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寄生虫防治,转场路径规划,夏季放牧避开,低洼湿地区域

晓海养殖 2025-02-19 16:09:26

牦牛是一种适应高寒环境的牛科动物,在我国青藏高原等地区广泛分布。牦牛具有很多独特的价值,比如它的全身都是宝。牦牛肉肉质鲜嫩,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牦牛奶营养丰富,它的钙、磷等矿物质含量比普通牛奶高,而且味道浓郁。牦牛毛可以编织成精美的毛毯、毛毡等制品,牦牛绒更是制作高档衣物的原料。牦牛皮可制革,牦牛粪则是很好的燃料。

然而,在牦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痛点。就拿牦牛的寄生虫防治来说,这一块的难度不小。在我们家乡的养殖场,以前就因为对牦牛寄生虫的防治不够重视,结果损失惨重。那时候养牦牛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养殖场的规模大概有三百多头牦牛。有个人从北方来我们这儿旅游的,他看到我们养殖场就说北方那边养牦牛没这么多事,后来才知道,南北差异对牦牛养殖影响还挺大的。我们这儿是南方湿热环境,南方的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合寄生虫的繁殖生长。在我们这儿养殖牦牛,3年里经常会有一些牦牛因为寄生虫感染变得消瘦、体弱,抵抗力下降,发病率能达到10%左右,如果防治不好,这个数字还会上升。

寄生虫病不仅影响牦牛的生长速度,还会影响牦牛的品质,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是个很大的经济负担。比如说有一户在高原养殖牦牛的网友分享,他说牦牛感染了肝片吸虫,这种虫在牦牛的肝脏里寄生,慢慢地会影响牦牛肝脏的功能。这头牦牛本来长得好好地,几个月下来,体重不但没增加,反而下降了,还经常有腹水的情况,原本可以卖到5000元的牦牛,最后只能勉强卖2000元。

再说说牦牛转场路径规划。在牦牛养殖的场景里,对于散养的部分,转场路径的规划很关键。像在我们当地的山里,地形复杂,有高山、深谷、森林和草地。牦牛的转场一般是随着季节的变化,为了让牦牛能吃到合适的草料。比如说,在夏季的时候,我们要把牦牛从山脚下的草地往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转移。如果路径规划不好,牦牛可能会迷路,或者在转移过程中受到天气的影响,像遇到突然的暴雨引发泥石流,或者因为山路陡峭牦牛滑倒受伤,这些都很麻烦。

我从一位在四川山区的牦牛养殖户那里听说了个事儿。他家养牦牛已经有5年了,每年夏季转场都特别头疼。以前转场路径规划不科学,没有考虑到暴雨对道路的冲刷影响,有一条经常走的山路,有一次因为暴雨山体滑坡把路堵了。牦牛转场到一半就不走了,只能在山上临时找地方安置牦牛,结果那次转场耽误了时间,牦牛吃不到新鲜草料几天,牛群里有些牦牛的生长状态就变差了,之后的3个月内肉质都受到影响。

还有夏季放牧避开低洼湿地区域这一块。牦牛喜欢在平坦开阔的地方活动,低洼湿地区域不仅水草质量差,容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还容易造成牦牛生病或者蹄子受伤。在我们云南的一个养殖场,他们在夏季放牧的时候,没有注意避开低洼湿地区域。那里的湿地周围长着很多的蕨类植物,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桫椤蕨,还有铁线蕨等。牦牛在这些地方吃草后,蹄子经常泡在水里,结果就有不少牦牛患上了蹄叶炎。这可不是小事,得好好治疗,不然会严重影响牦牛的行动能力。

在北方的牦牛养殖也有自己的特点。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黑龙江地区关于牦牛养殖的话题,虽然北方牦牛数量相对南方少一些,但也有自己的一套养殖经验。北方干冷的环境对牦牛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北方养殖牦牛的养殖场规模一般比较大,有的能达到上千头。他们发现牦牛在干冷环境下,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但是干冷环境也有问题,比如冬季的时候,牦牛的保暖工作很重要。有一年冬天,一个黑龙江的牦牛养殖户,没有及时给牦牛建好暖棚,结果牦牛被冻伤的不少,有几头牦牛因为冻伤严重还死了,这让他意识到在这种干冷环境下,养殖牦牛对环境的控制也很重要。

我们再来说说绿植与牦牛养殖的关系。在牦牛养殖的周边环境里,有一些绿植对牦牛养殖有不同的影响。比如说沙棘这种植物,它的果实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在草原上如果有一定的沙棘丛,牦牛采食部分沙棘果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牦牛的免疫力。与蒲公英相比,蒲公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牦牛吃了蒲公英,肠胃会更健康一些。蒲公英开黄色的小花,在草原上很容易看到。还有一种叫雪草的植物,这在西藏的一些高原地区比较多,它对牦牛补充钙元素有帮助,牦牛奶中的钙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与牦牛是否食用雪草有关。另外还有一种叫做马蔺的植物,马蔺耐旱又耐寒,在北方的一些牦牛养殖区域,牦牛食用马蔺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牦牛冬季对干草的需求。

