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子,走出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凭什么?

豪仔看历史 2025-02-27 10:43:25

1958年3月时,毛泽东在游览成都武侯祠之际,瞧见了由唐代名相裴度所撰写的一块碑文,当下就向一同随行的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询问起来。

嘿,你在山西当领导呢,那知不知道裴度呀?还有哦,在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出的宰相数量是最多的呢,心里有数不?

还没等陶鲁笳回应呢,毛泽东便笑着讲道,跟你说呀,在中国,出宰相数量最多的,正是你所管辖的闻喜县那里的裴氏家族哟。

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是裴氏家族的发源地。此地在山西境内黄河东边,古代叫河东。于这片土地繁衍的裴氏家族,以“河东裴氏”闻名,乃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之一。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出过众多一流人物的家族不在少数。然而,像裴氏家族这般能延续两千年,且兴盛长达八百年的,那可真是独一无二,极为罕见呀。

别瞧裴柏村如今所处之地,完全是典型内陆农村模样。可在汉唐之时,这儿可是处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区域内,妥妥的中原大地呀。

有记载表明,河东裴氏起初是从西北地区来到中原的氏族,靠放牧为生。历经数世纪的浸染,直至春秋之时,才彻底融入中原文化当中。

在中华文明的早期阶段,像这样氏族迁徙与交融的情况可是时刻都在发生着呀。就说裴氏家族吧,其经历搁在当时,那真的是再平常不过啦,没啥特别之处呢。

奇妙的是,待到汉末魏晋之时,裴氏猛然崛起,犹如烟花在华夏历史舞台上盛放,接着开启了长时间的璀璨展现,直至唐朝末期,才慢慢变得暗淡起来。

这么讲吧,裴氏家族那如同豪华且密集的烟花表演一般的辉煌,足足延续了800年之久呢。而在这之后,便转入到零星绽放的时期啦。

按照史书所讲,那便是“从秦汉之际起始,历经六朝得以兴起,到了隋唐之时达到极盛状态,等到五代过后,仍留存着些许余韵”。

裴氏家族那段超牛的历史,是从裴潜这儿开启的。他这名字乍一听像“赔钱”,可实则给裴氏攒足了崛起的资本呢。在他之前,裴氏也出过些人,不过正史都没单独给他们立传,足见当时影响力有限呀。

裴潜能超越先辈,关键在于他是首个被正史立传的裴氏族人。据《三国志》载,他当过曹操军事参谋,才智不凡,曹魏时官至尚书令,封清阳亭侯,乃裴氏家族首位宰相。

于裴家而言,从无到有迈出第一步那是相当艰难的,可一旦开了头,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增多,这事儿就变得极为容易啦。

怎样才算容易呢?裴潜的儿子裴秀、侄子裴楷,在晋朝皆位列公侯,还一同当上宰相,那荣耀在当时可不得了。而后,裴秀之子裴頠、裴楷之子裴宪,也先后在晋室任侍中,同样都做了宰相呀。

瞧见没,自裴潜起,祖孙三代里,竟有五人当上宰相呢,前后也就四五十年的工夫。这家族仿佛开了挂似的,一路朝着巅峰奔去啦。

任何一个家族,要是能拥有河东裴氏这般的成才记录,拿来包装宣传个两三千年都不成问题呀。可河东裴氏厉害就厉害在,这样的成绩,不过是其家族崛起征程刚开始的一次热身罢了。

唐朝那可是真正的巅峰时期呀。在其289年的历史里,河东裴氏相当厉害,出了17个宰相呢。宋代欧阳修所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把河东裴氏排在了首位哦。

不止如此,像节度使、将军、都督、尚书、刺史这类高官要位,那是一茬接一茬地有裴家人担任,连驸马都出了10个呢。可以说,但凡有官可做之处,就少不了裴家族人身影。

据学者统计,在李唐那个时期呀,史籍里能查到名字的裴氏族人数量超多,足有600多人呢。不得不说,唐朝确实是河东裴氏最为耀眼、最为辉煌的时代啦。

自五代往后,裴氏一族渐渐走向衰落啦,不过呢,也还时不时会有那种比较厉害的大人物冒出来哟。

瞧那河东裴氏家族的历史呀,从汉末一路绵延至五代时期,竟然足足兴盛了长达八百年之久呢,着实令人惊叹不已呀。

要说人才又多又出色,哪个家族能比得过裴氏家族呀?从古至今,好多人都琢磨它为啥这么厉害,想探寻其中奥秘,甚至有人专门跑去裴柏村,就盼着能找到答案呢。

明末的大儒顾炎武曾到访裴柏村,去拜谒晋公祠(即裴氏宗祠,因裴度封晋公得名)。他在村里登高远望,见十里内丘墓相接,多达百余个墓主,皆有名有爵可考的历史人物,令人震撼不已。

