台捐款后,个人信息被泄露,遭遇了连环诈骗。
网警提醒,此为公益捐款诈骗。献爱心,请认准正规慈善机构,警惕利用同情心的道德绑架式募捐。
“美丽陷阱”
23岁的小刘被“1元体验医美项目”所吸引,在对方的诱导下,签订了高息美容贷,最终因无力偿还贷款,被暴力催收。
网警提醒,这是医美贷款诈骗。大家要理性看待容貌焦虑,签订合同时务必查看对方资质,警惕“美容贷”“培训贷”等套路。
“打亲情牌诈骗”
陈女士突然收到“女儿”的消息。“女儿”称自己需要紧急缴纳培训费,陈女士急忙转账,之后才发现女儿的账号被盗。
网警提醒,陈女士遭遇了冒充亲友求助诈骗。请大家警惕陌生账号发来的“亲情求助”,一旦涉及转账,务必通过电话或当面进行核实。
“五要五不要”防诈指南:
要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功能;要定期与家人分享防诈知识(特别是独居老人);要核实陌生来电/信息(拨打官方客服确认);要设置银行卡转账限额(单日不超过1万元);要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
同时,不要轻信“稳赚不赔”“内部渠道”等话术;不要透露短信验证码、银行卡密码;不要点击陌生链接,不扫可疑二维码;不要参与网络裸聊、视频私密聊天;不要在深夜做重大财务决定(情绪最易波动时)。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林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