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事业的追寻者
全树仁,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一个重视教育的普通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炮火与侵略的阴影下度过的。
9岁时,全树仁进入哈尔滨市南岗小学,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随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升入市立第三中学。全树仁不仅在学术上勤奋努力,更在心灵深处埋下了对和平的渴望。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暴行,感受到了民族的苦难和屈辱,这使他深刻意识到,只有和平才是人民唯一的出路,没有和平,国家的未来根本无从谈起。
在中学时期,全树仁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更在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他积极参与当地先进学生组织的各项地下革命救国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也锤炼了他的品格。在这些活动中,全树仁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试图在动荡的时代中为未来摸索出一条新出路。
1945年,在抗日战争取得来之不易的胜利之后,全树仁认为自己与家人终于能够享受和平、安宁的日子,但国民党反动派的狼子野心破坏了这一切美好的幻想——内战爆发。
全树仁对引发战争的国民党反动派产生了深深的愤怒,但很快,他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解救中国人民。于是,在经过长期的革命活动后,全树仁于1947年加入了当地民主青年联盟,也就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团活动期间,全树仁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并于两年之后,也就是建国前夕的1949年4月,终于顺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此后,他为自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冶金一线创新者
能够在53岁被破格提拔为辽宁省省长,这与全树仁在冶金工业建设上的基层经验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在文化浩劫初期,全树仁成为了重点打击对象,遭受着长时间的批斗,个人生活受到极大的冲击。
但好在,他挺过来了,作为深受文化大革命戕害的一员,全树仁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党的政策,多次组织平反先前的冤假错案,解放了许多有创造力的、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为冶金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复出工作之后,他先是进入抚顺东岭钢厂,作为指挥员全力推进钢厂恢复生产,由于在职期间的突出贡献,全树仁很快被提拔为抚顺钢厂负责人。
生于此,长于此,全树仁十分清楚重工业,尤其是冶金工业对于当地发展的重要性,在任期间,他高度重视冶金工业技术的更新,积极推动工艺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将辽宁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冶金工业中心。
为了帮助冶金工业实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全树仁秉持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从生产秩序、技术突破,乃至推动行业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可喜可贺的是,他的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初入钢厂,全树仁顶住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从保证职工正常生活出发,促使生产秩序在极短时间内得到了恢复。不仅如此,他对由下到上各级职工的关爱也深深打动了职工们的心,得到了各层级职工的一致认可。
与此同时,全树仁深悉人才和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在职期间,他专心特种钢的研发生产。基于国内特种钢材料短缺的现实,全树仁从生产流程优化和材料技术革新出发,大力培养相关人才,全方位、高质量地保证了特种钢的生产数量和应用质量,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不可或缺的优秀冶金人才。
不仅如此,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树仁面对着员工缺衣少粮的现实窘境,绝不服输,以身作则投入到生产一线中。他的意志鼓舞了钢厂所有职员,大家纷纷饿着肚子参与到特种钢的研发生产事业之中,最终顺利完成原定的生产目标。
全树仁在东三省冶金一线工作长达二十年,勤勤恳恳,矜矜业业,不舍昼夜。由于他在特种钢行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国防部先后授予他个人“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证章”和“冶金军工贡献奖章”的荣誉。1979年,全树仁担任国防科委和冶金部工业部门军工办的负责人,他的存在对行业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改革发展先锋军
在经过钢厂负责人、市中共常委等职务的历练之后,时间很快来到了80年代,中国由计划经济正式转型进入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腾飞时期。
1983年,这一年是全树仁政治生涯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辽宁省经济飞速发展的元年,在这一年,时年53岁的全树仁被破格提拔为辽宁省省委书记,履新后,全树仁凭借着自己极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开始领导辽宁省经济发展工作。
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全树仁将工作重点放在了辽宁省市场经济转型之上,在政治流程上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将重要权利下放到真正从事业务的干部团队身上。在经过调研之后,全树仁采取了三试点、一配套方案,将大连、沈阳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又选择了海城县作为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并从金融、运输、财政等多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
其次,钢厂出身的全树仁深谙国有企业在经济转型中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无畏阻难,全树仁积极响应党中央大政策的号召,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针对全省近千家国有企业,他逐一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帮助其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企业在改革浪潮中得以顺利转型,持续盈利。
此外,经历过饥荒年代的全树仁同样没有落下对三农工作的支持,为了帮助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当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全树仁大力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农村进行经济科学实验网络的大面积建设。为了提升当地农户的建设积极性,他提出举办以农田基建为重点的“大禹杯”竞赛,对系列竞赛提供了充分的财政、人力支持,促使当地三农事业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全树仁政绩斐然,在他当政的六年内,辽宁省人均GDP持续增高,告别饥饿,结束贫穷,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开放沿海线,走进新时代
为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全树仁采取了“一岛、二点、三带”的改造开放政策,将原有老工业基地作为改革焕新重点,并将辽东半岛作为开放重点,优中择优,将丹东、营口等城市作为试点港口对外开放,同步提供了沿海城市相应优惠扶持政策,以营口、大连连线形成了对外开放新片区。以此为抓手,同步带动辽东、辽西、辽北三大主要地区发展,全面促进全省经济振兴。
时至今日,依赖于全树仁在90年代的规划,辽东半岛仍然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同时,继承了建国以来丰富的工业基础,在重工业体系方面,更是有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优势——鞍钢和首钢等国内外知名的巨型钢铁企业均坐落于此。
而丹东和营口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城一线,共同构成了辽宁沿海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连接大连、沈阳等多个城市,共同承担着东北地区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责任,在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这一切的成就,是一个全树仁的心愿,同时也是千千万万个全树仁的共同奋斗所铸就的成果。
1998年,由于身体已经无法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全树仁告别了他耕耘数十年的岗位,但退休之后,他仍然放不下辽宁省的工业基地发展工作,身体稍微好转,便持续对工业基地展开调查走访,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总结成心得建议,交付给了继任领导班子。
2008年12月1日,全树仁同志因病逝世,享年78岁。他被安葬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这里沉睡着许许多多革命烈士,还有像全树仁这样的十七级以上病亡干部,又被誉为沈阳的“八宝山”。全树仁长眠于此,生前死后,始终如一地守护着他深爱的这片土地。
参考:
《全树仁帮助厂长经理解扣子》,王启星;
《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进入市场_——访辽宁省委书记全树仁》;
《一份没有正式文号的“白头”...委书记全树仁的一次调研活动》,于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