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何让一个经济自由、事业成功、清醒且强大的单身女性崩溃?
谈原生家庭,也许就够了。
《我家那闺女》中,
柳岩和好友范湉湉谈到对父亲的遗憾。
16岁左右,父亲曾向自己求助过,
写了一封信,诉说他的为难和委屈,
写了些对母亲的抱怨和烦恼。
当时的柳岩,
对父亲的难,并没有感同身受,
只是回信说:其实妈妈也为这个家做了很多奉献,她也不容易。
乍看之下,
这个做法是无可指摘。
柳岩也觉得,
她是在调和家里的关系。
可结果是什么呢?
父亲再也不给她写信了,再也不交心了。
那是父亲人生中第一次,向她求助,
也成了唯一一次。

图源|《我家那闺女》
后来的柳岩无数次悔恨,
为什么没有站在父亲的角度想一想。
那是一个沉默三四十年的男性,
第一次企图寻找出口。
他觉得女儿终于长大了,
可以和她聊一聊人生和困惑,走一走心。
他要的根本不是完全的认同,
也不是百分百的支持,
只是聆听。
他将信任交付女儿,
可,被她堵上了。

再提此事,
柳岩强忍泪水,
但眼圈还是避无可避的红了。
更难过的是什么呢?
时间往复,直到二十余年后,
她终于又得到了一个跟父亲沟通的机会。
她带家人去迪拜玩,
发现父亲始终远远地落在人群最后面,
孤独、落寞。
便去询问,
可父亲几句话,让她情绪决堤。
“爸爸没有挣过什么大钱,给你们好的待遇,让你们到处旅行,但是我在享女儿的福”
“我没给女儿做过什么,我觉得我不配”
……
听到年迈的父母说自己这一生没本事,不中用,没能耐……
对所有子女来说,应该都是锥心刺骨般的痛和苦涩。
始终强忍泪水的柳岩说到这里,
也收不住情绪了。
可是,更扎心的还在后面,
父亲继续跟她说,
“自己这辈子够了,
已经不需要享受世界的权利了。”
如果是释然也好接受,
可不是啊。
不是看透一切,
而是一股淡淡的放弃,和对自我的嫌弃。

图源@牯岭街少女
试想一下,
若这句话来自自己的父母,
又有几人能承受得住?
想必那一刻的柳岩,
也犹如天塌。
然而,父亲竟一语成谶。
五个月后,
因为胃癌晚期,永远离开了。
亲人的离开是一生漫长的潮湿,
而这种带着巨大遗憾和裂缝的死别,更是蚀骨灼心。
柳岩不遗憾自己的能力,
她给了父亲能提供的所有条件。
但她遗憾,
父亲觉得自己不配。
和父亲这一生没能共情,
没能沟通,
终究成了她一辈子的结。
她没法忘却,没法和解,
永远也过不去。
02
让我感到压抑难受的是:
在查资料时我发现,
柳岩无数次讲过和父亲的故事。
若不是遗憾到深处,
她怎会反复让这股痛,扎伤自己。
她从来没有放下,
就像是一种自我摧残。
我真的好心疼。
她已经做得够好了。
从小就出来打拼,
为了养家早年遭遇了各种白眼和非议,
直到生活不再那么紧绷,
她才能慢慢做真实的自己。
父母关系不和谐,
跟她又有多大关系呢?
但她把这一切揽到了自己身上。
所以我更想说的是,
父母们,真的可以学着放下自己的羞愧感和不配得感。
否则,
折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想要尽孝的儿女。
这股吞噬柳岩的巨大遗憾,
应该让我们学乖了。

“父母就是有资格享受子女们为你们所做的一切。”
“物质也好,爱也好”
柳岩的嘶吼,听起来绝对,
但若父母能这么想,
真能消解太多痛苦和遗憾。
普通子女,最简单的心思,
莫过于家人过更好。
“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就是努力生活和奋斗的意义啊。”
一味地自责、偏执,
并不会减轻子女负担,只会让他们更难熬罢了。

03
说真的,
东亚父母的不配得感,太强了。
这种不配得,
往往会转化为扫兴。
你花了很多心思和金钱,带他们出去旅行,
可他们一路责怪:
太费钱,不好玩,不去了,不如在家躺着……
你用辛苦挣来的奖金,给他们买了好的衣服和生活用品,
可他们觉得买这玩意干啥,
自己什么样的不能凑合,还不如留着买吃的……
你带他们下馆子,吃美食,
他们又说,
在家吃吃就行,外面的难吃又贵,一点儿也不会过日子;
……
没苦硬吃、有福不享,总是扫兴……
好像是父母那一代统一的形象。
我们何尝不知道,
父母的扫兴,是因为对我们未来的担忧,
他们觉得我们赚钱不容易,能省一点是一点,
可这种错位的体谅,
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糟践自己,
也糟践孩子的爱意。
一如之前很火的一个话题,
“为何中国式父母总爱践踏子女的心意?”
最希望对方好的人,
却伤ta最深。
令人绝望。

其实,
父辈们在普通,甚至苛刻艰难的生存环境下,
将儿女抚养长大,给到好的教育,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们每代人,
都乘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列车。
不能超越时代和资源去谈努力。
所以,我千万次都在说的是:
如果你是那个执拗到顽固的父母,
请思考一下:什么才是对孩子好?
学会享受子女反哺,
也是。
如果你觉得给不了他们什么,
至少给他们肯定,和轻松。
如果你是那个总觉得遗憾的孩子,
那我想说:
你已经足够努力,足够爱他们。
如果他们觉得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幸运,
那保证这些就好,其它别强求。
不要过多背负父母的苦难,
你拯救不了任何人,哪怕是父母。