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数次失宠、遭贬,却始终未丧命?朝廷有个二把手弟弟!

底层史观呀 2024-12-06 18:40:3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梦里不知身是客

编辑|梦里不知身是客

《——【·前言·】——》

苏轼一生中,至少有数次遭遇失宠与贬谪,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因“乌台诗案”几乎丧命的事件。命运似乎一次次对他开玩笑,但他偏偏能屡屡化险为夷。是什么支撑着这位文化巨星,能在一次次的政治风波中依然挺立?

他的背后,有一个支持他的大靠山——他的弟弟苏辙。这个“二把手弟弟”成了他在朝廷中避风的港湾,化解了不少危机,也让苏轼在人生的漩涡中保住了性命。

乌台诗案——险死还生的转折点

1080年,苏轼的命运再次迎来了最为严峻的考验。

作为当时朝中极为知名的文学家,苏轼不仅以其才华横溢的诗文征服了众多文人,也因其大胆直言反对当时的改革派,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眼中钉”。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正是那首被认为有“讽刺朝廷”之嫌的《乌台诗》。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似乎并没有直接触犯朝廷的具体政策,但它无疑揭露了朝廷内部的一些弊病与不公。

王安石的变法,正是在此时正在推进,尽管苏轼曾经支持过改革,他对一些改革政策的执行方式并不认同。这一切,已经使他和当时朝中的一些高官产生了矛盾,尤其是王安石的支持者。

此时的苏轼,完全没有意识到,一首简单的诗作,竟然会成为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的导火索。朝廷对他的态度骤然变化,尤其是范仲淹等人对苏轼的诗文进行攻击,将他视作改革阻力。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以“诽谤朝廷”的罪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特别是当时的御史,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竟然发现苏轼的诗篇带有政治讽刺的成分,便开始疯狂指责他“煽动民众不满”,并将其推向了审判的风口浪尖。

审判的过程充满了曲折与绝望。在那个时候,苏轼作为当时朝廷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物之一,完全没料到自己会在一夜之间变成朝廷的敌人。

为了应对这场极具政治色彩的审判,苏轼不仅受到监禁,还面临着严重的刑罚威胁。乌台监,成了他人生中最为黑暗的地方,连他自己也不清楚,这一次的审判会带来怎样的结局。

审判期间,即便是苏轼从容的性格,也出现了极大的波动。他的言辞严谨,完全不认同自己所做的诗作中有任何过激之处,坚信自己的文学创作应该是自由的,是表现真理的。但在新党的压力下,他的这些辩解显得微不足道。

关键时刻,苏辙的出现,成为了他的最大救赎。苏辙当时正是朝中的大员,他迅速通过自己的政治手腕与人脉,开始为哥哥争取宽大处理。一次又一次的上书,在朝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苏辙的辩护,避免了苏轼被立即处死的危机,虽然苏轼最终被判定流放至黄州,但他生命中的这次磨难,深刻改变了他的命运。

此案的发酵,给了苏轼很多时间去沉思、去冷静地审视自己与朝廷、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生命中最绝望的时刻,他也深刻意识到,即便他未死,但朝廷给予他的“政治死刑”已经宣判。

黄州的蜕变——从困境中重生

当苏轼被流放到黄州时,所有人都以为他的人生已经进入了低谷。但黄州的流放生涯,却让这位才子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与黄州的荒凉相对,他在此时的内心世界却出现了空前的豁然开朗。

自然的风光、心灵的净化,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也让他逐步脱离了那些繁杂的政治斗争,开始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世界。

当时的黄州,地处内陆,远离汴京的政治中心,既没有朝廷的压迫,也没有过多的世俗干扰。这种独特的环境,反倒给了苏轼一个大彻大悟的机会。

黄州的生活,令苏轼重拾了对人生的希望,也让他的文学创作迎来了新的一章。刚开始的日子里,他几乎完全放下了过去的荣光,迎接眼前的平凡和艰难。苏轼用他那种深入骨髓的个性,快速适应了黄州的生活,并且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黄州的自然景色给了他创作的源泉,《赤壁赋》的创作便是在这里完成的。每当他看到无边的江水,心中就涌起一股与世无争的豁达感,江水的辽阔与历史的悠远,激发了他许多关于命运与时间的思考。

