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回国治病,对陈赓说:如果还打下去,你任志愿军司令员

小阅微札记 2025-04-23 10:31:32

主席曾称赞陈赓是个“战斗狂人”。每当陈赓负责指挥大仗时,他真的是特别用心,常常一连好几个晚上都不休息。

1950年的时候,陈赓一听说志愿军要出兵去朝鲜,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想着自己这回又能上阵杀敌了。

在抗美援朝那会儿,咱们国家的主席跟朝鲜的金首相,聊过一次天。

说到陈赓,主席就提起了这么一档子事:“陈赓从越南溜达回北京,跟我聊起他们在那边帮越南打法国的事儿。他还跟我请愿,说想去朝鲜战场。我就打趣他,说你陈赓天生就是个战斗狂,一听说要跟美国干架,整个人都精神了,病都好了大半。我还跟他说,那你得好好谢谢美国总统杜鲁门呢!”

陈赓到了朝鲜后,真是没让人失望,他带着第三兵团就把李奇微的攻势给顶回去了。彭德怀和邓华回国看病那会儿,他又挑起了大梁,管起了志愿军的大小事务。他特别推崇坑道战,这一招后来成了我们打赢仗的绝招之一。

【(一)陈赓积极推动出兵朝鲜,主动请缨披挂上阵】

陈赓在越南帮忙打抗法战争那会儿,一听说美国打进了朝鲜,他心里就琢磨,中朝两国那是紧挨着的邻居,中国可不能眼睁睁看着不管。

看看美国那边,朝鲜战事正紧,那个嚣张的麦克阿瑟大放厥词,说要是中国敢插手,就把中国打回到石器时代去。可后来呢,美国人又改口说打朝鲜跟中国没关系,这明摆着是打了败仗后的托词。要是他们真的赢了,那嘴脸还不知道得有多难看呢。

陈赓热心地为抗美援朝出力,他自告奋勇要求去朝鲜半岛,打算给美国人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们不再那么狂妄。

陈赓回到祖国后,在11月5号那晚,跟张云逸一起吃饭,聊着聊着就说到了抗美援朝的事儿。那晚他躺在床上,一直琢磨到天亮,觉得咱们新中国得做好打长久仗的准备。

他在日记里记下:打那场抗美援朝的仗,真的很苦很难,我豁出去了,啥都愿意给。

说到中美之间会不会真刀真枪干一架,陈赓觉得美方那不过是只纸老虎,不用太担心。咱们中国这么多年,什么战火没经历过,就算真打起来了,重建家园的事儿顶多就是晚点儿办呗。

那时候,陈锡联也自个儿站出来,说要去打抗美援朝。可陈赓心里有点犯嘀咕,要是陈锡联真去了,那他自个儿就得留在国内了。所以他就劝陈锡联,还是好好在国内帮着建炮兵吧,咱们现在炮兵特别缺人。

陈赓一天到晚忙着琢磨战局、联系以前的部下,还主动请战……就是因为这些,才有了文章最开始主席和金书记聊起的那事儿。

真是挺让人头疼的,陈赓刚接到要上战场的任务,结果因为在越南忙得太狠,身体撑不住病倒了。一直拖到了1951年6月,180师打仗打输了,伤亡特别惨重,他哪里还顾得上自己身体不舒服,立马坐车就往前线冲。

第三兵团因为180师的惨重损失,干部们心里都挺不是滋味,自责和愧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当他们见到陈赓时,就像看到了自家的亲人,纷纷发誓一定要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挽回颜面。

打完第五场大战后,上头让咱们部队得准备打长期仗了,得明白,对面那个李奇微,比之前的麦克阿瑟更难缠。

陈赓觉得不应该急着打第六次战役,他更倾向于一点点积累小胜利,最后变成大胜。他主张攻打敌人的要害部位,用零散的小战斗来慢慢削弱敌人实力。另外,他也很担心敌人会突然发起大规模战役,所以他建议我们要加强第二、第三道防线的防御工事。

发现敌人打算通过登陆行动,偷偷摸到我们军队侧面去攻打平壤,陈赓大将军直接跑到海岸防线那边看了看,并且下令得把防御工事给加固好。

没出错,敌人真的在10月头几天,对夜月山和天德山发起了大规模攻击。咱们的第64军和47军,防线硬得像石头,稳稳挡住了他们。咱们这边牺牲了1500多名战士,但敌人那边更惨,死了伤了9000多人。

【(二)陈赓力推坑道战,成为上甘岭胜败的关键】

彭德怀回国看病那会儿,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要是停战真成了,我打算让邓华来当志愿军的头儿。不过,要是还得继续打,那就得你来挑这个大梁了。”