在此次访问结束之后,顾炎武经过一番总结得出,裴氏家族能够兴旺起来,主要是得益于联姻、世袭以及自强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归纳确实没毛病呀,河东裴氏的沉浮跟门阀制度的兴衰路径大体相符呢。裴氏身为名门望族,特别是大唐开国首功之臣裴寂,为家族往后200多年的兴盛定下了基调。

要知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话不假呀,中古时期,那些世家大族的兴衰可是没个定数,起起落落的,就像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进寻常百姓家这种情况时常能见到呢。

河东裴氏能够长盛不衰,除了受时代以及制度方面因素影响外,必然还存在着更为深层次的缘由呀,值得好好探究一番呢。

或许答案并不繁杂,就藏在这十六个字当中:尊崇教育、谨守训诫,推崇文化、崇尚武艺,品德与事业共发展,做到廉洁且能自我约束。

裴氏家训的核心那16个字,日子久了就成了家风。欧阳修讲过,裴氏能兴盛,关键就在良好家风,这可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在历史进程里起了作用的。

如今大伙也常聊家风,都明白它对子女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呢。可不少人却没留意到说与做这层关系呀,就比如在家庭里找个能说会道的当发言人,照着稿子念自家多高尚,再整点好词儿大词儿,提些希望,就当成家风啦。

情况真的如此吗?

绝不是这样哦。裴氏家训是依据家族中那些厉害人物的实际行为,一点点总结提炼而成的,之后成为全家族行为规范的指引,还反过来影响并重塑家族历史呢。说白了,这16个字是已有的事实,并非提出的期望呀。

家训只有真正落实下去,那才能称作家风呀。要是光写在纸上,或者只是挂在嘴边说说,这可就只能算是“家封”啦,也就是封起来等着落灰尘罢了。

开篇便言“重教”之事。一个家族若想长盛不衰,重视教育乃根基所在。就像河东裴氏这一世家大族,并非凭武力、门第维系家族势力,而是靠教育塑造家学门风,保人才不断,不被时代淘汰。

当翻阅《晋书》《南史》《北史》还有新旧《唐书》时,常常能察觉到,但凡提及裴氏人物,总会出现像“博学稽古”“博识多闻”这类形容其学识渊博的表述,以及“自幼强学”等相关记载。

能看出,不少裴氏族人是靠真本事踏上仕途的。像武则天时期的名相裴炎,早年在弘文馆休假时,别人都疯玩,唯有他坚持读书。人事部门举荐他做官遭拒,因他觉得学业未完成,如此勤奋苦读十年后考中科举。

唐宣宗时期的名相裴休,年少时与两位兄弟一同读书。他们长时间都不出别墅门,白天研读经籍,夜晚修习诗赋,极为刻苦。最终,兄弟三人都成功进士及第啦。

裴氏家族极为崇尚“自立求功者荣,因袭获爵者耻”这一精神,无论家境是富贵还是贫穷,皆将教育视作唯一的发展出路呀。

随后,裴氏家训里讲到了“守训”这一点,意思是让后代们去遵循规则,牢牢守住祖上传下的训诫呀。要是缺了这个“守”,即便说得再多,那也不过是些没用的空话罢了。

接着一步步深入,提及裴氏后人应成为何种人才,即“崇文尚武”,就是激励后人当全才,各科都不荒废。据不完全统计,河东裴氏史上有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这相同数字背后是家训在起效。

历史上不少家族往往只能出文臣或者武将其中一类,可裴氏家族不一样呀,他们把家族人才的成功路径拓展得特别宽泛呢,随便举个例子来说吧。

在裴氏家族里,出了不少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呢。像政治家裴度、裴寂、裴楷等,军事家裴行俭、裴骏等,还有治国能臣裴光庭,法学家裴政、裴耀卿等,外交、史学、地图、小说、书法、绘画等方面也都有裴氏佼佼者。

裴家那些出众的人物代表可厉害啦,从政的能施行惠民的政策,搞文学创作的有不朽之作问世,搞学术研究的留下了济民的良方,个个成就非凡呀。

接着呢,裴氏家训又讲到了“德业并举”这一点。其含义清晰,就是说建功立业与道德修养都极为重要,得两者兼顾,不能厚此薄彼。有道德的能人能造福国家百姓,没道德的能人则会危害国家人民。