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对“赤壁”的历史与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那份情感的深度与广度,至今仍让人动容。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逐渐走出了身心的阴霾,进入了他人生创作的高峰期。除了诗文,他还沉迷于书法和绘画的探索。

东坡书法和东坡画法逐渐形成,成为后世的经典。无论是写字,还是作画,苏轼都将自己的情感与智慧注入其中,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此时的苏轼,心境变得越加开阔。在面对昔日的冤屈与痛苦时,他不再愤怒,而是用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现实的安排。黄州的诗文创作,成了他新的生命动力,而这种动力,推动着他在困境中继续前行。

在黄州的最后几年,苏轼的创作越来越有深度,名声也逐渐恢复。许多学者和民众开始前来拜访他,聆听他的教诲。这一切,让他在精神上彻底地复活了。

海南的流放——心灵的解放

当苏轼被第二次流放至海南岛时,许多人认为这是对他人生的彻底摧残。海南岛位于南海,是一个荒芜且交通极为不便的地方,几乎与外界隔绝。更重要的是,新党的兴起让他几乎无法再回到朝廷的怀抱。这个孤立无援的地方,显然比黄州更加凄凉和落后。

海南岛的生活,却意外地让苏轼获得了心灵上的解放。在那个充满苦寒和孤寂的地方,苏轼开始了全新的自我思考和对自然的深入体验。这里的自然景色,虽无大江大河,但周围的山林和海滩,却给了他前所未有的灵感。

在海南岛,苏轼将目光从外界的种种政治纷扰转移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宽广。他开始完全脱离世俗的纠葛,投入到自己内心的修行中。

这一段时间,他不仅专注于文学创作,还尝试了各种形式的艺术表达。诗文、书法、绘画,几乎成了他每日生活的全部。特别是在绘画上,他不断试图探索自己的风格,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成为中国画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海南岛的流放,不仅没有让苏轼的生命停滞,反而让他逐渐找到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内心的平静。这种对自然与自我的追求,让他成了后来许多文人心中的“文化典范”。

苏辙的支持——弟弟的背后力量

在政治上,苏轼有过许多风光时刻,也有过极其凄凉的流放生活,但苏辙一直是他坚强的后盾。虽然两兄弟的性格和政治取向有所不同,苏辙却始终是苏轼最忠实的支持者。他不仅在政治上为哥哥争取宽大处理,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了苏轼无私的支持。

当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辙并未袖手旁观。他迅速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政治案件,而是一场涉及到兄弟命运的重大风波。

于是,苏辙毫不犹豫地向朝廷上书,力挺哥哥,力求减轻苏轼的刑罚。他的上书内容,逻辑清晰,言辞恳切,使得当时的朝廷和一些有权势的大臣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件事。

在苏轼被流放至黄州、海南时,苏辙没有停止过对哥哥的支持。他不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哥哥的关心,还通过信件和亲自前往黄州、海南的方式,向他传递鼓励。

这种默默无闻的支持,在苏轼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两兄弟的关系,既是政治上的联手,也是亲情上的维系。

即使苏轼在后来的岁月里经历了更多的磨难,苏辙依旧坚守在背后,成为他最坚实的依靠。在命运的风雨中,兄弟二人始终是彼此最强大的支柱。

归来未果——病逝常州

1101年,随着宋徽宗即位,苏轼的命运出现了新的转机。他最终获得了赦免,有机会返回京城。然而,这一切似乎来得太晚。

苏轼早已身心疲惫,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尽管他终于被允许返回京城,但在途中,他突然染病,最终病逝在常州。这个悲剧的结局,让他未能亲眼见到自己恢复名誉的那一天。

河南郏县三苏墓(右一为苏辙墓)

在他去世后,苏辙亲自处理了后事。兄弟二人的故事,也随着苏轼的去世画上了句号。然而,苏轼的文学、书法和绘画成就却永远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 2025-01-02 13:18

    自从遇见你以后.....才知爱的甜美.......

  • 2025-01-02 13:18

    这是最甜的月份,我没吃到糖,我遇到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