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战研分析指出,俄乌冲突已经进入了胶着态势,对抗双方仍然在各国际场合争吵战事爆发的起因。西方指责俄罗斯是“无缘无故”地侵犯乌克兰这个主权独立国家,而俄罗斯则指出作为一个大国、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俄罗斯绝不会允许北约东扩危险的逼近其边境甚至是首都莫斯科。西方则就此反驳说,就算俄罗斯对自己的有顾虑,但“基于规则的秩序”不允许一个国家把邻国当作是“势力范围”。
但美国说这话完全是自相矛盾。不久前伊朗军舰环球航行经过南美洲,还通过了巴拿马运河,美国就对相关国家提出指责,这就是把南美视作“势力范围”的表现。再看二战后苏联“统治”东欧,其实是得到美国允许的,交换条件是苏联不对欧洲其他地区提出要求,特别是不再要求占领更多德国领土。美国意识到,除非让德国恢复工业并重新获得失去的部分市场,否则它无力以现金或实物支付战争赔偿。没有德国的钢和煤,要使西欧复兴尽管不是不可能,但将会十分困难。
因此,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不想犯与1918年同样的错误。当时,获胜的协约国要求德国支付现金赔款,但后来又不得不长期向其提供贷款,以便它有条件履行义务。杜鲁门清楚地将这一点告诉了要求得到200亿美元赔偿的苏联,还有英国支持他的观点,也认为德国工业的破坏将使其完全丧失支付赔偿的可能。这些经济原因与美英的政治和战略考虑交织在一起,使得罗斯福和丘吉尔最终承认了苏联扩展其边界的权利。
苏联的边境由此向西推进了不少。而且,杜鲁门明确表示不反对苏联在邻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建立“友好”政府,这意味着他们同意苏联把“统治区域”延伸至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但必须阻止其影响向西欧扩展。假如德国被完全搞垮,那种情况就有可能发生。事实上苏联无意利用1939-1945年战争所创造的条件,去鼓励、支持和推动革命在德国或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挪威和丹麦等其他西欧国家的发展。要是符合苏联利益的话,那里的亲苏联势力本来能够采取完全夺取政权的行动。
只是因为约瑟普·铁托不愿从命,才未能避免南斯拉夫革命。铁托在南斯拉夫领导了抵抗纳粹占领军的游击战争。苏联担心西方革命的成功会削弱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把其他国家的亲苏势力当作其对外政策和实现苏联国家利益的工具,其对外政策与布尔什维克革命起初的战斗精神大相径庭。苏联对外关系委员的格奥尔基·契切林1920年宣称,西方制度的持续时间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其客观存在,因此应该找到一个“权宜之计”。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