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婉芬,今年六十五岁,家在浙江杭州。我这辈子,就像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心里装的全是孩子。只要是为了子女,我们愿意吃再多苦,受再多累,也从无怨言。但话说回来,任何事情都得有个度,子女孝顺,我们做父母的付出才心甘情愿,满心欢喜。要是子女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感恩,那我们也没必要一味迁就。最近,我就遇到了一件让人心里不痛快的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
想当年,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我和老伴只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就是我们的心头肉,只要他能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愿意倾尽所有。我们夫妻俩省吃俭用,努力工作,就想给儿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可好景不长,儿子刚上高中,老伴因病去世了。那段时间,我整个人像丢了魂似的,但想到儿子,我还是强打起精神,继续生活。
好在,我在一家国企上班,工作稳定,收入也还算不错。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学习和成长,我一直没有再婚。那些年,我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把儿子拉扯大,其中的艰辛只有我自己知道。欣慰的是,儿子很争气,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杭州工作。
儿子工作后,认识了他的媳妇小丽,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小丽是个温柔贤惠的姑娘,我们都很喜欢她。儿子结婚时,我们拿出了全部的积蓄给他们买了婚房,没让他们背负沉重的贷款压力。
婚后不久,儿媳就怀孕了,我们全家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儿子儿媳商量着让我过去帮忙照顾孩子,我当时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孙子出生后,我全心全意地照顾他,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虽然累,但看到孙子健康成长,我心里比什么都甜。
就这样,我在儿子家一住就是五年。这五年里,我和儿媳相处得还算融洽,但也能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儿媳是个有主见的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我作为一个传统的老人,有时候难免会和她的观念产生冲突。但看在儿子的份上,我都尽量忍让,不想让他们小两口为难。
去年冬天,儿媳突然跟我说,她想把她的父母接过来一起住。我一听就愣住了,心里五味杂陈。我们家房子并不大,三室一厅,我和孙子住一间,儿子儿媳住一间,还有一间客房平时放些杂物。如果亲家公亲家母过来,那住哪里呢?再说了,两代人生活习惯不同,住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
儿媳察觉到了我的担忧,向我解释说,她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在老家没人照顾。她想把他们接过来,这样既能尽孝,也能让他们帮忙照看一下孙子。我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没说什么,毕竟这是儿子儿媳的家,他们有权做决定。
没过几天,亲家公亲家母就搬了过来。一开始,大家还客客气气的,但时间一长,矛盾就逐渐显现出来了。生活习惯不同,饮食习惯也不同,有时候为了点小事就能拌几句嘴。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又不好说什么。
最让我难受的是,儿媳似乎觉得我应该承担起照顾亲家公亲家母的责任。每天除了照顾孙子,我还要给他们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我身体本就不好,这一折腾下来,更是累得不行。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就跟儿子抱怨几句,但儿子也很为难,毕竟那是他的岳父岳母。
终于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下去了。那天,我因为过度劳累晕倒了,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告诉我,我的身体已经严重透支,需要好好休息。我躺在病床上,看着天花板,心里五味杂陈。我想明白了,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得为自己活一回。
出院后,我就跟儿子儿媳提出了要回老家。他们一开始还挽留我,但我心意已决。我知道,他们孝顺我是应该的,但我也不能一味依赖他们。我有自己的退休金,有自己的房子,我可以在老家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回到老家后,我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宁静和自由。我每天种种花、养养鸟、看看电视、跟邻居聊聊天,日子过得悠闲自在。虽然有时候也会想念孙子,但我知道,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剩下的就交给他们小两口吧。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权,我们不能一味迁就别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为子女付出一切,但也要学会爱自己、照顾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过上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我的故事讲完了,欢迎大家留言评论,一起探讨晚年生活,谢谢了!
讲述人:李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