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玉米需要打三次药,分别是什么时间呢**
你知道吗?在天津西青区的沙窝村,有位老农蹲在开裂的玉米地前,眼眶泛红。他满心期待的丰收,却因为病虫害的侵袭,变得支离破碎。那一株株枯黄的玉米,像是无声的叹息,在秋风中瑟瑟发抖。这,便是种植中忽视关键环节的惨痛教训。
沙质土壤,这种看似疏松肥沃的土壤类型,在种植玉米时却有着独特的脾性。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沙窝村的土地上,沙质土壤在光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颗粒分明,仿佛一地的碎金。这种土壤透气性极佳,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弱,就像一个性格豪爽却有些粗心的朋友,需要种植户格外用心地呵护。
去年霜降那天,沙窝村的李大姐起了个大早。她望着自家那片玉米地,心中满是忧虑。前些日子,隔壁老张种的玉米因为没把握好打药时机,病虫害肆虐,玉米棒子长得歪歪扭扭,籽粒也不饱满,空心率超过了 60%,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而李大姐深知,自己这片沙质土壤上的玉米,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种植玉米想要获得好收成,打药的时间节点至关重要。一般来说,第一次打药是在玉米播种后的出苗期。大约在白露前 3 天播种,72 小时后就是出苗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玉米苗刚刚破土而出,娇嫩而脆弱,就像列队士兵般齐整地出现在田间。但此时也是病虫害蠢蠢欲动的时候,比如常见的蚜虫、蓟马等害虫,它们会吸食玉米苗的汁液,导致叶片发黄、生长受阻。在出苗后的 7 - 10 天左右,要及时喷洒第一遍药,预防害虫的侵害。
李大姐就是深知这个道理,她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地里,仔细观察玉米苗的生长情况。她常说:“这玉米苗啊,就跟咱的孩子一样,得细心照料。”有一回,她发现几株玉米苗的叶子有些发蔫,凭借多年的经验,她判断可能是蚜虫作祟。于是,当天下午她就背着喷雾器,在田间忙碌起来。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第二次打药的关键时间节点是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大约在玉米播种后的 30 - 35 天左右,玉米会长出大喇叭口,此时植株生长迅速,对养分的需求大增。但也是玉米螟、黏虫等害虫的高发期。这些害虫会钻进玉米芯里,啃食嫩叶和茎秆,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就像曾经有个种植户,因为忽视了这个时期的打药,结果到了收获的时候,玉米棒子上全是虫眼,煮饺子忘添凉水——乱了套,玉米粒干瘪,口感也差得很。
李大姐在这个时期可不敢马虎。她会在大喇叭口期前 3 - 5 天,仔细查看玉米植株的情况。有一次,她在巡查时发现,有几株玉米的大喇叭口处有虫粪堆积。她立刻意识到,害虫已经“光顾”了。当天傍晚,她就调配好了药水,小心翼翼地喷洒在每一株玉米上。她的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给自己的孩子涂抹药膏,希望它们能茁壮成长。
第三次打药则是在玉米的灌浆期。大约在玉米播种后的 60 - 65 天左右,此时玉米的籽粒开始灌浆,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但这个时候,也容易受到叶斑病、锈病等病害的侵袭。这些病害会使玉米叶片发黄、枯萎,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导致籽粒灌浆不足,造成减产。就像有些种植户,因为没有及时防治病害,收获的时候玉米棒子上的籽粒稀稀拉拉,像掉了不少牙齿,让人看了心疼。
沙窝村的李大姐在这个时期,会更加注重田间的管理。她每天都会去地里查看玉米的叶片情况,一旦发现有发黄的迹象,就会及时采取措施。她会喷施一些杀菌剂和叶面肥,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促进籽粒的灌浆。她常说:“这玉米到了灌浆期,就像运动员到了冲刺阶段,一点都不能松懈。”
除了打药,沙质土壤的特性也需要种植户格外关注。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所以在施肥的时候,要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就像给玉米喂饭,一次不能喂太多,得勤喂着点。而且,在浇水的时候,也要注意控制水量,避免水分流失过快。霜降时节,沙窝村的大棚内外温差较大。大棚里的玉米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糖分积累得更多,口感也更好。而露天的玉米,则要经受寒霜的考验,这时候就需要种植户做好防寒措施,比如覆盖地膜、稻草等,保护玉米不受冻害。
在沙窝村,还流传着一些关于玉米种植的冷门知识。比如,七寸参萝卜、穿心红萝卜、鸭蛋青萝卜这三种罕见萝卜品种,在种植上与玉米也有着一些微妙的联系。七寸参萝卜喜欢疏松肥沃的土壤,种植时要施足基肥;穿心红萝卜对光照要求较高,需要保证充足的光照时间;鸭蛋青萝卜则比较耐旱,在浇水方面要适当控制。这些知识虽然看似与玉米种植无关,但却反映了当地种植户对土地和农作物的深刻理解。
三周后的清晨,李大姐再次来到玉米地。此时的玉米已经长得很高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她展示着自己的茁壮成长。李大姐看着这片玉米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只要把握好了种植的关键环节,今年的玉米一定会有个好收成。
您觉得是土壤决定品质还是农时把控更重要?在沙窝村这片土地上,种植户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书写着关于玉米种植的故事。他们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无论是沙质土壤的特殊性质,还是霜降时节的气候变化,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种植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收获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