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在群体里更容易变得平庸?原来是这样,你还不赶快独立

语雪聊影剧综 2024-07-06 01:58:28

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群体低能事件惊人的相似,聚众被骗也是常有的事。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里提到感情和思想通过暗示和传染,就会导致有意识的个性消失,无意识的个性得势。导致群体中的个体被引到某个方向,并且可能立即就会把所暗示的思想变成行动。在个体独自存在的时候,他们迫于种种限制而不得不对自己的欲望加以限制,但是他成为群体一员的时候,群体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暗示个体变得不再限制自己的行为。一个人独处时,他可能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而把他放在群体当中,他很有可能变成一个野蛮人,一个凭本能行事的人。他会变得无法自控,而且凶猛残暴,随心所欲,容易冲动。就像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风想把它吹到哪里,就可以吹到哪里。

所以,我们会看到中国式过马路,行人集体闯红灯。虽然个体意识到闯红的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可是群里出动的时候,人们总是忍不住也跟随群体行动。聚众违法的时候,个体意识到这是违法的,但群体去违法,就好像给个体壮胆一样,使得每个去违法的个体变成了胆大妄为的人。所以《乌合之众》的作者得出一条结论:独处的个人智力高于群体。

公司里的能力较强的员工常常遭到能力不强的员工的群体排挤。这是因为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进行了歪曲,通过传染性暗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也会有共同的观点。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责任感的快速减弱而得到强化。因为群体意识到他们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这就是所谓的法不责众的心理。因为人数众多而瞬间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比孤立的个人更强烈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间,愚昧无知,心生嫉妒的人,摆脱了他们自卑无能的感觉,而体验到一种短暂而巨大的力量。这种夸张的情绪倾向,常常作用于一些负面的情绪之上。比如,对空降职业经理人的排挤,倾轧,阻碍工作进展,不配合等等,这都是这个情况的真实缩写。

由于群体习惯夸大自己的情感,所以容易被极端情感所打动。所以,那些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慷慨激昂,态度坚决,信誓旦旦,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他们不会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群体对偏执于专横的情感有着明确的认识,这种情感很容易产生,而且只要有人在他们中间煽动这种情绪,群体随时都会将其付诸行动。群体对强权都是俯首帖耳的,而对作风温和的上级不屑一顾,他们觉得那是软弱可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会对严酷欺压他们的暴君言听计从。我们会看到过度宽容的上司,不受到群体的待见。就像猫不捉老鼠,老鼠就开始胆大妄为,壮起鼠胆,把猫打翻。公司里的管理者,有时对下属越是宽松,他们就越是放纵。

怎样刺激群体的想象力,采取的形式,都需要是呈现出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没有繁琐的解说,比如:一次巨大的胜利,一件伟大的事迹,一场大规模的灾难……《乌合之众》里举例说:”一艘可能失踪的大西洋班轮,在音信全无的情况下,人们猜测它大概已经葬身鱼腹,此事会在一周的时间内,给民众的想象力留下至深的印象。强烈吸引眼球的事件,才会产生令人震撼的突出形象。这同一年,850条船和203艘汽轮失踪或遇难,以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来说,它们合计起来比大西洋班轮的失事要严重的多,可群众却不会长久持续的关注这接二连三的失事。一次大型突发事件,更能引起民众的关注。”所以,人们的注意力通常会被大事件吸引,被一些负面事件吸引。职场里,总有人特别关注别人犯的错,好伺机打-击报复。

人们正是怕被群体孤立,打击,排挤,所以选择和群体同流合污。为了搞好关系,不喜欢吃的菜,陪同事一起吃。不喜欢做的事,陪同事一起做。不喜欢聊的话题,陪同事一起聊。来来回回,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那些人际关系不那么好的人,选择了独立,独处的时间里,他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阅读有益的书籍,听好听的音乐,甚至出去走走,也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他们选择人迹罕至的地方,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情绪,他们在真实的自我里获得了自由。他们更有努力奋进的人,学习了高超的技能,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精进的旅途。

人群里,人们总是需要妥协,让步,顺从其他人的脚步,放弃自己的观点,为了取得和他人的步调一致,不得不这样做,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越变越平庸。没有独立的观点,做事唯唯诺诺。

要想活出真实的自己,就要学会甄别,学会拒绝,不要一味的合群。

我是海飞澜舞,一个陪你解读人生的知己。

0 阅读:0

语雪聊影剧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