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这一表述,意味着林下经济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全新的绿色动能。
林下经济着重于立体开发与综合利用,通过合理安排林地资源,构建起多物种共生共荣、多层次高效利用的复合经营模式。其本质在于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将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生态保护—资源增值—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林业单一经营的局限,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实现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深度变革。过去,林下产品多为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的初级原料形态。而如今,现代林下经济借助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构建起“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全链条体系,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微生物发酵技术为例,它能将林下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使资源利用率提高60%。再如,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溯源,从种植到销售全程可查,部分产品的溢价率能达到35%。这样的产业升级,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本,助力农民从传统生产者向技术应用者转变。与此同时,林下经济的发展促使各类要素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联动调整。林权制度改革推行的“三权分置”政策,释放了林地经营权的流动性,让林地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实现了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金的转化,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林下经济的转型升级亟需制度创新。不少地方积极探索,推出了“生态补偿+产业扶持”的复合政策体系。比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森林碳汇、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纳入市场交易范畴,这一举措打破了“保护者吃亏、利用者受益”的不合理局面,构建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此外,让农户在产业链中“能参与、可受益、共担险”,联农带农才能从口号变为现实,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利益联结机制的突破性设计。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生态积分银行”等模式,农户以林地经营权、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种机制有效发挥了林下经济联农带农的作用。
林下经济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产业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一些技术门槛较低的品类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机制尚不完善,个别地区存在过度开发的风险;金融支持与风险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制约了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技支撑”的协同发展体系。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制定林下经济负面清单,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市场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化经营;科技则要提供有力支撑,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攻克林下作物品种改良、智能监测等关键技术。
林下经济的发展,是对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深刻变革。它重新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森林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经济要素,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绿色方案”。只有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