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火一把!中国“切断”世界最长河流,美日直呼:绝对不可能

聊聊环宇事 2024-07-28 13:28:51

文|环宇简科编辑|环宇简科前言:

中国基建如何把“天方夜谭”变成现实?

正文:

苏丹,一个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国家,名字里透着一股异域的神秘感。但现实是,这里大部分地区都被无情的撒哈拉沙漠覆盖,一年四季高温不断,首都喀土穆的气温更是常年在 40℃ 以上,妥妥的“世界火炉”。

更要命的是,苏丹虽然傍着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但水资源分配极不均匀,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工业更是因为电力短缺停滞不前,近六成的人口生活在缺电的阴影下。

为了改变命运,苏丹政府决定在尼罗河上建一座超级大坝——麦洛维大坝。这个想法很大胆,毕竟要把尼罗河“拦腰斩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在环境如此恶劣的苏丹。消息一出,全球哗然,不少人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苏丹这地方,除了高温,还三天两头刮沙尘暴,能见度低到令人发疯。更别提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极度匮乏的建筑材料了。这还没完,尼罗河作为世界最长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每年雨季水位暴涨,想在这上面建大坝,难度可想而知。

苏丹政府也知道这事儿自己搞不定,于是向全球广发“英雄帖”。起初,不少国家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毕竟这可是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美国、日本这些基建大佬,更是派出了专家团队实地考察。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专家们在经过一番调查后,纷纷打了退堂鼓,理由很简单:太难了! 根据他们的评估,想要在苏丹这种鬼地方建成麦洛维大坝,至少需要25年,而且耗资巨大,风险极高,谁也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一时间,苏丹的“大坝梦”似乎成了泡影。 就在苏丹政府快要绝望的时候,中国公司却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接手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中国工程师拍着胸脯保证,7年就能完工!消息一出,全球震惊,不少国家质疑中国是在“吹牛”,毕竟连美国和日本都放弃的项目,中国凭什么能做到?

2003年,麦洛维大坝工程正式开工。中国工程师们带着“基建狂魔”的自信和决心,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各种技术难题。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高温问题。在动辄四五十度的气温下,别说人了,连混凝土都容易“中暑”。

为了克服这个难题,中国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种特殊的混凝土配方,加入了减水剂和缓凝剂,有效降低了混凝土的“体温”,提高了抗裂性。此外,他们还在混凝土中埋设了冷却管,通过循环冷水给混凝土“降温”。 其次是水文挑战。

尼罗河水量巨大,每年雨季水位都会暴涨,如果不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大坝还没建好就被冲垮了。为了应对这个难题,中国工程师们对尼罗河进行了详细的水文地质勘测,利用三维建模技术,精确分析了河床结构,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方案。在汛期,他们还修建了临时围堰和导流隧洞,将河水引开,确保大坝主体工程顺利进行。

再就是物资运输问题。苏丹的基础设施落后,从港口到工地的路况极差,运输材料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工程师们硬生生地在沙漠里修了一条几百公里长的专用公路,并且在工地附近建起了临时工厂,就地生产部分建筑材料,不仅节省了运输成本,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

当然,中国工程师们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为了不破坏尼罗河的生态平衡,他们专门设计了鱼道系统,方便鱼类洄游。此外,他们还制定了详细的水土保持计划,种植了大量本地植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除了技术难题,中国工程师们还要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他们积极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与苏丹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还邀请苏丹工程师参与项目,分享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互利共赢。

经过5年半的艰苦奋战,麦洛维大坝终于在2009年竣工。这座全长9.7公里,高65米的大坝,成为了苏丹的新地标,被誉为“21世纪的苏丹金字塔”。 麦洛维大坝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苏丹的命运。它不仅满足了苏丹近一半的电力需求,还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保障了粮食安全。

此外,大坝还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麦洛维大坝的建成,是中苏友谊的象征,也是中国基建实力的最佳证明。

它告诉世界,中国不仅有能力建设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更有决心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 未来,中国基建将继续走向世界,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创造更多“不可能”的奇迹!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内的人物故事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时间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来源:新华社2006-01-21《中国承建尼罗河上的第二条大坝》】

1 阅读:75

聊聊环宇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