对于牦牛的养殖,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像不同季节里,牦牛对不同的绿植需求是如何动态变化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去观察和研究。是夏季绿植种类丰富的时候牦牛对绿植的挑选更有规律,还是冬季选择更单一但对特定绿植的依赖更强呢?南方的牦牛养殖和北方的牦牛养殖在应对这些绿植资源的利用上有没有更多的不同之处?这些都是我们在牦牛养殖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总之,牦牛养殖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既要关注牦牛的寄生虫防治,合理规划转场路径,夏季放牧做好引导,又要注意周边绿植资源对牦牛养殖的影响。每个地区的养殖户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面临的困难,只有不断地总结交流,才能让牦牛养殖更好地发展。

在牦牛养殖过程中,寄生虫防治是一直不能松懈的工作。对于散养牦牛来说,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更多。比如说,在云南的一个高原牧场上,那里的牦牛散养在一些向阳的山坡草地周围。养殖户发现,这些牦牛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野生动物的粪便污染的草地。这些粪便里有很多寄生虫卵,牦牛吃了这些被污染的草就可能感染寄生虫。所以,定期对牦牛进行粪便检查和身体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哪怕是养殖了多年的牦牛也不能掉以轻心。有一位养殖户告诉我,他曾经以为自己养殖的牦牛没有问题,但是因为没有定期检查,有一年春天发现自己几头牦牛出现了贫血的症状,经过检查才发现是感染了血液寄生虫,这就耽误了牦牛几个月的生长,那几个月的时间里,这几头牦牛掉膘严重,原本计划出栏售卖或者繁殖的,都只能往后推迟。

在转场方面,我们还得考虑天气因素。比如在青海的一个牦牛养殖场,它的转场路线要经过一片高原草甸和一些峡谷地区。在夏季,青海的天气多变,有时候突然之间就会有狂风暴雨。有一次,养殖场按照计划在夏季进行转场,原本天气晴朗,牦牛正有序地朝着新的草地转移。结果没走多远,就突然遇到了一场暴雨。这场暴雨引发了局部的洪水,有一段原本浅的小溪变得水流湍急。有几头牦牛被困在了溪边,如果不是养殖户及时救援,可能就会有牦牛被洪水冲走。所以,在规划转场路径的时候,一定要把当地近几个月的天气情况考虑进去,确保转场过程的安全。

夏季放牧避开低洼湿地区域还和牦牛的繁殖也有关系。在一些牦牛养殖基地,发现如果在夏季经常把牦牛放到低洼湿地区域,牦牛的繁殖能力会下降。有一个例子是在四川凉山的一个牦牛养殖场,以前在夏季没有特别注意这一点,牦牛的受孕率比较低。后来他们调整了放牧地点,尽量避开低洼湿地区域,同时加强对牦牛的日常管理和营养补充。经过一段时间后,牦牛的受孕率明显提高了。在夏季放牧的时候,养殖户要时刻关注牦牛的状态,确保牦牛能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中生长。

在考虑绿植对牦牛养殖的影响时,还有一些比较少为人知的绿植。比如有一种叫雪绒花的植物,它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寒冷地区,在西藏部分牦牛养殖区有它的身影。虽然雪绒花看起来很脆弱,但它富含的营养物质对牦牛的皮毛健康有很大的好处。牦牛吃了雪绒花后,皮毛会更加顺滑,更有光泽。还有紫苑花,它开紫色的小花,生长在一些高原草甸中。牦牛食用紫苑花后,粪便的消化情况会有所改善,这说明紫苑花有助于牦牛的肠胃蠕动。

在不同地区,牦牛养殖面临的挑战差异很大。南方牦牛养殖在应对寄生虫和湿地方面更注重精细化管理,而北方牦牛养殖在适应寒冷环境和冬季食物储备上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比如东北的牦牛养殖场,冬季漫长寒冷,会提前储存足够的干草,在冬季的时候,牦牛也能正常生长,虽然生长速度没有夏季快,但也不会出现因为食物短缺而大量掉膘的情况。

牦牛养殖还有很多学问等待我们去挖掘。那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下,牦牛对绿植种类和数量的耐受度有什么不同呢?是低海拔牦牛能更好适应多种植物混食,还是高海拔牦牛更倾向于单一绿植的摄食呢?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希望通过对牦牛养殖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能让牦牛养殖产业更好地发展下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