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微博大V做客2024微博文化之夜主题论坛

中原网 2024-06-24 08:20:26

文化名人、微博大V做客2024微博文化之夜主题论坛

与他们一起,看见多元文化的力量

什么是多元文化?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大概就是对多元文化最生动的诠释。6月23日下午,2024微博文化之夜主题论坛在郑州举办,单霁翔、马伯庸、饶雪漫等文化名人、微博大V围绕本次论坛主题“看见多元文化力量”,进行主题演讲和圆桌对话,共同探讨当下语境中,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路径及未来。

论坛现场 李新华 摄

用文化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用一张张精彩的照片,分享了他为故宫成为世界IP以及让诸多文化遗产活起来而奔走的足迹和心路历程。

单霁翔 李新华 摄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郑州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遗产,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我们在探索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特色,它怎么才能成为世界遗产、它的文化多样性、它的生态多样性表现在何处,不断召开会议来研究。为什么叫天地之中呢?因为它是我们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养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培养了古都文化的一块圣地。大家知道,河南四大古都都跟嵩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作为天地之中,申报世界遗产底气更足了。”

单霁翔特别强调,以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多以地名或建筑名称命名,而“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却是以文化概念命名的,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而郑州作为一个东西文化、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汇聚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但很多人可能尚未意识到它原来是一个天地之中的城市,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文化古都。可以说,“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讲好郑州故事、中国故事的一个生动案例。

文物不应该躺在库房里,它们应是鲜活的,有故事的。如何借助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这个话题让单霁翔感触良多。

从《我是故宫“看门人”》《大运河漂来紫禁城》,到《我在故宫修文物》《万里走单骑》,再到《故宫的声音》,单霁翔不断用文字、视频、综艺节目、有声书籍等多种形式,在文化遗产与人们心中搭建起一座座桥梁。

阅读依然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作家、编剧饶雪漫则在讲述自己的写作经历、与读者之间的故事中,将“文学影视化的二度创作”的矛盾与迷人之处娓娓道来。

饶雪漫 李新华 摄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十几岁的时候我只是在四川的小城市,文字的力量,让我可以推开一扇窗,看到外面的世界。”饶雪漫说,文字可以带给心灵一种意想不到的非常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影像的方式也可以传播,但是文字本身的那种美好和厚重、对个体的改变,却是不能缺少的。

出版人、作家铁鱼把自己的工作比成捡麦穗,“在收割的麦田里面找,一点点再重新捡起”。铁鱼说,现在互联网的内容非常丰沛,人们获取内容的方式变得更简单、更快速、更过瘾,却让人感觉到更加“饥饿”。短视频等可以让人一直沉浸其中,获得感却很少。不管时代怎么变,阅读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校园公益项目为更多孩子点燃足球梦想

“退役之后,我想把足球这项美好的运动带给更多的孩子,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体育运动,它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更加平等的机会、拥有团队意识、拥有正确看待输赢和得失的能力,以及成就感和选择的权利。”论坛上,前女足国脚、“星球计划”公益项目发起人赵丽娜作了题为《一片足球场可以改变什么》的演讲。赵丽娜说,在推广“星球计划”足球校园公益项目的过程中,她见证了太多孩子的足球梦想在足球场上被点燃。

赵丽娜 李新华 摄

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马伯庸,分享新作《食南之徒》的灵感起源与创作方法,畅谈如何在历史的细节中飞腾想象。

马伯庸 李新华 摄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到好的灵感和题材写成小说,就是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看到这些记载背后隐藏着的人性。”马伯庸说,亲情、爱情、背叛、忠诚等,都在不断发生和重复,当我们了解到人性之后,就能产生共鸣,进而进入到创作的故事中。

多角度探讨多元文化的破圈入局

放眼望去,文化正在不断成长扩容,更多形式融入其中,文体、电竞、二次元、非遗都在以多样形式破圈入局。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多元生态对未来文化形成的影响。

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 李新华 摄

《伍六七》出品人、制片人邹沙沙从创作背景和内容角度进行解读。“我们不是特意去选择动画这样一个内容载体,一开始,只是希望能做出给全世界观众看的好内容。这就需要围绕IP构建一个内容生态。”邹沙沙介绍,这样的内容生态要用更多的形式包括周边商品来展示,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要传达的精神,然后陪伴这些观众一天一天长大。

邹沙沙 李新华 摄

作家、编剧周木楠就传统影视文化作品在文旅、消费、娱乐等领域的带动效应进行了分享。“从创作者角度是非常开心的,因为会觉得我们创作出的虚拟人物和真实地点结合在一起,在一些人心目中会成为真实存在的那种感觉,我们拍摄时候也会取景一些非常漂亮的地方。我自己旅游过程中看到非常漂亮的地方,也会有把它写进作品中的欲望。”

周木楠 李新华 摄

阅文集团白金作家狐尾的笔以《道诡异仙》为例,分享如何添加元素,通过相互融合,让作品不仅有趣,也让民俗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喜欢,并产生共鸣。

狐尾的笔 李新华 摄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洪涛分享了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跨文化的一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二次元文化等的融合,另一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跨文化的传播能够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国际上更有发言权,更有大国意识、大国担当,也能表现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和共同体意识、交流互鉴意识。“最近几年播出的一些作品,比如说《觉醒年代》《繁花》《三体》《我的阿勒泰》,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是共同表达了中国人内心的这种家国情怀,也有时代精神,更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时代当下人们心中的激荡。”

杨洪涛 李新华 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从自己和非遗传承的故事讲起,分享了他对非遗技艺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的看法。

郎佳子彧 李新华 摄

“我大概从三四岁开始接触这个技艺,我的爷爷、父亲、姑姑都在做这件事,所以那时候我对捏面人这件事的感情是非常朴素的,单纯觉得很有趣,也想去尝试,所以我就从捏小动物开始,跟着父亲学捏面人。慢慢长大后,我逐渐明白,原来家族里一直传承的这项技艺,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意义,还是一种公共文化的保存。它以家族为载体,暂时托管于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面人郎手里。”郎佳子彧说。

“首先我们要在自己所从事的技艺里不断深挖,因为这里面有无尽的宝藏。在了解面塑的过程当中,我的心不再漂泊,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往哪个方向去,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带给我的力量。其次,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传播’,我们很早就开始把一些非遗和新媒体进行结合,在微博上进行非遗传播。我在创作的时候也有跟二次元、体育等很多大家关注的圈层结合,用非遗不断跟它们发生‘碰撞’,打开更多可能性,让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流量入口,关注到这些传统非遗技艺。”

将文化动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势能

400年前,中华游圣徐霞客曾奔赴嵩山游览,记录了郑州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今,郑州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强市,以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迎接世界游客的到来。

论坛现场 李新华 摄

论坛上,以视频形式正式发布郑州旅游攻略。借助多元文化的力量,助力郑州打响“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以建设“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为核心,全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

微博为用户搭建交流平台,汇聚传播力量,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流量引导着文化传播的方向。微博文化之夜是微博与郑州合力打造的大型文化IP,通过社交媒体强大的流量场撬动起文化传播的场域,聚焦展现“文化郑、年轻郑、国际郑、科技郑、服务郑”形象,构建郑州文化传播新格局,将文化动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势能。

焕新非遗计划启动 李新华 摄

从传统技艺到传统礼仪、节庆,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非遗+”也让景点焕新出圈,让文旅消费释放新的活力。论坛最后,焕新非遗计划启动,焕新传承中华瑰宝,共同书写传统文化传播新篇章。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wjz

0 阅读:1

中原网

简介:立中原,网天下。中原网为您呈现不一样的新闻资讯。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