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凌晨三点,《乘风破浪的姐姐》第六季录制现场仍灯火通明,监视器画面显示,身着训练服的吴宣仪正在第四次走位《风月》舞台的飞天绸吊环节。
当她试图完成一个高空旋转动作时,身体突然失去平衡,在工作人员惊呼声中坠落至安全气垫。
随组医疗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发现其瞳孔反应迟缓、脉搏微弱,最终由两名男性工作人员采用“消防员式救援法”将其转移至救护车。
这场持续17小时的超负荷彩排,早在前日午间就显现预兆,现场工作人员透露,吴宣仪在下午茶歇时出现两次短暂视物模糊,却仅用清凉油提神后继续训练。
节目组医疗日志显示,其当日摄水量不足800ml,体脂率检测已逼近警戒线。
这种极端工作状态,最终在凌晨的威亚训练中触发代偿机制崩溃,艺人团队声明中“体力透支”的轻描淡写,难以掩盖残酷的行业现实。
某卫视综艺导演透露,现阶段的竞演类节目普遍实行“72小时极限录制”模式:艺人需在三天内完成选曲、编舞、彩排、正式录制全流程,日均睡眠时间被压缩至2.5小时。
这种反生理的作业制度,实则是平台方应对收视焦虑的极端手段——通过制造突发状况获取热搜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吴宣仪事件并非个案……
2023年某打歌节目后台流出的医疗记录显示,参与录制的27名爱豆中,19人存在电解质紊乱症状,12人携带心脏监测设备。
这种系统性健康透支,与当前娱乐工业的“数据暴政”直接相关:艺人社交媒体互动量、热搜停留时长、舞台直拍播放量等48项数据指标,共同构成残酷的“数字绞索”。
事件发酵过程中,节目组与经纪公司的责任边界引发激烈讨论。
资深娱乐法律师指出,根据《影视拍摄安全管理办法》第17条,连续拍摄超过14小时必须强制休息6小时。
但多位现场观众发布的vlog显示,当日录制从早8点持续至次日凌晨3点,期间未见合规的强制休息安排。
更值得玩味的是安全设备的“技术性缺失”,原定用于《风月》舞台的磁吸式威亚保护装置,在实际彩排中被替换为传统安全带。
这种设备降级不仅导致动作完成度受限,更直接增加了坠落风险。
某特技指导在匿名采访中坦言:“高难度动作的保险费用占总预算35%,很多团队会选择在彩排环节削减安全配置。”
在#吴宣仪晕倒#话题下,两种声音形成诡异共振,粉丝群体以“敬业勋章”为荣,将艺人病历卡制作成电子纪念卡广泛传播;
业界观察者则发出“娱乐至死”的警示,指出这种病态审美正在重塑行业伦理。
某三甲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接诊的艺人职业病案例增长300%,其中70%患者隐瞒病情继续工作。
这种集体无意识背后,是资本精心设计的激励机制,某平台选秀合同条款显示,艺人若因健康问题退出录制,需赔付制作方三倍通告费。
而坚持完成录制者,不仅能获得“拼搏人设”的流量加持,更有机会触发节目组的“虐粉剧本”——这正是吴宣仪团队在声明中强调“已恢复工作”的深层逻辑。
事件当事人凌晨五点在医疗室苏醒后的第一句话,被现场收音设备意外记录:“还能补录走位吗?”这句呓语般的询问,恰是整个行业的生动隐喻。
当30岁的身体需要注射葡萄糖维持基础代谢,当艺术创作沦为数据报表的附庸,我们不得不思考:那些在舞台上绽放的光芒,是否正在吞噬表演者最珍贵的生命能量?
某位退圈艺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像被上紧发条的八音盒舞者,直到某根齿轮崩断的瞬间,才会听见自己骨骼的悲鸣。”
吴宣仪事件不应止于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应成为重构行业规则的契机——毕竟,没有任何艺术值得以血肉之躯为祭品。
图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