彭总从国外回来后,陈赓副司令员就接手了志愿军的工作,掌舵了一段时间。他琢磨出一套制胜的妙招,那就是让志愿军打坑道战!这一招,可是稳住了战局的关键。

敌军妄图把我们逼退到鸭绿江的南边,但我们坚决要守住三八线。敌军在武器装备上占了大便宜,这让陈赓得琢磨怎么扭转咱们的不利局面。

特别是当敌人全力猛攻时,他们会出动好几百辆坦克,再配上几十架飞机,一块儿去攻打我们军队防线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

你说,就那么一个小队,甚至一个班,就凭他们手里那点小火力,咋就能顶住敌人那铺天盖地的轰炸呢?

我军从来不用那种人海战术,但敌人这方面可老练了,他们总爱拿韩军来当试验品,随便往志愿军阵地前面一放,就试探出哪儿防守弱了。

陈赓说起去年6月那会儿,咱们47军的战士们真是机灵,他们在战壕里头挖了些“猫耳洞”似的小遮蔽处,好让自己能藏身,保持战斗力不掉链子。

一开始,班里一半多的士兵动手挖了个小山洞。这洞虽然能帮大家躲过敌人的猛烈炮火,可待在里头真不好受,里面又闷又热,空气还湿漉漉的。

战士们在山里辛苦开凿,弄出了一条长长的隧道,开了两个口子做进出口,好让空气能自由进出。战士们给这隧道起了个名儿,叫“两头透气”。后来,有人给起了个更专业的名字,叫它马蹄形隧道。

由于那个山洞“前后贯通”,效果出奇地好,所以他们就在里面开凿了藏兵洞。这样一来,不管敌人怎么轰炸,都很难对洞里的战士们造成伤害。

陈赓觉得,这个打法挺好,全军都应该学学,得赶紧挖些隧道防御工事,跟地面的防御设施配合起来。

秦基伟打算去上甘岭守卫,陈赓跟他讲了坑道战的战术,这让他眼前一亮。他立刻行动起来,邀请了好多专家,大家一起在上甘岭忙活了整整四个月,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

陈赓大将总是亲自盯着坑道战的进展,他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坑道要是挖不到位,那就直接成“埋人坑”了。因此,搞工程得实实在在按照战场上的需要来。

在隧道里面,不光得藏士兵,还得有生活用的东西,靠着隧道打长久战。

为了增强地道的稳固性,有些勇敢的战士,在晚上悄悄摸到韩军那边,弄回来一大堆铁丝网和地雷。

根据历史记录,咱们189师从敌军那边悄悄搞到了七百多个地雷,然后把它们都埋在了咱们坑道阵地四周。

到了10月,惨烈的上甘岭战斗打响了,敌军又使出了他们那一套,不停地狂轰乱炸。

战斗进行到这个地步,双方指挥官都控制不住局面了。根据美国军事历史的说法,一开始范弗里特的想法挺单纯,就是想打一场小仗,好给谈判桌上加点筹码。

我军心里也盘算着,想在和平谈判时占据上风,因此,两边就在上甘岭这块地方,从一些小打小闹开始,没多久就闹大了,变成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要是谁在关键时刻退缩,那在和平谈判桌上就得吃亏,因此才有了上甘岭那一仗。

秦基伟在上甘岭挖的那些地道,在那场战斗中可真是帮了大忙,作用太关键了。

敌军朝着上甘岭倾泻了炮弹,数量高达至少190万发,此外,轰炸机也至少扔下了5000多枚航空炸弹。

根据参加过志愿军的老兵讲述,给上甘岭送物资的时候,那路走得跟“过泥潭”一样难。山头老是被炸,导致泥土松得很深。

有个老兵曾跟我讲过:“冒着敌人的炮火去送一顿饭,回来就能戴上大红花(表示立功)。”

不管敌人怎么猛烈轰炸,上甘岭阵地都稳稳当当,毫不动摇。要是敌人想占领我们的阵地,那就得派步兵攻上山来。等敌人轰炸一停,我军就会立马从坑道里冲出来,守住阵地跟敌人干。

美军为了搞定咱们志愿军的坑道战术,那真是啥招儿都用了,到最后简直是豁出去了,连放毒气这种下三滥的手段都使上了。

上甘岭那地方,咱们跟敌人打了43天的硬仗,最后咱们赢了。这一仗打下来,美军那边也明白了,他们想赢?没门儿!

1 阅读:93

小阅微札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