当一个人全然不顾道德底线之时,其能力越是出众,所带来的危害往往也就越发严重呀。要知道,道德是约束行为的重要准则呢。

所以,裴氏家族最终将家训的着眼点落在了道德层面,纷繁复杂中,提炼出“廉洁自律”这四个字。这是对有所成就的子孙的告诫,确实是抓住了防范人性滑坡的关键所在。

人要是堕落了,要么是被贪念拖下水,要么是丧失了自我反省的本事。而廉洁与自律相结合,那可就是防止堕落最为有效的好办法啦。

裴昭明身为裴松之的孙子,出身名门。可他不图暴利,为官清正廉洁,就靠着那点微薄俸禄维持家计。齐武帝都曾感慨,自己读书不多,没见过像裴昭明这般清廉的古人呐。

裴昭明常与人讲:“人生哪用得着拼命聚财攒物呀,除了自身所需,别的又何必呢?子孙要是没本事,我攒下的也会被败光;若能自立,一部经书便够了。”所以他一生不置产业,连房子都无,堪称裴氏楷模、家训践行者。

北周的裴侠这位官员啊,那可真是把百姓当子女般疼爱。身为地方上最大的官儿,他连一天一顿的好饭菜都不舍得吃呢。当时就有歌辞夸赞他,说他“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哟。

曾有一回,皇帝让裴侠独自站在一旁,对诸位牧守讲:“裴侠清廉又奉公,在这上头堪称天下首屈一指。你们若觉得自己能和他一样,可过去与他同站。”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没一个敢动。此后,满朝官员都称裴侠“独立使君”。

有同事调侃劝说道:“人在仕途进取,理应名利双收呀,过得这般清苦,到底图个啥呢?”意思不就是当官就该求名求利嘛,可他日子那么清苦,真不知所图何事呢。

裴侠回应说,为官当以清廉为本分,立身需把节俭作基础。自己坚守清廉,并非为博取名声,只为修身且自重,实是怕辱没了先辈呀。

优良的家风,会使裴氏族人营造与维持这一小环境时有所敬畏,得以在乱世守操守。虽不易,如裴侠身处贪贿成风之时,会被孤立,但其内心笃定、坚守的力量,正源于家风祖训对道德的追寻。

裴氏家规里不光有正向激励举措,还设有反向震慑条款呢。明确规定但凡出了贪官污吏,去世后是绝对不允许葬入祖坟的,这条红线可是严禁族人子孙去触碰的呀。

裴氏也并非完全没出过贪官污吏,不过数量极少,大奸大恶者更是近乎于无。在历代正史立传的约105位裴氏族人里,除了北朝裴景颜、唐朝裴延龄等四五人外,其余基本都能以“廉洁自律”概括。

常言道,久在河边站,怎会不沾泥。一个家族涌现诸多高官,还能大体维持住不“沾泥”的家风,着实是相当困难的呀。

历史上向来有这么个传统:富贵后若不回故乡,那就好比穿着华服在夜里行走,无人得见。人一旦发达了,不管是当官还是经商,都得回老家乡下盖起大宅子,不显摆显摆、大把花钱就浑身不舒坦。

瞧裴柏村呢,即便有着无比辉煌的家族过往,可从古至今,整个村子都未曾有啥恢宏建筑。如今除了古柏与石碑,都难寻古迹啦。这般深入骨子里的低调,和裴氏的家风教养可是紧密相连的呀。

唐僖宗时的宰相裴坦,他儿子娶了杨收之女,这杨收与裴坦同朝为官。女方陪嫁不少金玉首饰,裴坦瞧见后,当即让人撤下,还厉声呵斥:“这是乱我家法呀!”

家风其实就是家法啦。你瞧裴柏村,全村常住人口据说历代都没超1000人呢,可裴氏家族厉害呀,出了59个宰相、59个大将军,还有各行业顶尖人才,这既是奇迹,也属必然呢。

古时有谚云:以道德传家,能延续十代甚至更久;靠耕读传家,就稍逊一筹啦;凭诗书传家,又要差一些;至于仅以富贵传家呢,往往不过三代便难以为继咯。

河东裴氏给子孙后代留的并非深宅大院,也不是万贯家财呀,而是那股自强不息的精神劲儿,还有修身自重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呢。

在这人精吃香、混得风生水起的时代,谁能料到呀,恰恰是那些被视作“天下最笨”的传统,竟将一个小小家族送上历史高峰,令诸多富贵之家都难以企及呢。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